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就业心理准备
由于缺乏就业经验和就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许多求职者就业压力很大,备受就业问题困扰。他们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或焦虑不安,或情绪高涨,或灰心丧气、怨天尤人,或优柔寡断,患得患失,整日心神不宁,以致于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也影响到了正常的求职择业。求职者就业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其专业能力、道德素养、文化素养等方面,同时也取决于求职者的就业心理状况和心理调适能力。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1.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又称心理卫生,包括两方面含义:第一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人际相处和谐;第二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
2.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认为是: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能作有限的个性发挥。
3.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对求职者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求职者健全人格、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心理素质,也是使求职者正确面对就业环境和压力,重视就业心态调适,分析角色转换、认真对待就业的选择性和必要性的条件。加强求职者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其心理素质,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创造条件。教育实践证明:在求职者成长过程中,心理素质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作用。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智、体、美一起构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辩证统一的完整体系。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引导求职者对一些功利心、消极、恐惧、怨天尤人的不良心理进行正确指导,改变求职者的错误认知,增强信心,增强心理素质和耐受力。
二、影响求职者就业心理的因素
求职者的就业心理是指求职者因就业问题而引发的心理活动,它的产生与发展变化受到主观、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1.主观因素
(1)生理状况和心理发展水平因素
就生理方面来说,由于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对于应聘人员的性别、身高、健康状况等有所要求,同时职业本身的性质对从业者的生理状况也有限制,如招警考试要求应试者的视力在1.0以上、色盲者不宜从事需要色彩辨别的职业等。因此生理因素对就业有一定影响,从而影响到求职者的心理。
就心理发展水平来说主要表现在个体的心理过程,包括一个人的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如感知能力、记忆力、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注意力、情绪调节能力、意志品质等。心理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工作能力、工作效果,所以很受用人单位重视。一些用人单位特别是外资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往往让应聘者做一些心理测试题,以便选拔出适应岗位要求的从业者,这也体现出心理发展水平对就业的影响。
(2)个性特点因素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方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个性贯串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一生。正是人的个性中所包含的需要、动机和理想、信念、世界观、兴趣指引着人生的方向、人生的目标和人生的道路,也是人的个性特征中所包含的气质、性格、能力,影响着和决定着人生的风貌、人生的事业和人生的命运。
不同的个性特点,决定了求职者在择业时有不同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决定了择业的不同取向。如有的求职者希望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有的求职者甘愿承担一定的风险而自主创业,有的求职者希望到经济发达的地区,有的求职者甘愿到艰苦的地方,有的求职者择业时消极自卑,有的求职者充满自信,等等。
(3)知识结构因素
知识结构是指知识体系在求职者头脑中的内在联系。结构决定着能力,不同的知识结构预示着能否胜任不同性质的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职业发展呈现出智能化、综合化等特点,根据职业发展特点,从业者的知识结构应该更加宽泛、合理。求职者在校学习期间,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要对相近或相关知识技能进行学习。宽厚的基础知识和必要技能的掌握,才能适应因社会快速发展而对人才要求的不断变化。
