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中国幼儿园教育质量总体评价研究
本章概要
研究背景:自2012年春季至2015年春季,本研究通过全国范围内多个省份的大规模抽样调查与观察评价,旨在较为深入地了解我国当前幼儿园教育质量状况,揭示东中西部、城乡、不同性质、不同等级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具体差异;在问题讨论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国家学前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制定提供实证性依据。
研究设计与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确定8个样本省市,从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18个地市抽取193所样本幼儿园,对428个班级进行了质量观察评价。本研究中主要的质量评价工具是浙江师范大学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中国托幼机构教育评价量表》。本研究中数据分析的主要方法是描述性统计与方差分析。
研究结果:通过对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1)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总体偏低。从总体平均水平来看,尚没有达到《中国托幼机构教育评价量表》所界定的合格水平;53%的班级无法提供有质量的教育。(2)我国幼儿园教育过程质量偏低,游戏活动质量堪忧。课程计划与实施未达到合格水平,班级常态的集体教学质量并不高,从集体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到组织实施的有效性均不足;一日各类活动中,师幼互动和同伴互动的质量均有待提升。而游戏活动质量平均得分处于最低要求水平,游戏区角数量有限、空间不足、玩具材料数量匮乏,游戏机会与时间严重不足。(3)我国学前教育质量区域差距明显,中、西部幼儿园教育质量低下。东部地区幼儿园教育质量大都处于合格到良好之间;中部地区的幼儿园教育质量大致接近合格水平;西部地区幼儿园教育质量均远未达到合格水平。(4)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城乡差距过大,大部分农村幼儿园无法提供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城镇幼儿园教育质量基本达到了合格水平;乡村幼儿园无论总体质量还是每个方面的质量均远未达到合格水平。(5)我国不同性质幼儿园教育质量差异显著,民办幼儿园和小学附设园质量偏低。(6)低等级幼儿园质量过低,无法提供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讨论与建议:研究者认为造成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总体偏低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严重制约学前教育质量;我国的学前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仍处于数量规模迅速扩张的时期,还没有进入全面提升和保证质量的阶段;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大众,对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不全面,对劣质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危害认识不足,从而导致许多地方只关注入园率、低质量普及学前教育的做法。为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研究者提出一些改进建议:(1)明确政府“保公平、保底线”的责任,公共财政、教育部门办园应优先确保各类弱势儿童能够接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2)加大对学前教育质量的投入,尤其是加大对教师队伍的投入,把班级规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有效降低在场生师比。(3)中央政府设立专项经费,加大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统筹支持力度,缩小东、中、西部的区域差距。(4)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学前教育政策、投入和资源配置应当优先倾斜农村,以缩小城乡差距。(5)逐步形成以公办园为主体、民办园为补充的办园体制,建立和实施对民办园实施分类管理的机制,加强对民办园的质量监管。(6)推进小学附设园的独立建制,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比例,改变小学附设园质量低下的现状。(7)由国家研制并推行幼儿园教育基本质量标准,把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质量提升到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底线”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