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讨论与建议(1 / 1)

家园关系作为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外部支持系统,教师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支持作为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内部支持系统,对于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可持续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对幼儿园家长与教师支持质量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运用《量表》第三版中的子量表“家长与教师”作为评价工具,基于对家长和教师的访谈并结合班级观察,对东、中、西部8个省市428个幼儿园班级的家长与教师支持质量进行了评价。基于这些评价数据,本研究对我国幼儿园家长与教师支持质量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多层面的分析。下面,研究者对本研究的主要发现逐一进行讨论,并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质量提升建议。

(一)我国幼儿园家长与教师支持质量总体不高,满足教师需求与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质量偏低

研究结果表明,428个样本班级在家长与教师子量表上的总体均分是5.59分,达到合格水平;从得分分布上看,有38%的样本班级在家长与教师支持质量上总体处于低质量水平(未达到合格)。以上证据表明,我国幼儿园家长与教师支持质量总体不高。在7个子项目中,有3个项目得分低于子量表平均水平,分别是:满足教师的个人需求(M=4.52)、满足教师的工作需求(M=5.44)、教师专业成长支持(M=5.33);其中,“满足教师个人需求”得分最低,尚未达到合格水平。这说明我国幼儿园在满足教师需求、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质量水平亟待提升。

研究者认为,造成我国幼儿园家长与教师支持(尤其是教师支持方面)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首先,相对而言,幼儿园更重视满足家长的需求,而相对忽视了教师的需求及其满足。在当前学前教育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背景下,幼儿园(尤其是民办园)非常关注家长的需求和对家长的服务,重视家长的满意程度,重视做好家园沟通工作(本研究中该项目得分最高)。但是,相对忽视了教师的主观感受、教师的满意程度;因而,教师的个人需求、工作需求和专业发展需求未得到充分的尊重和满足。但应该认识到,教师队伍的团队士气、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的不断提升恰恰是幼儿园教育质量提升的动力所在。其次,幼儿园管理水平普遍不高。无论是家长服务、家园沟通与合作,还是教师队伍管理,都是幼儿园管理的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幼儿园家长与教师支持质量不高,是幼儿园管理水平不足所致。在我国学前教育迅速普及、园所数量急剧增长的背景下,园长队伍青黄不接,许多缺乏管理经验的年轻教师、未接受过园长岗位培训的教师、缺乏学前教育背景的非专业人士,都有可能成为园长。园长队伍的年轻化、非专业化、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方法不科学、管理经验不足,都有可能导致对幼儿园管理的系统性与复杂性、质量要素把握与质量提升动力机制认识的科学性方面存在问题,未能摆正家长工作与教师工作之间合理的关系,导致幼儿园的家长与教师支持系统不完善和低效。

基于以上分析,研究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幼儿园应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有效的内部支持系统。关注并尽力满足教师的个人需求与工作需求,采取多种措施、搭建多层次的平台,支持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个性化的空间,引导教师依据自身条件和志趣的差异化发展,形成有凝聚力的团队。(2)园长应加强自身的管理专业能力发展,加强对幼儿园管理实践的研究与反思改进,建立幼儿园内部自我评价和改进机制,提升幼儿园管理水平,推动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3)有关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园长队伍建设。在学前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大背景下,教育行政与人事等相关管理部门应研究幼儿园园长队伍建设的应对措施,建立培养、培训、聘用、考核的完整机制,既保证园长培养的数量跟得上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又要坚持质量,保证园长素质和能力,德才兼备,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与管理能力都要过硬。

(二)我国幼儿园家长与教师支持质量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明显,中、西部和农村幼儿园质量偏低

本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幼儿园家长与教师支持性质量存在明显的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东部地区幼儿园家长与教师支持质量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城镇幼儿园家长与教师支持质量明显高于乡村幼儿园。

众所周知,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和资源配置不平衡的影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长期存在。要改善这一问题,首先,有赖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统筹协调和扶持政策措施。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将中、西部和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列为重点任务,在财政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上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逐步缩小甚至消除在生均教育经费和师资配置上的城乡差距。其次,在中央政府的协调下建立东部与中、西部学前教育(管理与师资培养培训方面)的结对帮扶与对**流机制。最后,在地方政府的协调下,建立城乡学前教育(管理与师资培养培训)结对帮扶与对**流机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实施学前教育师资(园长和教师)一定年限的农村服务期制度。多管齐下,不断促进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水平,努力缩小区域差距与城乡差距。

(三)不同性质幼儿园家长与教师支持质量差距大,民办园家长与教师支持质量偏低

本研究显示,不同性质幼儿园之间家长与教师支持质量存在显著差异,公办园明显高于民办园(这一点在西部地区表现最为突出);民办园的家长与教师支持质量相对较低(西部民办园的家长与教师支持质量尚未达到合格水平)。

基于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研究者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办园体制的制约。基于市场营销原则(“顾客是上帝”),民办园更关注满足家长需求的满足以及与家长的沟通,但忽视自己的内部员工(包括教师)的需求满足。民办园为了更多营利、节约开支,可能会减少对教师的服务性措施。另外,民办园举办者担心教师经过培养能力提升后更容易流失,因而不愿意在教师专业发展上投入过多。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与公办园教师相比,民办园教师普遍工作时间更长,生师比更高,体力劳动强度更大,工作环境更差,且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的要求也较低。[8]同时,由于办园体制和财政投入体制的制约,现有的财政投入对民办园的投入既缺乏合法合理的渠道,也没有有效的监管机制和措施;同时由于民办园数量众多,非常复杂,学前教育行政管理力量严重不足,对民办园的办园行为和质量监管都比较薄弱。

基于此,研究者建议:首先,民办园应提高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民办园应更加关注并尽力满足教师合理的个人需求与工作需求,为教师的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教师的薪酬待遇,增加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为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机会和平台。其次,政府有关部门应在营利性/非营利性分类管理的框架下,一方面加大对非营利性/普惠性民办园的经费和人力资源扶持;另一方面加强对普惠性民办园的财政性经费使用审计和质量监管,促进民办园提升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最后,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应建立统筹协调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管理政策措施,保障民办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降低民办园教师的流动性,让民办园举办者有意愿投入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J].学前教育研究,2002,(1):4-7.

[2] 郑三元.如何为孩子选择幼儿园[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2,(7):41-42.

[3] 张晶,娄有世,钱飞敏.家长对幼儿园膳食评价的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3,14(5).

[4] 连玥.家长对幼儿园教育需求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9.

[5] 连玥.家长对幼儿园教育需求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9.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7] 冯晓霞,蔡迎旗.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7,(11):26-29.

[8] 芦苇.民办园与公办园教师生存现状调查及对比研究——以H省J市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16,(9):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