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三尺巷的由来
三尺巷又名六尺巷。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在京城为秘书院大学士。家中因为宅基纠纷,修书一封,希望他能为家中撑腰。收到家人来书,遂修一纸家书:“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后,自感惭愧,主动让出三尺,邻居知道后,也深感惭愧,让出三尺来,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
含英咀华
做人应求“和”,而不求“同”,要和而不同。求“和”,不是要求在与人相处时,无原则无立场地妥协或者退让。这“和”是一种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在校园生活中营造一种互帮互助的氛围,也是一种对己对人宽容的度量。
那如何“和”?见仁见智,但最基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相容原则
人都是有个性的,自然体现在习惯、性格、喜好上,初次接触时,难免冲突。试着去了解和习惯别人的习惯、性格、喜好,做到知己知彼,在产生意见分歧时,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二、信用原则
守信能给人安全感,与人相处,这点是最基本的要求。长期和没有信用之人接触,人体内的怒气荷尔蒙自然飙升,想要和平解决分歧都难。
三、体谅原则
人都会有不顺心的时候,将心比心,换个立场和角度,你会发现世界大不一样。不要总是抱怨别人的不好,因为在说别人不好的时候,你需要提醒自己的是,你也有缺点。
四、关怀原则
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关怀,尤其当失意、困难的时候,适时表达一句关怀的慰问、提供一个关怀的协助,可以激发人的信心、重燃希望。关怀别人,就是表达善意。
孟子说:君子之所以异于常人,便是在于其能时时自我反省。即使受到他人不合理的对待,也必定先反省自身。有分歧时“以和为贵”,看看自己存在的问题,很多问题也就没有想象中那么不可协调。
温馨提示
如何“一团和气”
禁忌因为表现自己而伤害其他同学的自尊心理。
禁忌对别人产生浓厚的好奇心,该问不问,不该问一直问。
禁忌同学相处太“小心眼”。
禁忌在同学面前肆意炫耀。
知识徜徉
挚友——交情深厚的朋友。
诤友——坦诚相见,直言相规的朋友。
盟友——为特定目的结盟联合的朋友。
闺友——闺房中无话不谈的朋友。
损友——不对自己着想(负责)的朋友。
益友——于己有帮助的朋友。
密友——亲密的朋友。
忘形交——异性之间的友谊。
刎颈交——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患难之交——同经磨难而成为朋友。
金兰之交——情意相投的朋友或结拜兄弟。
车笠之交——不以贵贱而异的朋友。
平昔之交——往日结交的朋友。
诗文之交——以诗文往来结交的朋友。
忘年交——打破年龄、辈分的差异而结为朋友。
莫逆之交——彼此心意相通,无所违逆。
杵臼之交——不计贫贱的友谊。
至交——友谊最深、不猜不疑的朋友。
知交——相知笃深的朋友。
金石之交——友谊深厚、如金石般坚固。
肺腑之交——无话不谈、推心置腹的朋友。
款交——以真情相待。
原文
尊重别人的独特
某个小乡,当地的人说起话来没有一个不口吃的,走起路来也没有一个不瘸腿的。这两项缺点在这个乡下被视为才能。
一个外地人看到这种弊端,以为当地的居民看到他健全的双腿和口若悬河,一定会羡慕他。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教导这些人改掉错误的观念和方式。
当他以正常的方式出现在大家面前,走起路来不一拐一拐的,街上的路人全都停下脚步来打量他:“看,这个外地人竟然不晓得怎么走路。”“是你们不晓得怎么走路,不是我。”乡下人的嘲笑令他大声驳斥,“你们必须根除这种不好的习惯。”
没想到他话才一出口,大家听出他没有口吃的情况,又笑得更厉害了。
结果,他走遍整个乡间,到处受人嘲笑。
含英咀华
《哥林多前书》第十章第十二节说:“自己以为站得稳,需要谨慎,免得跌倒。”寓言中双脚健全口若悬河的人,就犯了“自己以为站得稳”的错,在于他太过于主观,一味地认为自己的才是真理,是值得被人学习的,是值得别人为此而改变的。
