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中国幼儿园空间与设施质量评价研究(1 / 1)

本章概要

研究背景:幼儿园空间与设施是幼儿生活与学习所需的基本物质环境,是保障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的基本条件。已有研究表明,幼儿园空间与设施质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因而,对幼儿园空间与设施质量进行具体深入的探究有着重要意义。基于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取样和观察评估,本研究旨在了解我国幼儿园空间与设施质量现状及问题,分析不同区域、城乡、不同办园性质幼儿园空间与设施质量的差异,为国家的学前教育决策以及幼儿园空间与设施质量的提升提供实证性依据。

研究设计与方法:本研究在全国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研究的构架下,聚焦幼儿园的空间设施质量,采用描述性统计与方差分析等方法,对样本幼儿园班级的空间设施质量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

研究结果:(1)我国幼儿园空间与设施质量总体不高,班级内游戏活动区角质量低下,缺乏安抚与独处空间与设施。(2)我国幼儿园空间与设施质量区域差异显著,东部地区幼儿园空间与设施质量显著高于中部与西部地区。(3)我国幼儿园空间与设施质量城乡差异显著,城镇显著高于乡村。(4)不同性质幼儿园空间与设施质量差异显著,公办园显著高于民办园。

讨论与建议:长期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导致幼儿园空间与设施质量总体不高。我国幼儿园教育生均资源紧张,教育活动上长期倚重集体的组织形态,因而班级内部的游戏活动区角质量低下。我国学前教育实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投入以地方为主,不同区域、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地方经济水平制约着各地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水平,进而带来幼儿园办园条件(包括空间设施)质量的差距。就不同性质幼儿园的空间设施质量差距而言,学前教育公共财政经费主要投向公办园;而民办园的运转主要依靠家长交费,园所为降低办园成本压缩了对园舍设施的投入,从而加剧了公办园与民办园之间空间设施质量的差距。

通过分析和探讨我国幼儿园空间与设施质量现状及其原因,研究者提出了相应的质量提升建议:首先,保障并逐步加大对学前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提升幼儿园物质环境的总体水平。其次,进一步深化幼儿园课程教学改革,转变教师观念,让游戏活动真正成为幼儿学习的基本途径,提升游戏活动区角质量;关注幼儿的情绪情感发展需要,为幼儿提供安抚与独处的空间与设施。最后,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树立系统和动态的质量观念,关注物质环境要素管理与使用的过程优化,提高空间与设施质量,更好地支持幼儿学习与活动的过程。

幼儿园空间与设施是幼儿生活与学习所需的基本物质环境,是保障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的基本条件。首先,空间与设施与幼儿的安全与健康息息相关。儿科专家研究发现,有许多儿童的发展问题和疾病与环境中有害物质密切相关,如有害气体、金属或纤维微粒以及射线。[1]幼儿园的许多材料都有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如各种房屋装修材料、画画用的颜料、清洁剂等。[2]质量低下的物质环境是造成学前儿童铅中毒的一个重要因素。[3][4]同时,幼儿园空间与设施质量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幼儿的活动性质与状态往往随着班级可用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空间越小,成人主导的活动越多,而充足的空间有利于幼儿积极的社会交往行为的产生;幼儿园活动室空间过于拥挤会减少幼儿正常的社会交往,增加攻击性行为。[5][6]

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应有利于引发和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由此可见,对幼儿园的空间与设施(物质环境)质量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