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美国总统候选人梦碎电视辩论:尼克松因形象输给肯尼迪
电视辩论是美国大选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候选人在镜头前唇枪舌剑,展示政治智慧和个人风采,为自己赢得选票。许多人认为电视辩论是美国总统选举过程中最具观赏性的环节,但对候选人而言,这无异于“面对几千万考官的求职面试”,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许多候选人就是因为在这个环节出了差错,最终“倒在白宫门口”。
1960年9月26日,在芝加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一个电视直播间里,总统候选人理查德·尼克松和约翰·肯尼迪站在摄像机和聚光灯前,进行了美国总统竞选历史上第一次电视辩论。
尼克松当时是美国副总统,肯尼迪不过是马萨诸塞州一名资历尚浅的参议员,此前许多人认为这将是一场一边倒的竞赛——经验老到的尼克松肯定会胜出。但电视屏幕改变了一切,当时尼克松刚动过膝盖手术,脸色苍白,身体消瘦,还发着烧;肯尼迪则刚刚参加完加州竞选活动,肤色黝黑,活力四射。上台前两人都没有请专业化妆师化妆,但肯尼迪的助手帮他简单地“润了润色”,尼克松则随便抹了点男用粉底霜,结果在电视上显得脸色更加苍白。
如果你在广播中收听这场辩论,你会认为两个人旗鼓相当,不分高下。但电视观众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情景——一脸憔悴的尼克松PK阳光活力的肯尼迪。当年参加现场直播的桑德尔·范奴克回忆说:“我注意到副总统嘴唇附近满是汗渍,肯尼迪则非常自信,光彩照人。”对比如此鲜明,观看直播的6 500万美国人几乎立刻就能决定要把选票投给谁。虽然此后两人又进行了三场电视辩论,但已经无关紧要了。美国东北大学专门研究总统辩论的新闻学教授阿兰·施罗德指出:“肯尼迪在第一场辩论中就确立了压倒性优势,尼克松想要翻盘是极其困难的。”事后肯尼迪也表示,如果没有电视辩论,他很难入主白宫。也许是这次失利在尼克松心里投下了太长的阴影,在1968年和1972年的总统选举中他都拒绝参加电视辩论,所幸并未影响他最后成功当选。
——《人民网—环球时报》
含英咀华
在总统职位争夺战中,尼克松和肯尼迪在全美国电视观众面前举行了他们的第一次辩论。大多数评论员都预测:素以经验丰富的“电视演员”著称的尼克松,必将打败比他缺乏电视演讲经验的肯尼迪。但结果是尼克松因视觉形象而败给肯尼迪。后来一位历史学家这样形容尼克松:“他让全世界看来,好像一个不爱刮胡子和出汗过多的人带着忧郁在等待着电视广告告诉他怎么不要失礼。”
由此可见,在职场中个人外在形象的重要性。人的外在形象是个人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你显示自身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达·芬奇说:“从仪态了解人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的本来面目,往往具有相当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在职场活动中,穿衣打扮、言谈举止等外在形象会出现在他人眼里,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影响他人对你的评价以及他人对你的重视与信任程度。可以说,一个职场人外在形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他业绩的好坏。你的形象吸引力越强,你就越受欢迎,在事业上就越是如鱼得水。
“美的东西,永远令人心旷神怡”,外在形象,应该是令人心旷神怡的,它是体现礼仪之美的基础。而外在形象之美,除了天生丽质,更重要的是后天的自我训练。林肯说:“一个人过了40岁,应该对自己的面孔负责。”其实,每个人尤其是职场人都应该对自己的形象负责,应该不断修饰和弥补自己的形象缺陷,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一个符合礼仪规范、形象气质俱佳的职场人士。
经典心语
仪容美的三要素
一是仪容的自然美。拥有漂亮的外貌,无疑会令人赏心悦目,但即使没有天生的美貌,通过自我训练和修饰,也能获得令人喜欢的、美的外表。
二是仪容的修饰美。“三分人才,七分打扮”,通过化妆、美容、护肤、搭配服饰来对自己进行修饰,扬长避短,塑造出美好的个人形象。