别忘了,对不会吃榴莲的人,那是猫屎,臭臭果。在校园生活中,要懂得尊重别人的独特。
尊重别人,首先要在心里确定一个观点,对方在尊严方面一定是和你平等的。人们交往的目的说直白点主要是为了共同的利益,这就规定了彼此应在人格上平等和学习上互助,并且主动了解、关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不要去挫伤别人心中最敏感的东西——自尊心。
佛经有云:“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你会很痛苦。你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怎样包容他才是。”
经典心语
包容别人,承认别人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即使别人的意见或建议与你不一样,也要敞开心胸,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探讨问题。
温馨提示
千万别做以下几点,否则容易得罪人
第一,背后议论别人。
第二,对别人的事指手画脚。
第三,矬子面前说矮话。
第四,批评别人喜欢的东西。
第五,很多时候都是说话不得当。
第六,太拿自己不当外人。
第七,把人身攻击当调侃,把嘴贱当幽默。
第八,在什么问题上都要讲道理,过分喜欢辩论。
第九,轻佻的说话和骄傲的语气。
第十,不回别人信息。
第十一,不分场合地泼别人冷水。
第十二,永远否定他人的观点。
第十三,以一个自以为很好的标准要求对方,想去改变对方。
第十四,在追求目标时忽略了他人的感受。
第十五,自我,不知不觉让别人感到被工具化。
原文
长寿王的故事
从前有个国王,名叫长寿;他有个儿子,名叫长生。长寿王以法治国,但从不对臣民滥施刑罚,国内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邻国有个国王,凶狠残暴,肆意妄为,搞得天怒人怨,国困民穷,大家都称他为恶王。
有一天,恶王对大臣说:“我听说长寿王的国家,离我们不远,国家富饶,财物无数,又没有多少军队,我们发兵去把它攻下来吧!”恶王听大臣们纷纷赞成,就带领军队,扑向长寿王的国家。
边境的官员得到了消息,连夜派人向长寿王示警,要求速做准备,增派援兵。长寿王召集群臣,对大家说:“恶王之所以攻伐我国,目的不过是要抢夺我们的粮食、珍宝、财物。我如果发兵抵抗,我方军队必有死伤。这样的事我不能做!”
大臣们说:“我们有熟悉战略、战术的将领,勇猛善战的士兵,一定能打败敌人,而不会有多少伤亡,请大王放心。”长寿王说:“如果我们能胜利,对方就一定会有大批人员伤亡。对方士兵的生命同样可贵,你们为了爱戴我,而去伤害他们的生命,这同样是不应该的。”
大臣们见国王坚持不肯发兵抵抗敌人,只好自己先行组织起来,带领军队奔赴边境。长寿王对太子说:“恶王贪图我国的财富而来攻打我们,现在大臣们为了保护我,要与恶王作战。两国交战,必有死伤,还不如我们两人偷偷地扔下王位,逃往其他地方吧!”太子说:“遵命!”
于是,父子两人在半夜偷偷地翻墙出走,隐居到深山里。长寿王父子出走后,大臣们也就不再抵抗了。恶王顺利地占据了长寿王的国家,他派人到处搜寻长寿王的下落,宣布说:“有谁能捉住长寿王献来,赏给黄金万两。”但一直没能抓住长寿王。
有一天,长寿王在路旁的一棵大树下休息,恰好碰到一个从远方来的婆罗门,也在大树下休息。婆罗门问长寿王:“您是哪国人?怎么会在这里?”长寿王说:“我就是这个国家的人,随便出来玩玩而已。您从什么地方来?准备到哪里去?”婆罗门说:“我是个住在穷乡僻壤的修道人,听说你们国家的长寿王,一向乐善好施,救穷济贫,所以特地赶到这儿来,希望得到一点布施。您是这个国家的人,应该了解情况,长寿王还像过去那样乐善好施吗?”长寿王听后很感动,心想:“你为了我才从远方赶来,却不知我已经丧失王位,一无所有了。你这样白跑一趟,实在太可怜了!”想着,不由得掉下泪来,对婆罗门说:“我就是长寿王。因为邻国的国王来攻打我国,所以我抛弃了国家,隐匿在这里。如今您大老远地来找我,我却一无所有,没有什么可布施给您,实在是很对不起。”两人不禁相对垂泪。
突然,长寿王想起恶王悬赏捉拿他的事,便说:“我听说新国王正在悬赏捉拿我,您只要提着我的头去见他,一定可以得到一大笔钱。”婆罗门说:“我听说大王济贫救穷,所以不远万里来到这儿,想得一点布施以支撑度日,谁知大王已失去王位,这也只能怪我自己太没有福气了。让我杀了您去领赏,那是我万万不能做的!”
