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儿常见病管理的意义
幼儿园对幼儿常见病的管理,主要是对患病幼儿进行登记或专案管理,能对幼儿的患病原因给予分析,针对患病原因或根据专业医生的指导意见,在园内给予适当照顾,帮助其尽早康复,健康成长。
(二)管理范围与内容
幼儿常见病主要包括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先天性心脏病、癫痫、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发育行为异常、超重及肥胖、癫痫、畸形等。现对其中几种常见病的管理进行详述。
1.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管理
(1)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管理的意义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危害幼儿健康。有数据显示,贫血的幼儿往往比同龄正常幼儿矮2~10厘米。通过体检及时发现幼儿是否患有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通过配合医院治疗和对该病及时有效的管理,可促进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得到尽快纠正,保护幼儿健康。
(2)诊断标准
年龄在6岁以下(新生儿除外)幼儿血红蛋白浓度低于11克/分升,诊断为贫血。贫血分为三度:轻度贫血——9~<11克/分升;中度贫血——6~<9克/分升;重度贫血——<6克/分升。
(3)管理内容与方法
对贫血患儿要进行登记管理,对中度及中度以上贫血的患儿建立专案进行管理。要有初诊、复查日期及每月医院检查血红蛋白测查结果报告单。一般情况下应在3个月内结案。在治疗上,配合医院医嘱给予适当护理与照顾。
2.营养不良的管理
(1)营养不良管理的意义
营养不良是严重危害幼儿健康的常见病,对入园体检及定期体检中发现的营养不良的幼儿进行管理与治疗,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幼儿生长恢复正常。
(2)诊断标准
目前对营养不良的诊断使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WHO)近年来推荐的指标,即按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高和身高别体重三个指标进行全面评价。
按此指标营养不良可分为三类:
①低体重(年龄别体重评价为“下”),此指标主要反映幼儿急性或近期营养不良;
②生长迟缓(年龄别身高评价为“下”),此指标主要反映幼儿慢性长期营养不良;
③消瘦(身高别体重评价为“下”),此指标主要反映幼儿近期急性营养不良。
对营养不良的诊断遵循以下步骤。
①测量与记录:准确测量身高、体重,并记录测量值。身高测量结果以厘米为单位,记录至0.1厘米;体重计的灵敏度为50克,测量结果以千克为单位,记录至0.01千克。
②计算幼儿年龄:准确计算幼儿实际年龄(岁、月)。
③与诊断标准对照:采用标准差法进行评估和分类,测量值低于中位数2个标准差分别有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
(3)管理内容与方法
建立营养不良幼儿专案管理的档案,并将每个营养不良幼儿的情况反馈给家长,先让家长带幼儿到医院进行身体检查,排除疾病,再根据每个幼儿自身情况和医生指导意见,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使幼儿体格生长恢复正常速度。每月定期对营养不良幼儿进行身高、体重的监测,并对其生长发育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和反馈,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生长发育情况,便于配合医院治疗,直至该幼儿营养不良情况得以完全纠正为止。体重/年龄或身高/年龄或体重/身高≥M-2SD即可结案。
3.先天性心脏病的管理
(1)先天性心脏病管理的意义
先天性心脏病影响幼儿生长发育,加强对先天性心脏病幼儿的特殊照顾及护理,有利于控制并发症,改善幼儿健康状况。
(2)管理内容与方法
园内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幼儿在实施手术根治前均作为管理对象,对其进行登记管理。加强生活各环节的护理:根据医生和家长要求适当安排其户外活动,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活动量、活动强度及时间;天气变化时,随时增减衣服,减少呼吸道感染。根治手术后方可结案。
