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幼儿体格锻炼的有效组织与管理(1 / 1)

(一)幼儿体格锻炼的基础条件

1.场地与设备设施的要求

对《北京市托幼园所分级分类验收标准及细则》中幼儿园室内外的场地、设备设施、玩具、空气的相应要求进行落实。

对儿童玩具器械的选择、准备要有明确的要求,注意玩具器械本身的安全性和使用的安全问题。

园所对玩具设施的安全检查、卫生消毒做出相应要求,并落实到人,防患于未然。

对活动的场地安排、幼儿一日作息要有明确的要求和系统的规划,并对恶劣天气下不能开展户外活动的情况有预案、有措施、有落实,保障幼儿的运动时间。

2.人员要求

教师在组织每次体格锻炼活动前都要制订符合年龄特点的体格锻炼计划,保障体格锻炼开展的科学性、合理性、适宜性。

对幼儿体格锻炼中的安全有明确的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清楚要求,责任明确。

对幼儿的衣着有明确的要求,并主动向家长宣教,保障幼儿的运动安全,教给幼儿简单的自我保护方法,防患于未然。

(二)幼儿体格锻炼的运动量监测

幼儿体格锻炼是否有效、能否促进幼儿身体发展,必须以科学的观察与测评为依据,并根据结果反思、调整和优化体格锻炼的内容和形式,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1.幼儿运动量是否适宜的观察标准

体格锻炼中注意幼儿的运动量要适宜,作为管理者,要指导教师观察幼儿的运动情况,并指导教师控制幼儿的运动量。

(1)运动量适宜的标准

运动量是指体育活动中幼儿所承受的生理负荷量,它由活动强度、活动密度以及活动时间共同决定。

运动强度是指完成身体运动所用力量的大小和机体紧张的程度。例如,快跑与一般速度的步行比较,快跑运动的强度要大很多。运动强度的大小一般可以通过测定活动后的心率来判断。例如,幼儿进行四散追逐跑的游戏后,心率约为170次/分钟;而进行短距离慢跑后,心率约为130次/分钟。很明显,前者运动强度较大,后者运动强度较小。

运动密度指幼儿做体育活动的时间与活动总时间的比值,一般可为60%~70%。

运动时间是指身体运动所持续时间的长短。幼儿参加体育活动时间越长,其运动量相对越大。

(2)适宜的体格锻炼负荷安排方式

一节30~40分钟的体育活动课,其负荷安排为多峰型比较科学。多峰型是指一次练习中,出现两次以上负荷高峰。心率为130~180次/分钟,练习后3~5分钟恢复至练习前心率。多峰型的练习,一定要注意给幼儿充分的休息时间。

具体观察指标见表3-12和表3-13。

表3-12 运动中幼儿运动量的观察

表3-13 运动后幼儿运动量的观察

2.以体能测试评价全园幼儿的体格发展水平

体能测试是幼儿园卫生保健的一项重要工作,旨在通过体能测试检测幼儿的体格发育情况,根据测试结果指导教师的日常工作,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为保障此项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幼儿园应该成立体能测试的专门组织机构,明确工作人员与分工,制定体能测试的工作方案,明确体能测试的标准、时间、内容以及统计与反馈各项工作细节。

目前,我国幼儿园体能测试采取的是《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依据此文件中适用对象为3~6周岁的中国幼儿按年龄分组开展体能测试,测试指标包含形态与素质两大类。体能测试综合评级标准分为四类:一级(优秀,得分31分以上);二级(良好,得分28~31分);三级(合格,得分20~27分);四级(不合格,得分20分以下)。具体的测试方式可以参考《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的内容。

为体能测试提供适宜的场地、器材,并对参加测试的人员、测试方法提出要求,注意幼儿的人身安全。

通过对体能测试统计表的数据分析,可以多方位地对园内幼儿的运动协调性进行评价,并对今后保健工作和班级的体格锻炼工作起指导作用。

(三)做好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

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园长要做好幼儿体格锻炼工作的协调、管理、指导工作,促进全体幼儿身体健康发展。

幼儿体格锻炼不是一个部门可以完成的,需要保教部门、卫生保健部门、后勤部门的密切配合。例如,关于场地与设施的安排,需要各部门协商共同决策;对于超重及肥胖儿的体格锻炼指导,需要卫生保健部门向食堂工作人员、教师、家长提出指导建议,大家共同配合促进幼儿健康发展。这些都需要园长作为高层管理者协调各部门的配合,共同完成工作。

(四)对各部门负责的体格锻炼工作的检查与指导

园长及相关管理干部,要对幼儿体格锻炼相关工作做好检查、抽查及相关的反馈与指导工作,保障各部门开展体格锻炼相关工作的工作质量与成效,并就检查与反馈留好过程性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