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幼儿园空间设施总体质量不高,班级内区角活动空间规划质量低下,缺乏安抚与独处空间设施
我国幼儿园空间与设施质量刚达到合格要求,总体质量不高。全国仅有4个幼儿园班级达到优秀水平,仅有38个幼儿园班级达到良好状态,即9.8%达到高质量水平。虽然空间与设施质量主要集中分布在“有质量”水平,但是“低质量”水平的幼儿园所占比重远远大于“高质量”水平所占比重。这与刘焱[9]等关于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即班级“物质环境创设”处于“基本质量”水平,总体水平偏低。《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都明文规定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但这一理念仍然难以在实践中贯彻落实。许多样本班级内部区角活动空间规划质量低下,区角数量不足,空间狭小,区角设置不合理,材料少甚至没有的现象较为普遍,在很多农村幼儿园甚至未设置区角。另外,班级中普遍缺乏安抚与独处的空间与设施,未能给幼儿提供放松身心、暂逃集体教育环境产生的压抑和焦虑的舒心环境。刘占兰[10]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幼儿园班级的基本设施设备质量一般,有待进一步改善。这些研究都表明一个趋势,幼儿园物质环境(空间与设施)质量还有待提升,与“高质量”水平差距较大。
长期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导致幼儿园空间与设施质量总体不高。幼儿园、教师对空间与设施质量的理解不充分,大多停留在静态的物质环境上,缺乏对空间与设施管理与使用方法与效益的研究,不能有效利用已有的空间设施,发挥环境的隐性功能,缺少跟进和支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动态过程的思考和关注。我国幼儿园教育生均资源紧张,在教育活动的组织形态上多数为集体活动,教师更注重集体教学,而不是游戏活动,尤其是个别化的学习活动,因而班级内部的游戏活动区角质量低下。另外,安抚和独处的空间设施尚未引起我国幼教界的足够重视,许多幼教工作者缺乏对幼儿情绪、情感安抚的关注,对独处空间的个体发展价值的理解不充分,这是造成我国幼儿园班级较少设立这一区角的重要原因。
(二)我国幼儿园空间与设施质量区域差距明显
东、中、西部幼儿园空间与设施质量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东部地区幼儿园空间与设施质量最高,高于全国水平;中部地区次之,接近全国水平;西部地区最低,低于全国水平。东部地区质量等级集中分布在合格和良好等级,优秀层级较少,没有不适宜水平;中部地区更多集中在合格水平;而西部地区较为集中分布在最低要求,部分幼儿园处于不适宜水平,不能为幼儿提供发展适宜的空间与设施。因此,西部幼儿园空间与设施质量问题较为突出,东、西部之间差距较大。
我国学前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投入以地方为主,地方的经济水平制约着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极大,严重影响着各地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水平,进而带来幼儿园办园条件(包括空间设施)质量的差距。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当地政府相应有更多的经费投入学前教育事业上,且空间与设施是幼儿园的“硬件”,更加需要资金投入来完善。显而易见,东部地区的空间与设施质量相对较高,中部次之,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方政府能拿出来投资学前教育的经费少之又少,导致西部空间与设施质量较低。
(三)我国幼儿园空间与设施质量城乡差距大
我国幼儿园空间与设施质量城乡差异显著,城镇质量显著高于乡村质量。城镇幼儿园空间与设施的质量达到合格要求,而乡村未达到合格水平。其中“室内空间”城镇已接近“良好”状态,而乡村幼儿园还处于“最低要求”水平,相差将近一个等级。
我国学前教育城乡发展不均衡现象由来已久。一是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将发展城市置于优先地位,这让城市教育也受益,导致了乡村在经济上、教育上远远落后于城市。在教育方面表现为城市具有政策和资源优势,教育水平较高;而乡村教育发展缓慢、质量偏低,学前教育则更为突出。二是城乡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存在严重不均衡的现象。就教育投入看,乡村由于经济落后,尤其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地方政府几乎没有经费投入学前教育,[11]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就教师配置而言,乡村幼儿教师队伍素质不高,学历水平低,综合素质堪忧,[12][13]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小学化”严重,难有真正的游戏活动,教师专业能力不足,加上经费有限,乡村幼儿园活动区角缺乏,教师不能有效管理现有空间与设施,从而导致乡村幼儿园空间设施质量低下。
(四)不同性质幼儿园空间与设施质量差异显著
公办园、民办园空间与设施质量存在显著差异,公办园空间与设施质量达到合格要求,而民办园未达到合格水平,公办园显著高于民办园。从另一分类角度看,幼儿园空间与设施质量最高的是教育部门办园,依次往下是其他公办园、民办园、小学附设园,且四类不同办园性质的幼儿园空间与设施质量差异显著。