三是仪容的内在美。通过努力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艺术修养和道德境界;培养自己高雅的气质和美好的心灵,让自己有内涵、有底蕴、有品位。
知识徜徉
一、职场女性的仪容标准
(1)发型文雅、庄重,梳理整齐。
(2)化淡妆,面带微笑。
(3)着正规套装,大方、得体。
(4)指甲不宜过长并保持清洁,涂指甲油时须选自然色。
(5)裙子长度适宜,刚好盖住膝盖为最适宜。
(6)肤色丝袜,无漏洞。
(7)鞋子光亮、整洁。
(8)全身3种颜色以内。
二、职场男性的仪容标准
(1)发型款式大方,不怪异,不太长也不太短,头发干净整洁,无汗味,没头屑,不抹过多的发胶把头发弄得像刺一样硬。发脚与胡子剃干净。
(2)涂些护肤膏,不要让脸上皮肤太干涩或油光光的。
(3)衬衣领口整洁,纽扣扣好。
(4)耳朵内外清洁干净,鼻孔内外清洗干净。
(5)领带平整、端正,不要塞东西造成鼓鼓的感觉,以免破坏整体服装的形象。
(6)衬衣袖口可长出西装外套0.5~1厘米,不能过长,否则会显得格外局促,缚手束脚。
(7)指甲剪短并精心修理过,手指头干净,没有多余的手指死皮。
(8)裤子要烫直,折痕清晰。裤型不紧不松,长及鞋面。
(9)鞋底与鞋面侧同样保持清洁,鞋不能破损,鞋面要擦亮。
原文
恰到好处的职场接待
1992年12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首次对中国进行访问。17日上午,叶利钦的专机降落在北京机场,当时的外交官鲁培新按照外交惯例在俄驻华大使的陪同下登上飞机,同叶利钦热情握手,并用俄语对他说:“热烈欢迎总统阁下首次访华,今天天气晴朗,天气也在欢迎您。”叶利钦听后很高兴:“这是我担任总统后首次访华,来到中国后,你是我见到的第一个中国官员,你流利的俄语让我感到很亲切,这是访问圆满成功的预兆。”
当晚欢迎宴会后,江泽民同志又举行小型宴会招待叶利钦,他亲切地用俄语称呼叶利钦小名“鲍利斯”,叶利钦听后紧紧握着江泽民同志的手说:“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一个外国领导人这样亲切地称呼我,我很激动,我们的关系多么亲密啊!”叶利钦的访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恰到好处的外交礼仪给他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
含英咀华
公关技巧中如何拉近彼此距离
迎来送往,是社会活动中最基本的形式和最重要的环节,亦是在职场活动中一切业务的基础。
接待是职场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之一。它主要包括迎接、介绍、握手、陪客、赠物。在接待过程中,交际双方第一次见面,都希望尽快消除陌生感,尽量缩短相互之间的感情距离,并建立融洽的关系,同时给对方一个良好的印象。这时公关技巧中用对方熟悉的东西拉近距离的方式,便显得尤为重要。在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首次对中国进行访问时,正是听见一个外交官员用自己的家乡话与自己交流而倍感亲切,同时在与外国领导人的会面中,听到自己的小名而更觉得没有约束感。自然为访问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才有后来的“丰硕成果”。
第一印象在职场接待中尤为重要,心理学称其为“光环效应”。无论是接待的一方还是被接待的一方,在这过程中的技巧是我们必须熟悉的,它是职场中人情谊、素养、诚意的体现。
经典心语
职场接待中如何给对方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1)主动向对方打招呼。
(2)报姓名时略加说明。
(3)注意自己的表情。
(4)适时地指出对方身上的微小变化。
(5)挺直的坐姿。
(6)恰如其分地“附和”对方。
(7)不要忽略分手的方式。
知识徜徉
办公室接待礼仪
一、接待前
(1)确定来访人员人数、姓名、性别、级别、来访时间、行程、来访主要内容以及有何具体要求。一般情况下,对方都会提前告知,接待方必须认真核实以上内容,并根据来访人数确定1~2名具体联络人,以便及时沟通联系。
(2)根据来访规模和分工负责的原则,召集后勤、具体业务等部门负责人,安排具体事务,以便明确职责,分工负责。