4.癫痫的管理
(1)癫痫管理的意义
癫痫是一种由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异常放电所引起的疾病。幼儿癫痫的症状与癫痫灶所处的部位有关。幼儿癫痫症状可能会根据年龄、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例如,有的癫痫幼儿起初是癫痫小发作,一定年龄后,一部分患儿的症状会消失,但是也有一部分患儿会转变为癫痫大发作。严重发作本身可影响智力发育。癫痫影响幼儿的健康,因此,癫痫幼儿在园内需得到特别的照顾和针对性的训练,使智力获得进步,生活能力得到提高。
(2)管理内容与方法
对具有癫痫病史的幼儿进行登记管理,合理安排生活。合理安排癫痫幼儿的生活、学习,保证充分的休息、正常饮食,避免睡眠不足及情绪波动。癫痫幼儿在服药期间不能单独外出。禁止单独攀高,防止坠床或摔伤。随时警惕突然发作发生意外,发作时禁止强行服药或进水、进食,避免用强力阻止癫痫幼儿**,以免发生骨折和其他意外。
在一日生活中给予细心的照顾,从家长那细致了解癫痫幼儿以前的生活习惯及发作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保健医或联系家长,给予相应处理。当癫痫幼儿连续数次出现癫痫大发作,并且一直不能恢复神志时,应及时将其送到医院抢救,以免延误病情,发生意外。
5.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管理
(1)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管理的意义
了解园内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病情况,及时进行干预、指导及护理,使患儿尽早康复、健康成长。
(2)评估与分期
早期:
多见于6月龄内,特别是3月龄内的婴儿;可有多汗、易激怒、夜惊等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此期常无骨骼病变;血钙、血磷正常或稍低,碱性磷酸酶(AKP)正常或稍高,血25-(OH)D降低;骨X线片无异常或长骨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模糊。
活动期:
①骨骼体征。小于6月龄婴儿可有颅骨软化;大于6月龄婴儿可见方颅、手(足)镯、肋骨串珠、肋软骨沟、鸡胸、O形腿、X形腿等。
②血生化。血钙正常低值或降低,血磷明显下降,血AKP增高,血25-(OH)D显著降低。
③骨X线片。长骨干骺端临时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增高,呈毛刷状或杯口状,骨骺软骨盘加宽大于2毫米。
恢复期:
①症状体征。早期或活动期幼儿可经日光照射或治疗后逐渐减轻或消失。
②血生化。血钙、血磷、AKP、25-(OH)D逐渐恢复正常。
③骨X线片。长骨干骺端临时钙化带重现、增高、密度增加,骨骺软骨盘小于2毫米。
后遗症期:
严重佝偻病治愈后遗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3)查找原因
围生期储存不足:孕妇和乳母维生素D不足、早产、双胎或多胎。
日光照射不足:室外活动少、高层建筑物阻挡、大气污染(如烟雾和尘埃)、冬季、高纬度(黄河以北)地区。
生长过快:生长发育速度过快的婴幼儿维生素D相对不足。
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消化道疾病、肝肾疾病。
(4)干预
①维生素D治疗。
活动期患儿建议口服维生素D治疗,800国际单位/天连服3~4个月或2000~4000国际单位/天连服一个月,之后改为400国际单位/天。口服困难或因腹泻等影响吸收时,可采用大剂量突击疗法,一次性肌注维生素D 15万~30万国际单位。若治疗后上述指征改善,1~3个月后口服维生素D 400国际单位/天维持。大剂量治疗中应监测血生化指标,避免高钙血症、高钙尿症。
②其他治疗。
户外活动:在日光充足、温度适宜时每天活动1~2小时,充分暴露皮肤。
钙剂补充:乳类是钙营养的优质来源。膳食中钙摄入不足者,可适当补充钙剂。
加强营养:应注意多种营养素的补充。
(5)管理内容与方法
①对新入园(所)和定期健康检查中发现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幼儿均应在“体弱儿及肥胖儿登记册”上登记,活动期患儿应进行专案管理记录。
②随访:活动期患儿每月复查1次,恢复期患儿2个月复查1次,至痊愈。
