沟通中,我经常提醒自己注意遣词用字—人之高低,往往会从说话中辨别出来。仔细想想,当你和一个人初识时,你脑子里对这个人的印象是怎么形成的?
面对一个陌生人,我们最直观看到的,当然是外表。外表讨喜的人,我们对他的感觉当然是比较好的,态度自然也就亲近些。说话就比较复杂,体现着你的思想、素养和眼界,更表达着你的心理及情感。每个人必然能从一场交谈中确定一件事—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是否喜欢这个人。
这听起来有些玄乎,但设想一下,如果在公共汽车上无意中听到一段对话,你能否从对话中判断出对方是什么样的人?正值上班高峰期,一辆公共汽车上拥挤不堪,人们几乎背贴着背。一位男士不小心踩了女士一脚,女士大吼:“你再踩一下试试,我让你好看!”男士大喜,急忙道:“太好了,这下我不用花钱整容了。”听到这样的对话,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两个人?
很明显,我们会认为女士性格急躁,男士则非常幽默风趣。
看到了吧,一个人说什么样的话,决定了他在别人心里是什么样的人。也就是说,说话不仅是一种强有力的沟通工具,更是一张个人形象的“活名片”。我们说的话,什么内容,哪种风格,直接塑造了我们的公众形象。我们用说话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别人通过我们的话语来判定我们是一个怎样的人。
有人问过我一个问题,说:“你和一个人交流,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才算成功?”通常来说,与人交流,能够获得的最直观的好处是拉近彼此间的距离,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如果要提到“成功”这个层面的话,我认为是沟通语言上的个性化,闻其声,便可辨其人,识其心。
有用吗?自然是有用的。
表弟是某一科技公司的产品经理,尽管他有着过硬的专业能力,而且是个工作责任心极强的人,但在讨论业务问题的时候,他的观点往往很容易被忽略,甚至会出现发言被打断的情况。“我的声音感觉气不足,说话没力度,有些人就觉得这是我能力弱的表现,他们不是那种明白地说出来你能力不行之类的,但从态度上对我有些不屑。”
更可气的是,表弟经常参加行业聚会,面对那些新认识的朋友,尽管他总是主动地和对方打招呼,并积极地进行自我介绍,但他说的话像流水账似的平淡无奇,总是不能让人印象深刻,甚至没有印象。再次交谈时,不少人总是一脸的质疑:“我们见过面吗?”
不能再这样下去,表弟决定改变自己。除了在形象上包装自己之外,他开始尝试从语言上塑造自己。说话声音清脆,响亮,明快,不拖泥带水;在语言中加入适当修辞,使说出的话得体又高雅……这种语言风格呈现出一个精干、富有涵养的职场精英形象。
“只需说几句话,你会发现,他是一个有魄力和有胆量的人。”
“他果断、利落,和这样的人合作,我会很放心。”
…………
这就是个性语言的魅力所在。要让别人“钟情”于你,就要说出自己的特色。我一直很喜欢湖南卫视的主持人汪涵,他说的话总是恰到好处,有深度,有涵养,不夸张,却也不古板。最为知名的一次是2015年《我是歌手》的直播事故:决赛中途,一名歌手突然宣布退赛,这个节目属于现场直播,当时全体工作人员都是一脸蒙,就连导演都不知所措,而汪涵却临危不乱,用三分钟即兴串词紧急救场,让整个现场活了过来。
他的话语有条不紊,不慌不乱,足以看出他的心理素质好,而这没有深厚主持功底和丰富的舞台经验是做不到的。他必定读过很多书,否则不能出口成章,更无法做到讲话有趣。他的个人涵养必定很高,他尊重歌手临时做出的决定,虽然这个决定打乱了比赛规则,让节目无法按照预期进行下去。你看,短短的三分钟,可以看出多少细节?而这一切是凭空出现的吗?不妨看看汪涵的个人经历吧。进入湖南卫视,汪涵什么活都愿意干,抢着干,场工、杂务、灯光、音控、摄影、现场导演样样涉足,他没有学过任何摄像技术,却抢着替外景记者扛笨重的摄像器材,就是为了多跟前辈学习。同时,他在家中专门开辟了一个小书房,取名“六悦斋”,“六悦”即书能满足六根的愉悦感。只要有时间,他就坐在书房读书,几乎每年都能看几十本书,他的七步之才就是因为厚积薄发。
说出来的话,只是冰山露出海面的一角,海面以下的是长年累月的慢慢积累。从今天起,好好说话吧。为了向众人表明自己,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