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综合高中的目标定位(1 / 1)

就起源来看,综合高中的兴起旨在给处于人生转折中的学子提供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使其能及时发现自我、实现自我,达到个体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平顺衔接。放眼世界,综合高中的培养目标,各国侧重略有不同。例如,美国综合高中的目标是给所有学生奠定文化科学基础的中等教育,并为不再升学的学生提供谋生技能的职业课程。而在英国,综合高中被认为是有别于学术型和职业型高中的第三种模式。如果说学术型高中体现的是精英教育,职业型高中体现的是专门教育,那么综合高中就体现了大众教育,“教育机会均等”是综合高中的价值追求,社会整合是其政治目标。[7]在瑞典,综合高中的培养目标是使理论型人才与职业型人才并重,即学生既可以在短期(二至三年)的学制中成为具备职业技能的人,也可以在相对较长(四年)的学制中发展为学术研究者。由于瑞典的综合高中在课程内容上充分糅合了学术和职业两种内容,因此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学习。此外,像德国、日本和我国台湾,综合高中的目标主要还是为学生升学深造做准备,但也提供职业课程供学生选修,真正培养职业人才的学校主要还是职业高中。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相关文件对综合高中的培养目标做明确的说明,各地方在试行中均按照自身的理解和需要对综合高中的培养目标进行了设定。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14年《关于在职业高中开展综合高中班试点的通知》提出,综合高中是高中阶段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互相渗透融合,为学生提供升学为主、就业为辅的一种教育模式,综合高中培养的是既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又达到一定的专业技能标准的综合性人才;

上海市2001年《关于本市中等学校进行综合高中试点工作的意见》中写道,综合高中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普通高中文化基础知识和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能力和一定就业能力的高素质毕业生”。

浙江省2001年《关于进一步完善和推广综合高中教育模式的意见》则将综合高中的培养目标定为“为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输送合格生源的同时,兼顾部分毕业生直接就业的需求,使所有毕业生均达到普通高中的文化水平,其中升高职和直接就业的毕业生兼有一技之长(即获取初级以上技术等级证书)”。

湖南省2013年《综合高中建设标准(试行)》对此的理解是“为在工程技术、科技发明、设计制作等应用领域有兴趣和发展潜质的学生提供学习发展平台,为学生未来的专业选择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2012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综合高中试点工作的通知》则认定目标是培养“具有普通高中文化基础知识和中等职业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能力和一定就业能力的高素质毕业生,为学生升入高等院校打下坚实的文化知识基础和职业基本技能基础,为社会培养较高文化水平的应用型人才”。

从各地的相关文件精神可看出,目前对于综合高中的培养目标还缺乏共识,有的地方强调升学为主、就业为辅,有的地方则是兼顾两头、不偏不倚,还有的地方更重视技能培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些目标定位,其出发点基本上是社会本位的,即根据社会需要来设定的,综合高中充分考虑个人需求的初衷很有可能遭到削弱。

我们认为,从综合高中的理念来看,其本意是改变以往早早为学生“定性”的做法,适当延迟学生的分流时间。这样做,一是可以夯实学生的基本知识基础,拓宽其后续选择的广度,二是为学生的自我意识觉醒提供宽裕的时间,三是也可以令那些已经做出发展选择但在尝试过后发现不合适的学生拥有两次甚至多次修正的机会。因此,综合高中的培养目标,应当与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均有所不同,确保学生基本素养的形成和巩固,兼顾升学和就业,才是综合高中应有的定位和目标。所谓基本素养,即为人之“道”,包括了人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领域的基本知识,这是社会对现代人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些可以被理解为“术”的特殊素养,如基本的生活技能、工农林渔牧等具体领域的专门技艺、琴棋书画等艺术才能。这是个人生存或个性发展的专门性素养,是“我”不同于“他人”的生命体现。只有以“道”为本,以“术”为辅,才能形成良好的品质和知识底蕴,无论进入社会还是继续从事理论学习,人们都能应付自如。至于升学抑或是就业,是自我素养提升的自然结果,可谓水到渠成。给予学生最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探寻自我、提升自我,摒弃以升学为目标的考试型学习和以就业为目的的技术型学习,回归以素质提升为目标的通识型学习,才是综合高中最大的特色和价值。

因此,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如果普通高中强调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职业高中强调为社会输送合格劳动者,那么综合中学则应该强调为学生提供多种和多次的发展选择,即突显给学生多种发展的空间与可能,让学生在适当的时候合理分流,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人生选择得到充分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