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社交网络》
美国第一大社交网站Facebook,尽管在中国大陆被禁用,但这并不影响它的知名度。它横跨七大洲,世界上的各大学校都有它一大批的忠实用户。电影《社交网络》正是根据纪实小说改编而来。2003年秋,哈佛大学,恃才放旷的天才学生马克·扎克伯格被女友甩掉,愤怒之际,马克利用黑客手段入侵了学校的系统,盗取了校内所有漂亮女生的资料,并制作名为“Facemash”的网站供同学们对辣妹评分。他的举动引起了轰动,一度导致哈佛服务器几近崩溃,马克因此遭到校方的惩罚。正所谓因祸得福,马克的举动引起了温克莱沃斯兄弟的注意,他们邀请马克加入团队,共同建立一个社交网站。与此同时,马克也建立了日后名声大噪的“Facebook”。
经过一番努力,Facebook的名气越来越大,马克的财富与日俱增。然而各种麻烦与是非接踵而来,昔日的好友也反目成仇……
含英咀华
网络社交最大的特点就是“虚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再像现实交往中那样面对面,网络社交初期也就有了一个现象叫做“见光死”。因为“口说无凭”的特点,人们在网络社交中往往将自己高大完美化,渐渐地导致了网络道德感的弱化现象,也就呈现了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在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恶的一面就在这种状况下得到宣泄。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人们渐渐将虚拟世界中的糟粕也吸收了,对传统的道德观形成严重的冲击,而且网络社交中的言语是绝对自由化,无论是谁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看法,甚至侮辱性质的。所以,人们也开始重视网络社交文明,甚至有个专门的网络监管部门:“网警”。所以规范网络社交礼仪是势在必行的:
不在网络社交平台中,发布不诚实,夸大其词的言语或者图片。
不在网络社交平台中,有意无意地中伤抹黑他人。
不在网络社交平台中,粗言秽语,展示不健康内容。
不在网络社交平台中,漫天广发强行推销产品。
利用网络社交平台,也要展现“风度、宽容、感恩”等一系列内在修养。
经典心语
如何做一个高尚的网络社交人
(1)具有高度的自律性,自觉遵守网络道德。
(2)在网络中宣传正能量的东西,传递真善美。
知识徜徉
网络社交的兴起
互联网导致一种全新的人类社会组织和生存模式悄然走进我们,构建了一个超越地球空间之上的、巨大的群体——网络群体,21世纪的人类社会正在逐渐浮现出崭新的形态与特质,网络全球化时代的个人正在聚合为新的社会群体。
在此新时代中,信息网络将会是未来社会的神经系统,而其对整个社会与个人生活的冲击,将远高于传统沟通设备所带来的影响。不管你认为Internet联结起来的是什么具体事物——电脑、资源,还是说Internet作为一种媒体,我们都不能忽视主体——人的存在。可以说,Internet联结起来的是电脑,其中流动的是信息,开发出来的是资源,但吸引的是电脑前面的人。在本质上它是一种“人”的网络。如果说Internet是一种媒体,那么,它的“人文”层面更是不可忽视——有离开人的媒体吗?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交往,则有可能既是直接地(通过网络技术直接地互动)、又是全面地包括了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在交往。这意味着,网络时代的人类交往冲破了工业社会交往的限度,一方面是人们通过网络间的混合纤维、同轴线缆、蜂窝系统及通信卫星的信息传播而及时地进行交往,这种形式无须商品的中介而由网络媒介直接地连通起来;另一方面,这种交往形式又具有一种精神的内在化特质,过去那种“电脑—服务器”模式正在向“网络—用户”模式转切,网络交往实质上是一种联结不同网络终端的人脑思维的虚拟化、数字化的交流和互动。
可见,新生的网络社会具有不同以往任何社会形态的两面性,它是由人类、民族、国家、社会、个人这些众多的“网”环环相扣、错综复杂地交织而成的。