长寿王说:“您本是有所求,才从远方来找我的,我无论如何都应该帮助你。人总是要死的,如果我的死,能对您有所帮助,您又何必谦让呢?即使您拒绝了,以后如有其他人,来要求我帮助,我同样会把脑袋交给他的。与其那样,还不如您今天就把我的脑袋拿走。”
婆罗门说:“我实在不忍心下手杀害大王,如果大王如此大慈大悲,执意要杀身帮助我,那请您自行投案,我跟您一起去吧!”于是两人一起来到王宫。
长寿王让卫士把自己捆绑起来,并马上去禀告恶王。恶王听说长寿王已找到,喜出望外,取出赏钱赏赐婆罗门。婆罗门便回国了。恶王派人在街头搭起行刑台,要在那里当众烧死长寿王。长寿王以前的大臣们,听到这个消息,纷纷跑来向恶王哀告:“这是我们的故主,他今天就要死了,希望大王允许我们最后一次为他送行!”
恶王答应了。大臣们便准备了各种酒食、饭菜,送到行刑台上,一个个痛哭不已;旁边围观的群众,都说长寿王死得太冤枉了,连城外的农民、樵夫都呼天喊地,伤心不已。太子长生听到传言说“父亲已被恶王抓住了”,连忙挑了一担柴,假装到城里卖柴,也挤在围观的人群中。他看到父亲就要被处死了,心里悲痛欲绝。长寿王一眼看见儿子也挤在人群中,唯恐儿子以后会替自己报仇,便仰天长叹,高声喊道:“当儿子最大的孝顺,就是能让父亲死后无恨。儿子啊!你千万不要为我报仇,那我死后才会快乐,没有忧愁;如果你不听我的话,一定要杀人报仇,那我在九泉之下也不会安心的。”
长生不忍心亲眼看着父亲被活活烧死,便挤出人群,回到山中。长寿王就这样被活活地烧死了。
长生回到山中,心里愤愤不平,一直宁静不下来,心想:“我父亲仁重义深,至死不变;而恶王却胡作非为,不明善恶,害死我父亲。虽然我父亲心存仁慈,至死仍不怨恨恶王,不让我报仇;但我做人儿子的,如不能杀了恶王,报此杀父大仇,有什么脸面再活在这世界上?”打定主意后,他偷偷地潜回城里,装扮成打零工的,以寻找报仇的机会。
恶王手下有个大臣,家里有座菜园,正需要一个种菜的。管菜园的人在街上遇到长生,便雇他来种菜。长生干活认真负责,技艺又高,满园蔬菜长得茁壮旺盛,生机蓬勃。
一天,大臣来巡视菜园,看见蔬菜长得这么好,心里很高兴,便叫来管菜园的人询问原因。管菜园的回答说:“前不久,我在街上雇了个小伙子,这些菜都是他种的。”大臣便把长生叫到面前,交谈之下,觉得这个小伙子知识丰富,什么都懂,便问他:“你会做饭菜吗?”长生说:“会!”大臣便提拔长生当厨师。长生做的饭菜香气扑鼻,花样别致,味道甘美,大臣十分高兴。一天,大臣请恶王到家里做客。恶王一尝到如此精美的饭菜,欣羡极了,忙问:“你的这些饭菜是谁做的?”大臣说:“前不久我雇了个小伙子,厨艺好极了,这些饭菜就是他做的。”恶王说:“你把他送给我吧!”饭后便把长生带回王宫,让长生专为自己做饭烧菜。长生曲意奉承恶王,得到恶王极大的欢心和信任。
有一天,恶王问长生:“你会武艺吗?”长生说:“过去学过。”恶王便提拔长生做自己的贴身卫士,对长生说:“我有个仇人,就是已死的长寿王的儿子长生。我一直防备着他,怕他来找我报仇。现在我提拔你做我的贴身卫士,希望你帮助我、保护我,防备长生前来暗杀我。”长生说:“遵命!我一定为大王效力,以死相报。”又过了些日子,恶王问长生:“你喜欢打猎吗?”长生说:“我从小就喜欢打猎。”恶王便命令手下牵犬驾鹰,与长生一起出城去打猎。入山不久,便看到一头羚羊在前面拼命逃窜,恶王就与长生一起驱马追赶;一直追到山林深处,两人都迷失了方向,在山林中转了三天,也没有找到返回的道路,他们又饥渴又疲乏。恶王跳下马来,解下佩剑,交给长生说:“我实在累坏了。你坐下,让我枕着你的大腿睡一会。”长生说:“行!”恶王就枕着长生的大腿,渐渐地睡着了。
长生心中暗自思索:“我为了报仇,想了多少办法,吃了多少苦,今天总算老天爷保佑,报仇的机会到了。”便拔出剑来,正要砍去,忽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嘱咐,不觉又犹豫起来,心想:“父亲临终前再三命我不可报仇,我怎么能违反呢?”想着,便把剑插入剑鞘。
这时,恶王突然惊醒,对长生说:“我做了个噩梦,梦见长寿王的儿子要来杀我,把我吓坏了!不知怎么突然做这样的梦?”