造成城乡公办园、民办园质量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经费来源不同是重要原因,有限的学前教育公共财政经费向公办园的倾斜性投入加剧了幼儿园质量的园际差距。公办园的建设经费和人员经费基本上由财政性经费予以保障,政策上予以倾斜,园所设施和条件明显优于民办园;而民办园的运转主要依靠家长交费,园所为降低办园成本,尽可能压缩对园舍设施的投入,从而加剧了公办园与民办园之间空间设施质量的差距。另外,幼儿园的不同举办者的投入意愿和投入水平也影响着空间与设施质量,教育部门办园和其他公办园投入意愿较大,投入水平相对较高,二者举办的幼儿园教育质量相对较好;而小学附设园不具备独立的财政和人事权,办园经费受到牵制,经费支配不自由,造成其空间与设施质量低。民办园举办者投入意愿不高,投入水平较低,因而空间与设施质量偏低。
(五)建议
幼儿园空间与设施是幼儿生活与学习所需的基本物质环境,是保障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的基本条件。已有研究表明,幼儿园空间与设施质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通过分析和探讨我国幼儿园空间与设施质量现状及其原因,研究者提出如下质量提升建议。
首先,保障并逐步加大对学前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明确各级政府学前教育经费投入责任,各级政府按比例分担,提升幼儿园物质环境质量的总体水平。中央政府和省市设立专项经费,实施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向西部和农村地区补偿性倾斜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统筹和扶持力度,逐步缩小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同时,改变高度集中投向公办园的状况,兼顾多种办园性质的幼儿园,确保学前教育投入的公平有效。各地应逐步推进小学附设园的独立建制,降低小学附设园(学前班)在园所总数中的比例。对民办园实施分类管理,设立专项资金,扶持非营利性民办园的发展;同时加强对其质量监管,引导民办园改善办园条件,提高办园质量。
其次,进一步深化幼儿园课程教学改革,转变教师观念,让游戏活动真正成为幼儿学习的基本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增加游戏活动区角数量,丰富材料种类并进行维护和更新,合理规划游戏活动区角,从而提升游戏活动区角质量。同时,提高认识关注幼儿的情绪情感发展和需求满足,为幼儿提供安抚与独处的空间与设施。
最后,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树立系统和动态的质量观念,关注物质环境要素管理与使用的过程优化。在日常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管理与指导,发挥环境的隐性功能,提高空间与设施支持幼儿学习与活动的过程性质量。
[1] Noyes.Indoor pollutant environmental hazards to young children[J].Young Children,1987:57-65.
[2] 周欣.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内涵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03,(7-8):34-38.
[3] 央视新闻夜话:我国三分之一儿童受铅中毒威胁,http://www.sina.com.cn.
[4] LI,Hsu &Tai.Indoor pollution and sick building syndrome symptoms among workers in day-care centers[J].Archives of Environment Health,1997,52(3):200-207.
[5] 黄玉娇,申健强.农村幼儿园班级区域空间利用最大化的策略[J].教育导刊,2014,(1):60-62.
[6] 唐晓雪.现代幼儿园建筑空间环境设计与研究[D].中南大学,2006.
[7] 张雪,袁连生,田志磊.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发展研充,2012(20):6-11.
[8] 秦雪娇.区域社会经济特征与学前教育质量的关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9] 刘焱,杨晓萍,潘月娟,涂玥.我国城乡学前一年班级教育环境质量的比较研究[J].教育学报,2012,(3):74-83.
[10] 刘占兰.中国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十一省市幼儿园教育质量调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11] 蔡迎旗.幼儿教育财政投入与政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2] 习勇生.重庆市幼儿教育城乡统筹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3] 刘启艳,刘锰.西部城乡学前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以贵州省学前教育发展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13,(4):164-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