③转诊:弱活动期患儿经维生素D治疗1个月后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无改善,应考虑其他非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如肾性骨营养障碍、肾小管性酸中毒、低血磷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范可尼综合征),内分泌,骨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低、软骨发育不全、黏多糖病)等,应转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专科门诊明确诊断。
④结案:活动期患儿症状消失1~3个月,体征减轻或恢复正常后观察2~3个月无变化者,即可结案。
(6)预防
保健人员应对园(所)内3岁以下幼儿采取综合预防措施。
①户外活动:婴幼儿适当进行户外活动接受日光照射,每天1~2小时,尽量暴露身体部位。
②维生素D补充:婴儿(尤其是纯母乳喂养儿)生后数天开始补充维生素D 400国际单位/天。
6.发育行为异常的管理
(1)发育行为异常管理的意义
定期对幼儿进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及时掌握不同年龄幼儿的心理行为发育状况,早期发现幼儿发育行为问题,以营造良好发育环境,科学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减少残疾发生。
(2)管理内容与方法
筛查时间:
幼儿定期健康检查时,3岁以下每半年一次,3岁以上每年一次。
筛查内容:
①发育筛查。每年定期健康检查期间,托幼机构采用“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按年龄阶段进行发育筛查。班级教师按照筛查内容对班上幼儿进行观察,必要时需询问家长幼儿在家表现,由保健医将筛查情况记录在“北京市儿童保健记录”健康检查记录表的“预警征象”栏中。
②发育行为异常筛查。托幼机构保健医或班级教师发现幼儿在园期间有可疑心理行为异常表现,如吸吮行为、咬指(趾)甲、饮食行为问题、睡眠问题、遗尿、异食癖、口吃、过度依赖、退缩行为、屏气发作、暴怒发作、习惯性摩擦综合征等表现时,由保健医将筛查情况记录在“北京市儿童保健记录”健康检查记录表的“心理行为问题”栏中。
管理:
①转诊。如果发现幼儿有任何一条预警征象阳性,或者幼儿在日常活动中有可疑心理行为异常表现,转诊至上级妇幼保健机构进行诊断、干预。
②追访。转诊后三个月内进行追访,追踪转诊情况及诊断结果,并补充填写在“体弱儿及肥胖儿登记册”上。
③护理。根据幼儿不同神经心理行为发育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生活护理。
7.超重及肥胖的管理
(1)超重及肥胖管理的意义
肥胖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是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幼儿单纯性肥胖不仅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而且是一个潜在的社会问题。遗传和环境是导致幼儿肥胖的两大因素。幼儿期肥胖影响儿童生理及心理的正常生长发育,同时与成人期的多种心血管病、2型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有关,对幼儿心理和情感上的损害也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些损害表现在肥胖儿自信心不足、有自卑感、伙伴关系不良、受歧视、自我评价差等,对肥胖儿的打击很大。故应加以重视,早期干预,预防幼儿肥胖的发生。在幼儿园期间,也应将超重儿纳入管理范围内,不让其发展为肥胖儿。
(2)诊断标准
超重:M+2SD>体重/身长(身高)≥M+1SD,或M+2SD>体质指数/年龄(BMI)/年龄≥M+1SD。
肥胖:体重/身长(身高)≥M+2SD,或BMI/年龄≥M+2SD。
(3)管理内容与方法
建立专案:建立肥胖儿管理方案,肥胖儿在儿童保健记录册上进行专案管理,并在登记册上进行登记。
定期监测:对筛查出的所有超重儿、肥胖儿采用体重/身高曲线图或BMI曲线图进行生长监测。重点监测体重增长幅度。每月测量身高、体重1次,监测体格生长情况。
查找原因:过度喂养和进食,膳食结构不合理;运动量不足及行为偏差;内分泌、遗传代谢性疾病。
对怀疑有病理性因素、存在并发症或经过干预肥胖程度持续增加的肥胖儿,转诊至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专科门诊进一步诊治。
干预:对教职工、幼儿、家长进行宣教,给予家长正确的、科学的育儿知识;使家长重视肥胖的危害性,能够积极配合对肥胖儿饮食起居的调整;引导幼儿建立健康、正常的饮食和行为习惯。
结案:幼儿的身高、体重标准值正常后继续维持3个月方可结案;幼儿不良行为改变或肥胖程度在半年内不上升,为管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