可以说丰富的知识容量、较强的动手能力、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求职者顺利就业的关键,也是确立求职者在求职市场是否自信的基础。所以,求职者的知识结构是影响求职者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2.客观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人是社会性动物,生活于社会中的个体难免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影响就业心理的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社会风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等。随着我国就业制度的发展与改革,市场竞争已成为现在求职者择业的主要手段,也给了求职者择业更大的自主权和更广阔的空间,形成有利于求职者公平、公正、自主地去就业的局面。但由于近几年高校求职者人数的激增、经济发展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差异、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上仍存在任人唯亲等不正之风,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求职者的就业,从而影响到求职者的就业心理。从心理学角度讲,适应是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面对社会环境对就业的影响,求职者应客观地看待它,积极地应对它,保持健康心态。现实就摆在同学们眼前,恐惧、退缩、抱怨等都不能解决就业问题。因此,求职者应深入地了解社会、分析社会,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理,以达到适应社会,顺利就业的目的。(2)教育因素
随着人们对教育认识的深化,现在高校不仅重视专业教育,对求职者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已列入各高校议事日程。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缩影,担负着对求职者进行社会化的教育与培训。这个时期的求职者会在学校为之提供的社会化教育环境中不断积累生活阅历,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去了解、认识社会,掌握社会生活的本领,从而使心理不断走向成熟。在这一过程中,一个学校的校风、人文环境、教学模式等对求职者有着深刻的影响,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求职者的就业心理。
(3)家庭影响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父母是子女的启蒙教师。家庭的教育方法、家长的价值观念都在影响着求职者的心理发展。求职者在就业时,其就业心理很容易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如教育模式为民主型的家庭,求职者就业时就自信、乐观,敢于面对挑战;溺爱型家庭成长起来的求职者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就悲观、无助、自卑感强,寄希望于家长的帮助。当然,父母在子女就业时的态度,对求职者的择业心态也有重要影响,如:有的父母希望子女留在身边,有的父母不愿子女到民营或个体企业就业。家庭教育影响着求职者个性品质的形成,父母的态度使求职者在择业时有所顾虑,这些都影响到求职者的就业心理。
三、求职者就业心理动机
就业是求职者人生的重大转折,当前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给求职者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也使部分求职者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既不利于就业,也影响了求职者在校学习的情绪和将来工作的信心。
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影响到个体行为的发生。一个人为什么要选择这种职业而不选择其他职业,为什么到这个地方而不去其他地方等,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就业动机支配的。因此说,就业心理的核心就是就业动机的问题。影响就业动机的主要因素有职业的社会意义、经济报酬、地理位置、劳动强度、自身的适应性等。概括起来,求职者就业动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谋求专业对口的职业岗位
不少求职者在择业时首选专业对口的职业,学以致用是大部分求职者的共同心理。他们认为专业对口能缩短工作适应期,有利于自我的才能发挥,有利于自我的发展。所以,不少求职者宁愿报酬低点,条件艰苦点,也乐意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
2.谋求社会地位高的职业岗位
职业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社会地位高职业容易受人尊重,而光宗耀祖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心态。所以,谋求社会地位高的工作岗位几乎是求职者普遍存在的就业心理动机。这些所谓社会地位高的岗位,主要是指有实权、有声望、经济实力雄厚的单位。求职者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往往首选的就是这样的岗位。
3.谋求稳定性强的职业岗位
我国传统的劳动人事制度使人们形成了“从一而终”的职业观念,这种观念至今仍在影响着人们的就业态度,认为有了稳定性才有安全感。所以,部分求职者放弃了一次次机遇,而到一些所谓保险性强的行政、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中型企业,不愿“冒险”。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更新,也有的求职者不再看重稳定性,而是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就业形式。
4.渴望到经济发达地区
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多 、劳动报酬相对高 、就业市场相对规范,所以很多求职者的就业目标就定位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众多求职者蜂拥而至,使这些地区的人才呈过剩状态。不少求职者因准备不足多次求职无果而无功而返。而亟须人才的中西部地区往往得不到所需人才。
5.注重经济待遇
现在社会上有句很流行的话“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求职者对经济问题也很敏感。当然,一直依靠父母供养的求职者,渴望真正自立时,挣钱也就成了当务之急。只有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他们才能建立家庭、回报父母,有的求职者才能将求学时的贷款还清等。所以,求职者择业时,经济待遇是他们考虑的一项重要因素。
6.渴望奉献社会,到基层建功立业
不可否认,有一批求职者面对职业选择时,他们放弃一般人们所羡慕的好单位、高收入等优越的工作环境和职业,而是支援西部建设或到边疆、到基层、到生产第一线去建功立业。每年毕业前夕,都有一部分求职者申请支边、支援西部、到艰苦地方去工作就是例证。这部分求职者的就业心理动机是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有志青年,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学子的精神面貌,是求职者学习的榜样。
四、求职者常见的就业心理
1.对求职者角色的依赖心理