长生说:“这一定是山中的恶鬼,见大王在这里休息,所以前来作祟吓唬您。有我在这里守卫,大王您安心睡吧!不用害怕。”恶王又渐渐地睡着了。长生听着恶王打呼噜的声音,心中的复仇之念,不住翻腾,不由得又拔出剑来。但一想起父亲的遗嘱,手又软了,再次把剑插入剑鞘。恶王第二次惊醒,浑身冷汗淋淋,说:“我又梦见长寿王的儿子要来杀我,吓得我心都要跳出来了。今天是怎么啦?尽做噩梦!”长生说:“一定是刚才那些恶鬼们还在作怪,大王不必害怕。”恶王就又躺下。长生见恶王渐渐熟睡,心中的两种念头互相斗争着,第三次拔出剑来,但想来想去,父命不可违,最后他长叹一声,把剑扔在地上,再也不打算杀掉恶王了。
这时,恶王一下子蹦起来,对长生说:“真奇怪!我又做了个梦,梦见长寿王的儿子说原谅我了,再也不来杀我了。”
长生说:“我就是长寿王的儿子长生。我到你身边来,实意是想杀死你,为我父亲报仇;但我父亲临终时再三叮嘱,不准我报仇。我本想违背父亲的遗嘱,非杀了你不可,但想到父亲临终时殷切的模样,又实在不忍心不听他的话,所以把剑扔在地上,决定不再杀你。我今天虽然不杀你,但今后也许会恶意再起,又来杀你,这就会使我犯下不听父命的大罪。所以我现在把一切告诉你,请你杀了我吧!这样,你从此就安全了;我也免得做了不孝之子。”
恶王听了以后,非常感动,也非常后悔,说:“我做事糊涂,不分善恶。你们父子俩行为高尚,仁至义尽;而我行事残酷,还毫不自觉。今天,我的命本来已握在你手中了,但你心怀仁慈,牢记父亲的遗言,不来伤害我,我真是感激不尽。现在让我们回城去吧!可是,我们到底应该怎么走呢?”长生说:“这儿的路我很熟,起先我是为了报杀父之仇,才故意引你迷路的。”说完,便领着恶王出了山林。
大臣们正在等待、寻找他们,见他们回来,十分高兴。
恶王下令准备宴席,在宴席上,恶王问群臣说:“你们有谁认识长寿王的太子长生的?”大臣中有的根本不认识长生,就回答不认识;有的认识长生,也知道恶王身边的年轻人,明明就是长生,但他们都受过长寿王的恩德,唯恐说穿了,长生性命难保,因此也个个都说不认识。恶王便指着长生说:“这就是长生啊!”说毕,恶王站起身来,郑重宣布:
“从今天起,我回到我原来的国家去,这个国家就交还给长生。我将与长生结为兄弟,以后若有其他国家敢来侵犯,我一定前来救援。”宴会之后,恶王便率领自己的部下,返回本国。
从此,这两个国家相互通好,和睦往来;人民也都安居乐业,享受太平。
——《六度集经》卷一《长寿王本生》
含英咀华
《长寿王的故事》让人想起另外一个故事——《宽恕比仇恨快乐》。
某天,某禅师正要开门出去时,被突然闯进来的一位身材魁梧的大汉狠狠地撞到了身上,把他的眼镜撞碎了,还戳青了他的眼皮。而那位撞人的大汉,竟然毫无愧疚之色,还理直气壮地说:“长没长眼睛啊!戴个眼镜有什么用啊!谁叫你戴眼镜的?”禅师只是笑了笑并没有说什么。大汉颇觉惊讶地问:“喂!和尚,你为什么都不生气呀?”
