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高中的内涵(1 / 1)

什么是“综合高中”?一般而言,人们对“高中”的理解没有多少歧义,但综合高中的“综合”到底是怎样的“综合”,那就见仁见智了。最早阐述综合高中理念的美国教育学家J.B.科南特(Conant)曾在1959年指出,“综合高中是按照社区内所有青年受教育的需要而开设的中学”,其目标是为未来的所有公民提供普通教育,为想在学校学习技能的学生开设良好的选修课程,为毕业后想上大学深造的学生开设令人满意的文理课程。[2]在欧洲,综合高中具备两种普遍特征才被确立:一是它是一所适合学区所有学生的免费公立学校,二是普通课程和职业课程被并入统一的体制。综合高中在欧洲国家有不同的名称和指代。例如,在英国,综合高中指招收11~16岁学生的中学,在挪威指向所有在义务教育年龄范围的人提供免费教育的公立学校,在瑞典,综合高中指招收7~16岁学生的学校,等等。可见,在起止时间、教育对象等方面,各地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我国,人们对于综合高中内涵的理解相对统一,仅仅是在表述上有所不同。例如,《教育大辞典》对综合高中的解释:一是美国最常见的中等学校,通过开设公共课和集中平行课程(普通教育课程、学术性大学预备课程、职业和商业教育课程),适应中等教育阶段具有不同能力、愿望、兴趣、特点和成绩的学生需要;二是德国所试行的新式学校,与传统的普通学校综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灵活的、分化的教学单位,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和兴趣,随时在各科之间进行调整,从而实现教育机会均等。[3]周明星、周晨认为,综合高中是“在普通高中中引入职业教育因素,或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加强文化基础课学习,以市场需要和服务社会为指向,以培养学生具有综合素质和一定职业技能为目标,具有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的双重功能的办学模式”[4]。钟启泉则认为,“综合高中是一种打破校际普、职两类的教育模式把具有不同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学生集中到同一所中学学习。综合高中促进了教育的平等,是一种更为民主的中学,它兼具了知识教育和职业教育两项技能,培养的学生既能升学,也能就业”。[5]宁永红则指出,综合高中是在高中阶段同时设置普通教育课程和职业教育课程,以尚未定向的初中毕业生为培养对象,通过职业试探和职业指导等过程,根据学生的能力、性向和兴趣等实施多次分流,以实现学生适应性发展为目的学校。[6]总的来说,上述对综合高中内涵的界定包括下述要义:一是界于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属于高中阶段教育的一种学校类型或办学模式;二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为一体的学校;三是兼具升学准备与就业准备双重功能的学校;四是开设文化必修课程与升学或就业选修课程,通过自由选择达到校内分流的学校。

综合中外学者的表述可见,虽然人们对综合高中内涵的理解还不尽相同,甚至存有争议,但各种“综合高中”定义却表达了一些共通之处,即综合高中是一种普职融合,课程多元,合理分流,学生自主选择,兼具升学和就业的学校。基于此,本研究认为,综合高中应当被理解为一种混合式的高中教育,学校负责提供多元化的课程,而学生则按照自身的能力、兴趣和意愿进行个性化的选择。通过这样的供需模式,学校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的人才,既有学术型人才,也有技术型人才,还有通识型人才,最终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并实现个人价值的充分挖掘。这个表述包含两个核心内涵,即课程功能的多元化(或多样化),选课机制的灵活性(或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