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美国综合中学的改革与发展(1 / 1)

美国作为最早创办综合高中的国家,综合高中设立之后,从制度到实施一直在迎接各种挑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其实践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历史阶段。

(一)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变革

这一时期的变革主要是课程生活化,包括强化生活类或实用类课程,增加选修课和学生选课自由,关注最低毕业标准。综合高中有三大功能,20世纪20年代初期,综合高中主要受进步主义教育的影响,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非常流行,儿童中心主义成为时尚。在儿童本位思想的指导下,生活被置于优选的地位,综合高中具有很强的实用主义倾向,过分注重实用。30年代以后,劳动、家政和商业学科的比重越来越多,综合高中的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与此同时,综合高中的升学功能和就业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这种教育适应生活的状况在50年代受到尖锐的指责,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综合高中制度的设置降低了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或者说导致了教育质量下降,既表现为学术性下降,又存在职业技能训练不足。这些批评者中最有影响的是贝斯特、斯密斯和科南特,人们批判这种过分强**育适应生活的教育主张,并很快达成了共识。社会普遍要求学校包括综合高中对基础学科的教学予以重视。虽然这种舆论具有深厚的冷战时代背景,但的确也戳到了综合高中的痛处。

(二)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改革

这一时期的变革主要是课程学术化,包括减少必修课,增加理论课,加大课程难度。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苏联卫星率先上天,提升美国高中教育质量的问题摆在了面前。科南特认为,综合高中在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下,长期偏重实用知识和能力,过于强调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对生活的适应,忽视系统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导致了美国教育质量的下降。[2]针对过于强**育适应生活而忽视学生系统文化知识学习的问题,科南特认为只有改革综合高中的教学目的、制度和课程,才能提高综合高中的教育水平。为了提高综合高中教育质量,科南特组织了新的教育改革委员会,建议从课程改革入手,要求把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研究和外语作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程。根据改革要求,美国很快修订了课程标准,在教材中不仅增加了理论知识的比重,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而且增加了最新的知识内容,并大大缩减选修课数量,加强了学术教育,把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外语作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程。

虽然科南特提出的课程改革由于编写的教材难度太大,教师不能使用,学生也没有兴趣,遭到大多数师生的反对,推行效果并不理想[3],但对综合高中发展的影响是肯定的,其改革方向也是清晰的。

(三)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趋势

这一时期的变革主要是课程梯度化,包括强化核心课程,加强升学功能。针对综合高中出现的“课程内容过于分散,缺乏深度,高中学生参加大多数国际标准化测试中成绩偏低,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差”等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开始了综合高中的第三次改革。1983年美国发表的《国家处于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中提出,要加强5门核心课程的学习;要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行为表现采取更严格的标准,提出更高的期望;要通过更好的课堂管理和学习组织,更有效地利用在校的学习时间。这些措施恢复和确立了学术性学科在高中课程中的地位,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综合高中教育质量的滑坡。1988年,美国发布《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报告》,强调设立全国统一的核心课程。1994年国会通过《美国2000目标:美国教育法》正式规定了美国全国核心课程标准,同年,国会成立了全国技能标准委员会对职业教育进行专门指导。

随着高中教育的普及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20世纪末以来,综合高中的改革出现了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强化学术性课程和综合性课程的倾向,升学预备教育的比重不断增加,教育质量不断提升,职业教育不断弱化。这是否就是新时代的要求,或者说是综合高中未来发展的走向呢?这非常值得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