随着Friendster.com、Orkut.com、Ryze.com、Tribe.net、Linkedin.com等网络社交网站的兴起,网络社交蓬勃发展,新的互联网热再次升温,有分析人士甚至说,网络社交将缔造人际交往的新模式。以Friendster.com为代表的网络社交网站自2003年3月悄然问世后,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已风靡全美。当时,Friendster拒绝了Google的4 000万美元收购计划,因为据估计Friendster的市值超过5 000万美元。对于一个刚刚发展起来的网站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据美国互联网调研公司Com Score调查显示,全球范围内使用社交网络的人数越来越多,从2007年的4.64亿增长到2008年6月的5.8亿,增长了25%,在美国有250家网络社交网站或公司。2008年一觉醒来,中国SNS网站(网络社交网站)似乎遍地开花。成立于2005年12月的校内网无疑是国内最早的追随者之一。海内网、开心网、天际网、51社区……中国瞬间冒出为数众多的SNS网站,网络社交声势极为浩大。700万人拥有Friendster网站的账号,另外,每周还有20万的新用户加入;搜索引擎Google公司旗下的Orkut网站的用户正以每周10%的速度增长着;MySpace网站的使用者达到了200万;多达1 600万人在Tickle网站注册。网络真正形成一个社会,而不仅仅是一种新媒体、新商务和新的交流方式。最大的特征就是个人成为互联网的主体,具体地说,未来每个人,除了在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在网络上都有一个自己的代表,在网络上能够体现你的个性、你的思想、你的各种信息,同时也可以随时与你沟通交流,每个人都成为互联网的一个“节点”。
网络社交平台的类型
(1)娱乐交友型。国外知名的如Facebook、YouTube、MySpace,国内知名的有猫扑网、优酷网、青娱乐等。
(2)物质消费型。涉及各类产品消费、休闲消费、生活百事等活动,比如口碑网和大众点评网,均以餐饮、休闲娱乐、房地产交易、生活服务等为主要话题。
(3)文化消费型。涉及书籍、影视、音乐等,例如国内知名的豆瓣网,主要活动是书评、乐评等。
(4)综合型。话题、活动都比较杂,广泛涉猎个人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公共性较强。例如人民网的强国社区以国家话题的交流影响较大;天涯社区是以娱乐、交友和交流为主的综合性社交网站;知名的百度贴吧话题更无所不有。总的来说,所有社交网站都以休闲娱乐和言论交流为主要特征,最终产物都是帮助个人打造网络关系圈,这个关系圈越来越叠合于网民个人日常的人际关系圈。借助互联网这个社交大平台,网民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众”的氛围和集体的力量感。
原文
所谓的“网恋”
所谓网恋,就是一根电话线,两颗寂寞心,三更半夜里,四目不相见,十指来传情。
所谓网恋,就是电脑与电脑诉衷肠,键盘与键盘说情话,鼠标与鼠标谈恋爱。
所谓网恋,就是聊天时“让我的爱飘过你的网”,就是停电时“我寂寞的心只有你最懂”。
所谓网恋,就是聊天室爱情。聊天室是爱情超市,总有一件任你挑选。
所谓网恋,就是QQ上的爱情。QQ上的头像如繁星,总有一颗为你点亮。
所谓网恋,就是BBS上的爱情。BBS弥漫万千风情,总有一番情怀为你敞开。
所谓网恋,就是一款软件。这款软件具有练习打字的功能,网恋也许成不了爱情专家,应聘打字员岗位应该不在话下。
所谓网恋,就是一项游戏。此项游戏简单易行,两个ID,各备鸡、猫、鼠一只,然后反复击打键盘,便可体验心跳的感觉。
所谓网恋,就是一种病毒。这种病毒发作时,开机容易关机难,并反复出现“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之类的乱码。
所谓网恋,就是健身方案。网恋长路漫漫,不用打球跑步,便可达到锻炼之效;恋途崎岖险峻,不用吃苦登高,便可领略瑰丽风景。日久则成钢铁之躯,百毒不侵。
所谓网恋,就是瘦身计划。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为伊消得人憔悴。网恋之美在于距离,而现代人以瘦为美,反证网恋之正确性与必要性。
所谓网恋,就是一种运动。且看早起跑步之人,有胖人有瘦人,胖的想瘦、瘦的想胖,想想真是费劲,不如大家都来搞网恋。“开展网恋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所谓网恋,就是以屏幕当花月,一个人哭笑悲喜。
所谓网恋,就是站在镜子之前,面对自己谈情说爱。
所谓网恋,就是一场爱情预演,或者爱情温习。
所谓网恋,就是只爱一点点,只爱陌生人,只爱不言婚。
所谓网恋,就是见光死,不见光也死。
所谓网恋,就是煎熬!就是美好!