① 办公室拟订接待方案。一是接待期间天气提示。二是目录。三是来访人员名单及级别(注意核对姓名)。四是陪同人员名单(注意对等接待)。五是接待路线(行程)安排。六是乘车安排。七是就餐安排。八是住宿安排。
② 后勤安排来访人员食宿问题。一是就餐安排。一般分为主桌和副桌。主桌要根据客人的口味安排菜肴(白酒、啤酒和红酒、烟都要准备),并注意客人忌口的东西。主桌要摆席卡。副桌一般安排工作人员和驾驶员就餐,可以随意一些。在就餐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主桌上菜的速度和酒水是否足够用。二是住宿安排。住宿房间要根据对方人数和性别事先预定、排定。一定级别的领导要安排套房,并在房间内摆放好洗漱用品、鲜花、水果、水等。
③ 业务部门根据对方来访目的做好交流准备。业务部门要事先了解对方来访目的,安排分管人员或业务较熟的人员参加座谈交流,可以准备讲话提纲,准时参加座谈交流。
④ 参观点做好内部保洁、安全生产、情况介绍等工作。
(3)注意事项:
① 对各参观点及路线事先要进行踩点,做到路线畅通,参观点准备充分。
② 在接待前,要注意获取各部门接待负责人的联系电话,以便及时联系。
③ 车辆的安排要事先通知驾驶员何时、何地待命。
④ 讲解人员要做好充分准备,包括音响设备的事先调试等。
二、接待中
(1)安排人员及领导到交界处迎接。要提前10分钟到达交界处,以示尊重。
(2)引导车要做好引导工作,到达参观点后要及时调度车队停放。
(3)联络人员每到一个参观点前,要和参观点负责人联系(也可安排打前站车辆),做好大门开放工作。
(4)接待过程中,要注意摄像、照相保存资料。
(5)要做好各项接待工作,包括水、水果、湿巾的准备以及卫生间的保洁工作。
三、接待后
(1)礼送客人(可以赠送礼品)。
(2)做好接待总结工作。
(3)做好酒店食宿费用结报工作。
——中文秘书网
原文
冯仑:近距离察看李嘉诚如何请人吃饭
一个月前我去香港,和李嘉诚吃饭,感触非常大。李先生是华人世界的财富状元,也是我的偶像。大家可以想象,这样的人会怎么样?
一般伟大的人物都会等大家到来坐好,然后才会缓缓过来,然后讲几句话,如果要吃饭,他一定坐在主桌,有个名签,然后我们企业界20多人中,相对伟大的人坐在他边上,其余人坐在其他桌,饭还没有吃完,李大爷就应该走了。如果他是这样,我们也不会怪他,因为他是伟大的人。
但是,我非常意想不到的是,我们进到电梯口,开电梯门的时候,李先生已经在门口等着我们,然后给我们每个人发名片,这已经出乎我们意料——李先生的身家和地位已经不用名片了!但是他像做小买卖一样给我们发名片。发名片后我们一个人抽了一个签,这个签就是一个号,就是我们照相站的位置,是随便抽的。
我当时想为什么照相还要抽签,后来才知道,这是用心良苦,为了大家都舒服,彼此不分尊卑,否则照相也分三六九等,肯定有人会不舒服!抽号照相后又抽个号,说是吃饭的位置,原因也是和照相一样。最后让李先生说几句,他说也没有什么讲的,主要和大家见面,后来大家让他讲,他说我就把生活当中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分享。
然后看着几个外国人,用英语讲了几句,又用粤语讲了几句,把全场的人都照顾到了。他讲的是“建立自我,追求无我”,就是让自己强大起来要建立自我,追求无我,把自己融入到生活和社会当中,不要给大家压力,让大家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来接纳他、欢迎他。之后我们就吃饭。我抽到的正好是挨着他隔一个人,我以为可以就近聊天,但吃了一会儿,李先生起来了,说抱歉我要到那个桌子坐一会儿。
后来,我发现他们安排李先生在一个桌子坐15分钟,总共4桌,每桌15分钟,正好一小时。临走的时候他说一定要与大家告别握手,每个人都要握到,包括边上的服务人员,然后送大家到电梯口,直到电梯关上才走。这就是他追求无我,同时非常尊重在场的每一个人,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我曾经现场看过他的一个演讲,他们没有文字稿给到我们,我因为和李先生打过几次交道,提出能不能给我文字的演讲稿,结果他马上交代一下助理,等我要离开的时候那个文字稿已经拿给我了。后来我和中海油一个我们班的班长聊天提到这件事,他说老先生就是因为一生做人周到真诚,对所有出现在他视线范围内的人非常尊重,所以很多人到了香港都愿意和他做生意,这就是钱以外的软实力。
于是,所有和他打过交道的人,都会去讲李先生如何好,形成这个意识之后大家都愿意和他做生意,都愿意把最好的机会给他,于是他越来越成功,这就叫软实力。
我相信李先生的成功,不仅仅是赶上了好的时代,更加重要的是,在他的整个人生中,始终如一地贯彻了一个理念:修炼自我,追求无我!
