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概要
研究背景:课程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要素,它决定着各类教育活动的形态与内容;幼儿园课程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幼儿园整体教育质量。已有研究多为理论性或综述性研究,少量实证性研究揭示了我国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但限于研究工具或研究取样的局限性,以上研究难以全面反映我国东、中、西部城乡幼儿园课程质量总体状况和问题。在此背景下,基于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实证调查,本研究致力于探究我国幼儿园课程质量的现状,揭示和分析我国幼儿园在课程计划与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我国学前教育质量政策的制定、提升幼儿园课程质量提供科学证据和可行性建议。
研究设计与方法:本研究在全国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研究的构架下,聚焦幼儿园的课程计划与实施质量;采用描述性统计与方差分析等方法,对样本幼儿园班级的课程质量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研究工具主要采用《量表》第三版中的“课程计划与实施”子量表。
研究结果:(1)我国幼儿园课程质量总体处于较低水平。(2)幼儿园课程计划中各领域之间均衡性较差,整合性也有待加强。(3)在课程实施路径中,集体活动质量较低,集体教学活动偏多。(4)我国幼儿园课程质量区域差异显著,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5)我国幼儿园课程质量城乡差距大,乡村幼儿园课程质量很低。(6)不同性质幼儿园课程质量差异显著,民办园与小学附设园课程质量明显偏低。
讨论与建议:基于调查研究并结合我国国情,研究者认为,造成我国幼儿园课程质量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整体上专业化程度不高,幼儿园课程管理水平不足,家长对幼儿教育内容的误识,区域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制约,以及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够完善。基于此,研究者建议:(1)保障不同身份教师(包括非在编教师和民办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建立完善的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养培训体系,提升幼儿园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化水平。(2)幼儿园加强课程管理,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持续支持,提升课程的均衡性与整合性以及课程实施的有效性。(3)地方学前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加强对幼儿园的课程审查和指导,引导家长观念转变,改变“小学化”倾向,使集体教学课时量得到适度控制,减轻幼儿学业负担。(4)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强统筹协调,在财政投入和师资配置上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逐步缩小区域和城乡差距。(5)加强对民办园的经费与师资扶持、课程审查和质量监管,提升民办园课程质量。(6)逐步推进小学附设园的独立建制,确保中小学富余教师必须经过系统的学前教育专业培训重新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方可转岗幼儿园教师。通过以上多条路径,推动我国各地区各类幼儿园课程质量的提升。
课程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要素,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课程决定着各类教育活动的形态与内容;课程计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影响到幼儿可获得经验的丰富性与发展的均衡性;课程的实施过程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园教育的有效性,即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过程能否支持幼儿的有效学习与发展。基于此,幼儿园课程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幼儿园整体教育质量。因而,幼儿园课程质量的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关于幼儿园课程评价的现有研究,多以理论性或综述性研究为主。比如,虞永平、彭俊英[1]对我国幼儿园课程评价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策略。另外,学者马明龙[2]、李进[3]分别从生命教育视野和后现代教育视角,阐述了对幼儿园课程评价的理解和期望。学者钱雨[4]和邱白莉[5]认为美国的“学前教育课程评价研究”(PCER)对我国学前课程评价与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朱晓梅[6]从幼儿园班级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角度着手,提出以班级为单位的课程评价的应有要素。
难能可贵的是,一些研究者对我国幼儿园课程进行了实证性调查评价研究。刘占兰等[7]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实践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严重脱节,比如,幼儿园课程实施中数学和科学这两个学科关系割裂;健康与品行教育的方向与途径上存在偏差;教师通过简单指令组织幼儿的生活活动;此外,农村幼儿园有明显的“小学化”倾向。刘焱等[8]的调查评价发现,我国学前一年(幼儿园大班或学前班)班级课程质量低下,主要表现包括轻视和忽视游戏,“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难以在实践中贯彻落实;课程内容严重“偏科”,小学化现象严重,中、西部农村地区尤甚;人际互动质量偏低,忽视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在幼儿园课程质量上,城乡差距明显。从这些实证性研究结果来看,我国幼儿园课程质量不容乐观。但限于研究工具或研究取样的局限性,以上研究难以全面反映我国东、中、西部幼儿园三年教育的课程质量总体状况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