禅师见他颇有一点悔意,便借机开示说:“为什么一定要生气呢?又要生谁的气呢?生气既不能使眼镜复原,又不能让脸上的淤青消失,苦痛解除。再说,生气只会扩大事端,若对你破口大骂或打斗动粗,必定会造成更多的业障及恶缘,也不能把事情化解。生气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若我能早一分钟或迟一分钟开门,都会避免相撞。或许被你这一撞就化解了一段恶缘,所以我还要感谢你帮我消除了业障呢!又怎么会生气?”
大汉听了禅师的话十分感动,他向禅师忏悔并问了许多有关佛的问题及禅师的称号,然后就若有所悟地离开了。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后来有一天,禅师突然接到一封挂号信,信内附有五千元钱,这些钱正是那位大汉寄的。
原来这个大汉在年轻的时候不知勤奋努力,毕业之后,在事业上高不成低不就,婚后也不知善待妻子,跟妻子感情也不好,为此他十分苦恼。一天他上班时忘了拿公事包,中途又返回家去取,却发现妻子与一名男子在家中谈笑,他冲动地跑进厨房,拿了把菜刀,想先杀了他们,然后自杀,以求了断。但是因为惊慌、害怕,脸上的眼镜在回头时不小心掉了下来。瞬间,他想起了禅师的教诲,使自己冷静了下来,反思了自己的过错,决定痛改前非。改过自新后,他的生活很幸福,工作也得心应手了。特寄来五千元钱,感谢禅师以前的教诲和恩情,因为禅师的宽容,他才会有今天的幸福。
孔子告诫世人要“以直报怨”,《圣经》也告诫人们要学会“宽恕”。在校园生活中,我们与各种不同性格特征、气质迥异的人打交道,要想做到“智者人际”就要学会宽恕,要懂得“宽恕比仇恨更快乐”的道理。
谢镇泽在《佛经故事启示录》中也明确告知我们:凡是受到别人不公平对待的人,大概会有两种回应的办法。一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二是“以德报怨”。现今的学生大多都会选择前者,你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你。很少人采取“以德报怨”,认为这是没有骨气的表现。殊不知这样的方式带来的福音是无限的。这让我想起一个发生在学校的真实故事:有个很霸道的学生在洗头时,因没有洗发水向隔壁人借未果,之后他将隔壁洗漱学生从洗澡间中拉出来,暴打一顿。校方在严处之际,受委屈学生连同家长一起替那位霸道学生求情,霸道学生为此大受感动,自后完全改变。
“人之初,性本善”是我们一直相信的定理,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善”的基因,只要有足够的力量去启动,用善和广大的胸怀去感动他人。所以面对别人的错误,有时,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宽容是对生命的洞悉,也许你的一份宽容挽救的就是一个生命。宽容其实是一条环环相扣的纽带,它让我们彼此相连,认清彼此,远离是非和仇恨,珍惜生命和身边的一切。佛在教诲世人时,会特别强调“宽容”,因为一个人如果懂得了“宽容”,很多怨恨也就自然而然地远离了你的心灵。“大肚(度)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这句话既说明了一种胸襟,也道出了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
最后借用庄士成居士的一段话,与君共勉:“其实生活就像一面镜子,我们怎样面对它,它就会怎样馈赠我们。学会用超然和从容的心态宽容自己所遭遇的一切,是最佳的人生态度。我们无法左右命运,却可以选择怎么样去面对现实。所以,当遇到不幸时,一定要学会包容、宽容。因为宽容就等于爱,爱比仇恨更伟大。世间因为有爱而变得美好。”
经典心语
与人发生不愉快时让自己冷静下来。
回顾不愉快事件的前因后果。
如果是与朋友发生不愉快,用文字代替当面语言,与朋友进行沟通。
如果是不相识的人,微笑着进行沟通,不要以责问的方式去沟通。要保持谦逊诚恳。
温馨提示
与人沟通时的禁忌
禁忌与人沟通时面部表情僵硬或是变化多端。
禁忌与人沟通时盛气凌人。
禁忌与人沟通时心不在焉。
禁忌与人沟通时夸大其词,夸夸其谈。
知识徜徉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增广贤文》
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
——(西班牙)松苏内吉
对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对自己的不尊敬。
——(美)惠特曼
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
——(伊朗)萨迪
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东西。
——(苏联)冈察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