所谓网恋,就像一艘小帆,在大海里,永远靠不了岸!
含英咀华
网络的虚幻成就了网恋的魅力,很多人认为网恋可以实现梦幻中的浪漫,在网络交友平台中流连忘返。在这里要强调,对于没有把握的网恋不要付出100%的心血,天真地深陷网恋不可自拔。有人说真的有网上情人变成了现实生活中的情人,并且相处得不错。殊不知,那是在双方相互坦诚的基础上,无论是照片还是一些资料信息,都是真实可靠的,而双方见面后,与网络中信息没有多大的差距,自然就能接受现实中的对方。但我们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网恋转化到现实生活中,都是浪漫爱情故事美好的结局。所以,网上的人许多都戴着面具,在网络上你喜欢的他,现实中可能完全是另外一个人。
痞子蔡说:网络会产生三种人。第一种人会在网络上变成他“不可能”成为的那种人,第二种人会在网络上突出他的次要性格,第三种人会在网络上变成他“希望”成为的那种人。
面对网恋,谨慎行事,牢记:网恋人多,但成功率低。
温馨提示
网恋不要做的事
(1)上传扭曲过度的自拍照。
(2)谎报年龄。
(3)以貌取人。
(4)很快向人**心扉。
(5)大谈你的恋爱史。
(6)觉得天下没有好人。
(7)把网友与前任恋人作比较。
(8)怕东怕西。
知识徜徉
国内的社交网站
多功能大众化社交:百度空间
基于职业人士的社交网站:天际网、环球人脉网、优士网
基于企业用户交流、分享的社交网站:用友企业社区
基于学习、互动、分享的社交网站:yaya家园
基于大众化的社交:QQ空间、布谷森林
基于生活化、实用化的社交网站:众众网
基于各类生活爱好:豆瓣
基于白领用户的娱乐:开心网
基于白领和学生用户的交流:人人网、朋友网
基于未婚男女的婚介:世纪佳缘、百合网、珍爱网
基于地方化的交流:南京族
基于年轻用户的交友:51
基于原创性文章:新浪博客
基于位置信息的社交:麦乐行
基于个性化交友页面:阔地网络
基于信息的快速分享:新浪微博
基于标签社交分享:易寻
基于社会化问答网站:即问即答网
【参考文献】
[1]姚娟.修养何来.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07.
[2]Leo Tolstoy.世界经典寓言的生活启示.萧菲,译.北京:现代出版社,2003.
[3] 陈亚慧.人生黄金法则.沈阳:辽海出版社,2013.
[4]廖志军.低调做人的哲学·低调做人的方法.沈阳:辽海出版社,2014.
[5]《经典读库》编委会.心灵鸡汤——小故事正能量.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
[6]宋涛.会说话社交高手.沈阳:辽海出版社,2009.
[7] 赵禹翔.学做绅士与淑女.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07.
[8]汪建民,丁子予.识人的五项修炼.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
[9]胡宝林.会说话,会办事,会做人.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
[10]思维与智慧,2012,21.
[11]三峡晚报,2013-03-26.
[12]杭州网新闻中心文体新闻,2015-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