——作者:思客 来源:中国企业家网
含英咀华
1928年7月29日,李嘉诚出生于广东的一个普通教师之家。在他11岁的时候,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家乡被轰炸,李嘉诚与家人辗转到香港,一家人寄居在舅父家里。在他14岁时,父亲病逝,为了养活母亲和3个弟妹,李嘉诚被迫辍学走上社会谋生。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叔叔经营的钟表行里做泡茶扫地的小伙计,但他志存高远、踏实勤奋、谦虚好学、一路拼搏,从一个端茶扫地的小伙计到钟表店店员、塑胶花大王,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亚洲首富。
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作为行业老大的李嘉诚在宴请大家的时候,处处用心,十分尊重来宾。到电梯口去迎接来宾、亲自递给大家自己的名片、随机安排来宾的座次和照相位置、讲话时照顾来宾的语言习惯、吃饭时均匀分配时间陪每一桌人、告别时同每个人握手等,每一个细节都显示出他的涵养和礼貌。正是这种对人的礼貌与尊重,使得李嘉诚成为值得别人信赖的人,形成了自己的软实力。
作为职场人士,经常会参加或举办各种商务宴请。一次合乎礼仪的宴请,本身就是一次成功的商务活动。宴请上司,可以为自己以后的发展铺路;宴请同事,可以增进友谊,为以后求人办事打下基础;宴请下级,可以树立你“亲民”的形象,也可笼络人心;宴请客户,可以保持你们的良好合作关系。所以,大家一定要熟悉各种宴请常识和礼仪。
经典心语
宴请的五个M原则
第一个M,即meeting,要考虑宴请的人是谁,他喜欢安静的环境还是热闹的环境?他喜欢吃什么口味的菜?
第二个M,即money,费用。做任何事情,量入为出,不管是请谁都不要铺张浪费。
第三个M,即menu,菜单。点菜要考虑别人的口味,同时也要考虑到费用预算。
第四个M,即media,环境。宴请的规格有高中低档,要以客人的身份和重要程度来定。
第五个M,即manner,举止。在商务宴请中,一般餐桌举止要注意以下几点:不吸烟;让菜不夹菜;祝酒不劝酒;不在餐桌上整理服饰;吃东西不发出声音。
温馨提示
与领导喝酒时的注意事项
规矩一:酒桌上虽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但是喝酒的时候绝不能把这句话挂在嘴上。
规矩二: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切不可一上酒桌就充大。
规矩三: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
规矩四:可以多人敬一人,绝不可一人敬多人。
规矩五:自己敬别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视乎情况而定,比如对方酒量,对方喝酒态度,切不可比对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规矩六:自己敬别人,如果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随意,方显大度。
规矩七:端起酒杯(啤酒杯),右手扼杯,左手垫杯底,记着自己的杯子永远低于别人。
规矩八:如果没有特殊人物在场,碰酒最好按时针顺序,不要厚此薄彼。
规矩九:碰杯,敬酒,要有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