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心理健康——关爱自我(1 / 1)

学习目标

1.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学习引导

罗森塔尔实验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做了个实验:他们来到一所小学,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极为认真地告诉校长、老师,并透露给这些学生说,这些名单上的学生被鉴定为“新近开的花朵”,具有在不久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潜力。其实,这份学生名单是随意拟定的,根本没有依据智能测验的结果。但8个月后再次进行智能测验时出现了奇迹:凡被列入此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再后来这18人在不同的岗位上全都干出了非凡的成绩。

资料来源:熊哲宏.你不知晓的20世纪最杰出的心理学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问题1: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借用希腊神话中一王子的名字,将这个实验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传说皮格马利翁爱上了一座少女塑像,在他热诚的期望下,塑像变成活人,并与之结为夫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迹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的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失恋了怎么办

何佳,女,19岁,技校学生。与一男生相恋3年,感情较好,一直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之中。可近日,男友突然以爱上别人为由提出分手,该女生觉得男友的话犹如晴天霹雳,撕碎了自己的心。她在感情上根本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处于痛苦、彷徨、失望和无助之中难以自拔,意志消沉,感觉自己的人生已失去任何意义,甚至动过自杀的念头。

问题:你能帮助何同学想一下解决的办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训练

1.任务描述

个人完成心理健康测试,并分析自己的测试结果。如有问题可向老师寻求帮助。

2.任务目标

1)提高对自我心理健康状况的自我觉察能力。

2)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学会自助和求助。

3.任务规则

1)个人自主完成心理健康测试。

2)完成测试时不要与他人讨论,凭自己第一感觉回答问题。

3)测试结果仅作为参考,并不是绝对的论断。

4)根据个人的情况和要求,教师可以对测试结果进行保密。

4.任务实施

(1)测试者基本情况采集(表8-4)。

表8-4

(2)进行测试(表8-5)

表8-5

(3)测试结果计算

除了5、20、35、50题外,其他的题目,凡是画“○”的题目就得1分,没有画“○”则为0分,请计算总分(表8-6)。

表8-6

(4)教师查看学生的测试结果,并给予建议

教师对每位学生的测试结果要实行保密原则。如果对部分测试结果解释困难,可询问专业人士,不可对学生的测试结果妄加论断。

5.任务反馈

由教师将测试结果,填入表8-7中。

表8-7

知识拓展

1.心理健康的含义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心理学家将心理健康的标准描述为以下几点:

1)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2)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4)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5)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8)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9)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10)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2.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1)保持乐观的情绪。要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工作。善于在生活中寻找乐趣,即便是干些家务也不应视为负担,而是带着情趣去干,比如做饭,不断尝试新花样,享受烹饪的欢娱。在工作上要不断创造,在进取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断感受成功的乐趣。

2)善于排除不良情绪。遇到不顺心的事,别闷在心里,要善于把心中的烦恼或困惑及时讲出来,使消极情绪得以释放,从而保持愉悦心情总伴你左右。

3)经常帮助别人。助人为乐,是一种高尚美德,其作用不仅使被帮助者感受人间真情,解决一时之难,也使助人者感到助人后的快慰。经常帮助别人,就是使自己常处在一种良好心境中。

4)善待别人,心胸大度。以谅解、宽容、信任、友爱等积极态度与人相处,会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尤其是被人误解的时候,要亮出高姿态,待对方晓知真相后更会佩服你,这样宽容,关心别人也有利于营造好心境。

5)要有广泛的爱好。比如收藏、体育、旅游、音乐等,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享受其间的乐趣,既能增长知识,又能广泛交友。在偶遇心境不佳时,这种兴趣活动也能起到化解作用。

6)保持一颗童心。人到了而立之年以后,随年岁的增长,有人便产生了“看破红尘”的感觉,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了,这样不利于心理健康。如果仍保持一颗童心,对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好奇,不论对知识更新,还是对身心健康都有好处。

7)培养生活中的幽默感。除了严肃、正式的场合外,在同事、朋友乃至家人中,说话时适当地采用幽默语言,对活跃气氛、融洽关系都非常有益,在一阵会心的笑声中,大家心情特别好。

8)学会谐调自己与社会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经常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适应社会的规范,并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适应力,从而减少因此而带来的困惑和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3.心理异常

