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及著作
王守仁(1472—1529年),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王守仁自幼聪慧,饱读诗书。21岁中举人,28岁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不久,授云南清吏司主事,迁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宦官刘瑾专权,王守仁上疏搭救戴铣,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驿丞。正德十一年(1516年),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王守仁率兵攻打南昌,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王守仁平定内乱,不久升任南京兵部尚书。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
王守仁一生重教,他从34岁开始讲学,前后长达23年之久。所到之处,讲学活动不断,并热心修建书院,倡办社学。他的办学、讲学活动对明代书院、社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王守仁创立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论体系,特别是在儿童教育方面成就显著。他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题,创立了与程朱理学相径庭的姚江学派,形成了“心学”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体系。
王守仁的著作有《王文成公全书》38卷,其中与教育相关的名篇主要有《传习录》中收录的《答顾东桥书》《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教约》以及《稽山书院尊经阁记》等。
二、论儿童教育目的
王守仁认为儿童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明人伦”,儿童教育应该以道德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儿童的道德修养。他说:“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王文成公全书》)他主张儿童教育应通过道德教育陶冶儿童的情操,培养儿童的意志,磨炼其品格,开启其智慧,使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他猛烈地抨击了当时教育只重视文章背诵,而忽视道德培养的现象,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他说道:“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唯当以孝悌忠信礼義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他认为,儿童教育应该以培养儿童“孝悌忠信礼義廉耻”的品格和习惯为目的。
三、论蒙学课程
当时的启蒙教育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以识字、写字、读书、作对为教学重点,只注重死记硬背,王守仁严厉批判了当时这种忽视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他说:“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习,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当时的蒙学教育只知督促儿童读书写字,责备他们的行为,但不知道用礼仪来引导儿童;想要他们聪明,但不知道用善德来培养。像对待囚犯一样绳缚、鞭打儿童。这样就使得儿童不愿意继续在学校学习,常常逃学,到处游玩,以致不学无术。这样的蒙学教育只能使儿童日益厌恶学习,逃避学习,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必须改革蒙学课程,使儿童喜欢学习,愿意学习。他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要求:“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为了使儿童爱好学习,他主张蒙学课程应该以“歌诗”“习礼”“读书”为主要内容。他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指出:“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诱之诗歌”不但能激发儿童的意志,而且能够帮助儿童用合适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帮助他们消除内心的烦恼与抑郁,心气平和。“导之以礼”不但能使儿童养成威严的仪容仪表,而且能够通过练习礼仪动作,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讽之读书”不但能增长儿童的知识,开发其智力,而且能培养儿童的道德观念,帮助其树立远大的理想。王守仁主张对儿童进行“歌诗”“习礼”“读书”教育,是为了培养儿童的意志,调理他们的性情,在潜移默化中消除其鄙吝,化除其粗顽,让他们日渐礼义而不觉其苦,进入中和而不知其故,在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方面都得到发展。
在蒙学课程设置上,王守仁主张运用灵活的方式来适应儿童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生性好动的特点。针对儿童的学习特点,对于课程安排,他提出:“每日功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类,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教者知此,则知所施矣。”(《教约》)这样的课程安排,内容全面,同时注意动静交错,张弛结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四、论蒙学方法
王守仁认为儿童教育应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顺应儿童的性情,不宜对儿童进行过多的束缚和限制。他指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儿童生性好动,喜好玩耍,不愿意受拘束,就像草木刚刚萌芽,顺其自然才能使它枝叶茂盛,摧残它则会使它衰败枯萎。
王守仁认为,儿童的精力、身体、智力等方面都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教育者必须根据儿童这种“精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的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到何等水平,教学就只能进行到相应的水平,不可躐等。循序渐进的原则应用到教学中,必然要求教育者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的难易程度,选择符合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注意量力而施。他说道:“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漫坏他了。”(《王文成公全书》)王守仁提出如果不顾及儿童的接受能力,将过多的知识灌输给儿童,反而不利于儿童的学习。同时,他还认为“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因此,教学应该留有余地,“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使儿童“精神力量有余”,这样他们就“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不会因为学习艰苦而厌学,而乐于接受教育。
同时,王守仁还认为儿童教育要注意因材施教。教育不仅要考虑儿童认识发展水平的共性特征,还要注意个体差异。他主张教育应使儿童“各成其材”,他认为每个人各有所长,他举例说:“三子譬如射,一能步箭,一能马箭,一能远箭,他射得到,俱谓之力,中处,仅可谓之巧。但步不能马,马不能远,各有所长,便是才力分限有不同处。”(《黄省曾录》)根据儿童的个性差异,他主张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发展儿童的个性。这种教育主张对传统教育抹杀儿童个性、以一种模式培养儿童的教育方法可以说是一个有力的批判。
此外,王守仁在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方面也有一些创造,如歌诗,他规定“每学量童生多寡,分为四班,每日轮一班歌诗,其余皆就席敛容肃听。每五日则总四班递歌于本学,每朔望,集各学会歌于书院。”(《教约》)这种带有一定比赛性质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小结
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南宋的朱熹以及明朝的王守仁是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颜之推十分重视家庭早期教育,其所著的《颜氏家训》在古代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朱熹是南宋最负盛名的大教育家,他所编著的《小学》和《童蒙须知》向我们展示了其儿童教育思想,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王守仁是明中叶著名的教育家,他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强烈批判了传统儿童教育忽视儿童身心特点,提出儿童教育需要顺应儿童的性情,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施教,反映了其儿童教育思想的自然主义倾向。
关键术语
《颜氏家训》;德艺同厚;慈严结合;“小学”与“大学”;“事教”与“理教”;知行相须;明人伦;儿童自然教育
思考题
1.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对现代家庭教育有何启示?
2.试述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3.分析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在历史上的进步意义。
[1] 陈汉才:《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史》,第112~113页,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2]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235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