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中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量表》的研发(1 / 1)

第三章 《中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量表》第一版的编制

本章概要

理论基础:儿童发展生态系统理论从儿童与环境的动态相互作用机制出发理解儿童发展,对于建构系统的和动态的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工具的概念框架具有重要的启示。发展适宜性实践理论从三个维度理解支持幼儿学习的有效实践(适宜幼儿年龄和能力的学习;适宜个体的学习;适宜儿童所处的家庭和社区文化的学习),对于编制和检验托幼机构课程与教学指标的有效性具有重要价值。需求层次理论对于理解托幼机构依据儿童需求的轻重缓急提供支持性教育服务、衡量特定指标对于儿童学习和发展的价值、建构质量评价指标的层级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深刻揭示了任何特定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或工具都具有它所产生的文化情境和价值观念的烙印。基于中国文化传统与核心价值凝练的质量评价观念,基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研制适切的衡量标准,对于中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工具的研制至关重要。

实证研究基础:ECERS-R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为适应不同社会的文化情境也在不断被修订。基于105个中国幼儿园班级的试用研究结果表明,ECERS-R在中国幼儿教育情境中文化适宜性不足,在多个测量学指标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研究发现以及实践者和评分员的反馈均表明,ECERS-R如果不加任何修订直接用作中国托幼机构的教育质量测量工具,在文化适宜性以及测量的可靠性与有效性上均存在不足。基于此,研究者认为,中国的学前教育研究者必须在充分理解、研究、借鉴国际优秀的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工具的基础上,研发适合我国国情和文化的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工具,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实践。

中国量表的编制过程:(1)中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观念的建构:在批判性分析ECERS-R中8个教育质量观念的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以“互动性—均衡性”为统领的中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观念。(2)集体教学子量表的研制:基于我国集体教学优质实践的考察,借鉴美国的互动质量评价工具CLASS的概念框架,研究者编制出包含7个评价项目的集体教学质量评价工具。集体教学子量表的研制是本研究重要的理论创新。(3)量表的内容架构和评分方式:初步编制完成的第一版量表包含8个子量表、51个评价项目,采用7点评分。(4)《量表》对ECERS-R的修订与改变:《量表》的一个重大改变是为每个项目建构了评价的维度,称为“子项目”。子项目的增设加强了评价项目内容的逻辑性,为《量表》在测量学特性上超越ECERS-R的局限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量表》对ECERS-R的修订和改变还包括修订部分指标的解释及举例以增强文化适宜性;调整部分指标的评分尺度以适应我国国情,提升其反应的灵敏度;去除与中国文化教育情境无关或暂不适用的部分指标。(5)专家实践者对《量表》的内容效度评价:基于来自全国176位专家型实践者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量表》比ECERS-R更适应中国文化和教育情境,能够全面反映和评价中国的幼儿园教育质量。专家们肯定了《量表》对ECERS-R的修订与改变,尤其对“集体教学”子量表的增设和子项目(评价维度)的建构持高度肯定态度。这些证据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6)《量表》与ECERS-R的内容比较:基于指标层面严格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量表》第一版共包含685个具体评分指标,其中53.4%的指标是基于ECERS-R中的相应指标修订而来,其余46.6%的指标是原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