有的求职者对于求职一事总是忧心忡忡,担心失败,明明是自己理想中的工作,可是一看到求职者众多,就打起退堂鼓,尝试一下的勇气也没有;明知求职要靠自己去“推销”,可就是没有勇气跨进招聘单位的大门。有的求职者依赖家长、依赖亲朋好友,在洽谈会上,由父母或亲朋好友代替自己同用人单位洽谈,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来决定。有的求职者一到招聘者面前,就面红耳赤,手足无措,回答招聘者的询问也是语无伦次。凡此种种都是缺乏自信,缺乏对自己正确的、全面的认识所致。
2.消极退缩的自卑心理
有的求职者因自己生理或出身方面等的原因,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进而自我否定,自我封闭,不敢走向求职市场。如有的求职者认为自己个子矮或来自闭塞的农村而自惭形秽,有的求职者认为自己眼睛有问题或长相不好而不敢与人交往等。这些自卑心理严重影响到求职者的求职择业。
3.观望等待的矛盾心理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工作,任何工作都是有利有弊的。在双向选择时,瞻前顾后,犹豫观望,徘徊不定,这山望着那山高,即使做出一个决定,也还忐忑不安,顾虑重重。这类求职者缺乏对自己的清醒认识,对利害得失过分注重,往往会失去许多难得的良机。
4.缺乏主动的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在求职者求职择业时也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些求职者在求职现场热衷于热门职业,热门职业应聘的人数越多,他们对热门职业的渴求越大;也有求职者看到别人都去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择业,自己就跟着效仿。这部分求职者缺乏对自身的客观认识,把自己限制在狭窄的求职道路上,从而错失不少就业机会。
5.求稳或求闲心理
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有的求职者不能从这一现实出发,一味求稳或求闲,人为给自己的就业道路设置障碍。所谓求稳是指在选择职业时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试图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而寻找有“安全保障”的工作;所谓求闲是指在求职择业中认为自己是求职者,是知识分子,而追求舒适、清闲、安逸的工作,宁可待业也不干“艰苦”的工作。
6.功利心理
这种求职心理在受过高等教育的求职者或其他知识分子身上常常可以看到。他们求职或择业的动机既有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作出贡献的强烈愿望,也有获取高收入、高地位的渴求。许多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涌向经济特区,或者是开创民办科、工、贸一体的公司,往往出于这种心理。社会潮流的影响以及校园经商的启发,诱发了择业中追求高经济收入的求富心理。
7.见异思迁的浮躁心理
求职者在角色转化中容易表现出不踏实的作风、不稳定的情绪。有的求职者工作几个月后还静不下心来,三心二意,这山望着那山高,一阵子想这项工作,一阵子又想干另一项工作,整日恍惚不定。这种浮躁心态使众多求职者工作浮在表面,长时间进入不了角色。
8.眼高手低的自傲心理
有些求职者在择业时,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社会上的所有工作都能胜任,因而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自傲清高,挑三拣四。如在目前求职者求职倾向中有所谓的三高,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有的求职者还有攀比心理,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所以选择职业不能落后别人,对工作的具体要求有“六点”,即“名声好一点、牌子响一点、效益高一点、工作轻松一点、离家近一点、管理松一点”。这是一种明显贪图安逸、追求享乐、怕吃苦的表现。其就业思想中带有明显的功利动机、享受动机、求名动机。如此追求“三高、六点”在就业过程中必然会碰壁。究其原因,这些求职者的问题在于一是脱离社会,对社会缺乏认识;二是过于依赖自我感觉,而对自我理性认识不足。
在人才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求职者应该使自己与社会发展要求保持一致,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树立自强、自立、自信的意识,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既不自负也不自卑,充分发挥自我优势,正视自己的不足,通过“双向选择”,寻求自己理想的职业。
五、求职者如何作好就业心理准备
1.确立正确的切实可行的就业目标
确立就业目标是维护良好就业心理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确立就业目标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正确认识自我,即认真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能力水平等,检查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竞争力如何。现在不少城市成立了人才及职业能力测评机构,求职者不妨去试一试;二是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即考虑自己的专业和理想职业在社会上的需求量如何,竞争强度如何;自己的理想职业与自己所具备的能力是否相符,如果不符合,该如何弥补;将要去求职的单位对求职者有何具体要求,等等,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确立就业目标,就比较符合实际,可以避免过高的心理预期。
2.做好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进行合理的角色定位
