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抽样框架
据2012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推算,我国东、中、西部人口数占全国人口总数的比例分别为38.9%,38.5%,22.6%。为保证幼儿园班级样本的东、中、西部区域分布大致合理,本研究主要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确定了8个样本省,最终抽取193所样本幼儿园。如表7-1所示,东部地区选取了浙江省6个地市的86所幼儿园;中部地区选取了安徽、吉林和湖南3省6个地市的43所幼儿园;西部地区则选取了四川、云南、贵州和重庆4省市6个地市的64所幼儿园。由抽样情况可知,本研究适当加大了西部地区的抽样比重,以便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学前教育状况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探析。
表7-1 全国及东、中、西部区域幼儿园——班级抽样框架
依据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方式,把幼儿园所在地划分为四类:城区、县城、乡镇中心/城郊、村;结合我国教育事业统计中的分类方法以及本研究中幼儿园样本的实际,基于本研究的特定意图,[2]把办园性质分成四类:教育部门办园、其他公办园、小学附设园、民办园;依据各样本省的办园等级评价标准,把幼儿园等级大致分为三个层次:高(如省级示范园、省一类园)、中(如市级示范园、省二级园)、低(达到基本办园标准)。在抽样的过程中,研究者尽可能使样本能够反映所在地区域分布、办园性质分布、等级分布的总体结构特征。本研究中幼儿园样本的所在地性质、园所性质、办园等级分布情况如表7-2所示。
表7-2 全国及东、中、西部区域样本幼儿园分布情况
从所在地性质来看,在全国水平上,城区、县城、乡镇中心/城郊,幼儿园分布比例相当,村幼儿园比例略低。从东、中、西部来看,东部地区城区幼儿园比例最高,中部地区乡镇中心/城郊幼儿园比例最高,而西部地区村幼儿园比例最高。
从办园性质来看,最明显的是,无论是全国还是东、中、西部,都是民办园比例最高;相对而言,东部地区的教育部门办园和其他公办园比例较高;而小学附设园,在中西部地区,比例仍然相对较高。
从园所等级来看,无论是全国还是东、中、西部区域,均呈现金字塔型分布,即低等级园比例最高,中间等级、高等级园比例逐渐降低。相对而言,东部地区,高等级园比例高于中、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低等级园的比例远高于东、中部地区。
(二)评价工具
1.《量表》第三版
本研究采用了李克建等研制的《量表》第三版[3]。该量表借鉴了ECERS-R、CLASS等国际知名托幼机构质量评价工具的概念框架,是基于中国幼儿园教育情境而研发的班级教育质量观察评价工具。《量表》第三版采用“子量表-项目-子项目-等级指标-精细指标”的层级架构,包含7个子量表(空间与设施、保育、课程计划与实施、集体教学、游戏活动、人际互动、家长与教师)、53个评价项目、160个子项目、1127个精细指标。每个子项目采用李克特9点评分方法,由低到高分别为:1分=不适宜,3分=最低要求,5分=合格,7分=良好,9分=优秀;子项目得分为1~9的自然数;项目得分为所包含的多个子项目得分的均值;子量表得分为所含的多个项目得分的均值;量表总分(综合得分)为整个量表所有被评价项目得分的均值;因而,项目得分、子量表得分和量表总分均处于1~9分,这样的分值能够直观反映所观察班级的质量水平。
效度验证研究结果表明,[4]《量表》第一版已经表现出良好的测量学特性,包括具有良好的评分者间一致性信度(K≥0.6)和内部一致性信度(子量表及总量表的Cronbach’s α处于0.826~0.964);同时,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同时效度、效标效度、结构效度和区分能力,与儿童发展结果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因而,《量表》是我国文化背景下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有效评价工具。
在本研究中,《量表》第三版表现出更加卓越的测量信度。在53个评价项目上,评分者间一致性信度系数(Kappa)处于0.611~0.883,均值为0.778;在7个子量表上,评分者间一致性信度系数处于0.833~0.954,均值为0.888。7个子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处于0.886~0.953,总量表为0.967。对于这类复杂的观察性评价量表而言,这样的评分者间一致性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可以被认为处于较高水平。优秀的信度水平保证了本研究中观察评分数据的可靠性。
2.调查问卷
在对样本班级进行观察评价的同时,通过调查问卷对园所、班级、教师的基本信息进行收集。运用《幼儿园情况调查表》对幼儿园的所在地、办园性质、园所等级等相关信息的了解和经费(收入、支出)数据的收集;通过《量表》的评分表中的基本信息表,获取班级和教师层面的变量数据。
3.数据采集和处理
自2012年春季至2015年春季,整个调查过程采集历时三年,先后共计148名经过《量表》培训的班级观察员参与了班级观察质量数据的采集。为提高班级观察评价的客观性和评分信度,一般采用两名评分员同时进入一个班级,各自独立进行观察和评分;各自独立评分结束后,进行小组协商评分;对于评分不一致的项目和指标,进行充分讨论并达成一致,最终确定该班级的小组评分结果。每次班级观察的时间大约为6.5小时(一般是上午4小时、下午2小时,在幼儿午休期间对班级教师进行约半小时的访谈,以获取无法直接观察的相关信息)。在班级观察当天,请园长和相关教师填写调查问卷并回收。
数据采集完成后,通过小组交换的方式对数据进行层层核查,及时查漏补缺。核查数据汇总后,再进行整体的数据清理。由于数据采集于不同年份,采用了《量表》三个不同版本,前两个版本是7点评分数据,第三版是9点评分数据;因而,由数据统计专家运用R软件,依据得分匹配原则和得分分布概率推算方法,将前两个版本的班级质量观察评分(7点评分)转换成9点评分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