(1)心理异常的类别

心理异常又被称作心理变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通常情况下,人们习惯用心理问题一词来表示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有时指轻微的心理异常或障碍,有时指严重的心理异常或障碍。当一个人由于精神上的紧张、干扰,而使自己在思想上、情感上、行为上出现与社会生活常态偏离的现象时,就表示其患有心理异常。健康心理学将心理异常或心理不健康按程度分为三种:

1)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是指近期发生的、内容比较局限而尚未泛化,反应程度不甚剧烈,并未严重影响思维逻辑性的暂时心理紊乱。其表现出来最大特点就是学习或工作压力增大,人际关系不协调,情绪困扰和失恋等带来的心理不平衡。具体表现有:焦虑、冷漠、暴躁、自卑、空虚、无端烦恼、消沉、偏执、孤僻、敌对、狂热、急躁、多疑、狭隘、冲动、狂妄、怯场、压抑等。这种心理问题一般只是暂时的,过了一段时间,它就会自动调解,但也可通过得到有效的控制。如果不能及时控制或调节,就很可能引发严重的心理异常。

2)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指初始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和自身难以克服的精神负担。由于长期精神受到折磨,所以大多数人都伴有神经症。包括神经衰弱、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等。这些疾病大多都要通过合理的治疗,和有效及时的药物治疗。

3)心理疾病边缘。心理紊乱比较严重,已接近精神疾病边缘,或本身就是某种精神疾病早期阶段。如偏执或人格异常与行为偏离,有时伴有妄想,或偶然出现幻觉,注意涣散,思维跳跃。

严格说,人们所说的心理障碍或心理变态属第二种和第三种心理异常,通常是医院的精神科和精神病专科医院治疗的对象。任何人都难免遇到心理问题,尤其是第一种心理问题在总人口中的比率为100%。重要的是及时调整和控制,积极主动寻求帮助,防止进一步升级,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恢复到常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体验。

(2)心理异常早期症状表现

1)个性有强大的变化。比如说,原来性格上的某些缺点如孤僻、多疑、胆小害羞、性情暴躁或者多愁善感等更加严重突出。另有一些原来活泼开朗的人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原来彬彬有礼的人变得粗暴,原来言词坦然的人变得疑虑重重等。

2)学习或工作效率急剧下降。如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学习兴趣消失,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千方百计躲避上学和考试。工作一向认真的人骤然不能完成工作任务,对工作无故地拖拉或产生抵触情绪,没有想要工作的兴趣。

3)生活习惯、规律明显大变。最明显突出的就是睡眠不好,往往深夜伴孤灯而坐,或者做一些白天可以去做的事情,或者半夜醒来辗转难眠;也有的恰恰相反,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度过,整天没精打采,饭量锐减,不是吃饭的时候自己弄东西吃,有时一连数餐不吃东西,间或又暴饮暴食,不加选择地乱吃东西。在人际交往上和过去的习惯完全不同,前后判若两人。其他方面如业余时间的安排以及个人嗜好等方面也显出突然的变化。

4)短时出现说错话或做出意想不到的事情。由于这类事情短时出现,而且一出现就得到周围人的帮助和纠正,往往容易忽略。一个人如果多次出现类似的错误言行,就应该提高警惕,主动地去向心理医生求治了。

(3)缓解心理异常的方式

如果明白心理异常的症状和原因,但也要及时地控制和调节病情,这样,才有助消除心理异常。以下是几种缓解心理异常的方式:

1)找出患病的根源,然后对症施治,如因经常遭受屈辱而产生自卑心理应寻找其闪光点,扬其所长,鼓励和督促他以勤补拙,设法经过努力,提高成绩。

2)宣泄和疏导出心中不满的情绪,不要压抑、堵截,要学会宣泄,疏导。可以直接对产生情绪的刺激表达情感和行为,如痛哭一场或重整旗鼓,再次拼搏,也可以找人倾诉等。要注意合情合理,不能不分对象、场合、时间,更不要违反道德和法制的行为。

3)当烦躁情绪不断地上升时,不妨有意识地将目标转移,分散注意力,这样心中的怒火就会逐渐地消失。如转而阅读文艺小说,打球和散步或闲聊等,待情绪平伏,再继续解题。不仅如此,还要正确地评价自己,并主动调整主观需求和客观现实的差距,消除内心的失望和苦闷。

学习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各组在本节学习过程的材料及相关成果。根据表8-8,对本节所有的学习活动进行评分。

表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