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求职者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相对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等都有稳定性、规律性,在这样的环境里,容易滋生浪漫的情调和美好的理想,但这样的生活与社会现实存在一定的距离。在求职者活即将结束,面临着由一个无忧无虑、令人羡慕的求职者,转变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这种身份的转变,也就是所谓的角色转换。角色的转变需要求职者抛开幻想,面对自主择业这一社会现实,及时地进行角色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求职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去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求职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大学时期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是为个人适应社会需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打下的基础,只是一个知识积累、储备过程。这样,求职者就不再认为自己是社会上的特殊群体,而只是就业劳动大军中的普通一员。从而及时地进行角色转换和合理的角色定位,正视自己的身份,自觉投身于择业者行列,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
3.正确的自我认知
(1)气质、性格:个性是个体统一的心理面貌,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中那些稳定的,具有个人特色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倾向组合成的有层次的动力整体结构。它以个体稳定的行为模式与态度体系表现出来。个性特征包括气质、性格、智能。由于个性特征左右着个体的行为表现,个性特征的职业适应倾向也是十分明显的。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包括心理活动的速度、心理活动的强度、心理活动的倾向性等方面的特征,是一种典型而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则表现为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气质和性格往往对人选择职业和事业成功有很大影响。是何种气质性格的人,在知觉速度或思维的灵活程度上是快还是慢,在意志努力或情感发生上是强还是弱,心理活动是倾向于外部还是倾向于内部,是认真负责还是轻浮粗心,是活泼热情还是好静羞涩,是机智敏捷还是呆板迟钝,是沉着冷静还是冒失鲁莽,是勇敢爽朗还是怯懦沉默,是镇定自信还是疑虑自卑,是温柔细致还是暴躁粗心,是刚毅实干还是办事拖拉,是喜欢安静还是喜欢热闹,等等,都有很大不同,如黏液型气质者较为适合流水线的工作,而抑郁型气质者不适合做推销员。性格与智能也与择业密切有关,不同性格与智能差异往往是在某一职业中能否适应及有所成就的因素。个性特征的自我了解可通过科学的心理测量等方式来进行。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
(2)兴趣、爱好: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是在求职择业前必须考虑的因素。因为有的职业需要某种兴趣爱好,也有的职业明确禁止和反对某种爱好。
(3)能力、特长:能力、特长应包括教育培训的程度,因为教育和培训可以转化为能力、特长。能力是求职择业以及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能力包容的内容很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思维能力;二是工作能力。思维能力主要包括思维的独立性、抽象性、敏锐性、广阔性、批判性、创造性、灵活性等诸方面;工作能力主要包括言语表达(包括外语)的能力,写作的能力,计算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劳动的能力,专业的能力,发明创造的能力,等等。如果是重新谋求职业者还应分析自己的工作成绩和缺点,以便在求职时扬长避短。
(4)生理特征:在求职择业时必须正确认识到自己性别、年龄、身体健康、胖瘦、高矮,甚至面貌的丑俊等生理方面的因素。例如,体质较差,难从事繁重体力劳动;面貌丑陋也不适合当服务员;有些工作,女士(或男士)不能胜任,等等。这是在求职择业前必须明确认识到的。
4.遭遇挫折的心理准备
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
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与脚踏实地并不矛盾。失败者常常感叹求职择业真难。现实确实如此,尤其是理想的或热门的职业更是如此,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这是商品经济社会普遍的现象。职业理想的追求与实现,并不一定取决于职业本身。在中外众多的伟大科学家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他们当初职业的起点并非那么“理想”。富兰克林曾经是个钉书工人,华罗庚初中毕业后便帮助家里料理小杂货铺,也曾在母校干过杂务。可见,较低的职业起点,并不贬低职业理想的价值,从现实的生活之路起步,也正是大多数科学家的职业理想迸发、形成的环境。
挫折是一种鞭策。双向选择的本质意义是一种激励手段,对优胜者是这样,对失败者也是如此。它对失败者并不是淘汰和鄙视,相反,促使失败者振作起来,彻底摆脱“等、靠、要”的就业心态,使自己加快自立自强的转化过程,成为新时代的开拓者。
女性求职者求职择业比男性求职者挫折更多,这是现在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女生择业难,并不是社会对女生的需求量小。女生们要顺利地择业,从根本上说,在于发现自身的优势,并以其优势去参加竞争。
5.就业后期望值与现实有差距的心理准备
大多数求职者是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期望走向工作岗位的。但有些求职者职业意识的缺乏和工作能力的不足,可能导致领导或同事的批评或冷遇,犹如当头一盆冷水,使其失去心理平衡。如将平时懒散的生活习惯带到工作中;好高骛远,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对工作挑肥拣瘦,拈轻怕重;工作责任心不强,敷衍了事,不能按时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过于看重自我得失,不思奉献;缺少集体观念,对事妄加评论,造成不良影响;感到工资底,领导对自己不重视而牢骚满腹;业务不熟练,造成工作差错等。这些情况都可能使意气风发的求职者受到批评或冷遇,有时可能不是求职者的过错,但也受到批评,感到冤枉、委屈。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求职者能够冷静下来,分析其中原因,亡羊补牢,不断进步;但也有人一气之下,“跳槽”走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以往的成败得失只能代表过去,新的起点需要重新开始,以自己的实际表现来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所以,求职者要对期望值与现实的差距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宠辱不惊,不断完善、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