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融入社会 走向成功(1 / 1)

第一节 适应社会,转换角色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从学生到社会的过渡阶段。大学毕业生从高校走向工作岗位,就表明这个过渡阶段已经结束,个体已全面进入到社会化阶段,大学生的角色也由学生变成了职业人。这也就开始了职业适应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的素质既存在着适应职业要求的方面和环节,也存在着不适应职业要求的方面和环节。这就要求大学生发挥主导和主体作用,根据环境变化和职业要求,对自己的特征进行再评估,并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与行为,最终达到个体内心与外在,个人职业行为与职业要求相对匹配的状况。职业适应除了受到个体因素影响外,还要受到职业环境和职业因素的影响,所以不同的人在职业适应中所面临的困难不一样,职业适应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职业适应的内容和方式也因人而异。但所有的人职业适应的结果无非是两个:一是个体通过不断调整与提高,使个体完全适合职业的要求,愉快地工作下去,并向职业理想而迈进;另一个是经过一段时间,大学毕业生自身仍无法适应职业的需要,无法满足职业的基本要求,无法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协调,最终可能会离开了这个岗位。因此,大学生能否尽快适应社会,就成了其事业发展的关键一步。

一、毕业生就业后的社会角色转换

社会角色是指人们所处的特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规范系列和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的一种期望,是社会群体的基础。社会角色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它的内涵将更为丰富。

社会角色的本质是社会赋予人的社会权利与社会义务的统一体。它反映了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在人际关系中的位置,是个人身份的显示。角色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相对的。因此,人们总是同时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是由个体的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环境占据着不同的社会位置,履行着不同的社会义务,遵循着不同的社会规范而确定的。例如一位大学生,在学校里对于教师而言是学生,在家时对父母来讲是子女,在社会上对于商店营业员来说是顾客等。一个人总是集多种角色于一身,与他人产生交往并进行互助活动,由此参与社会生活。但是,由于该客观主体的主要任务是读书学习,因此他在社会中扮演的主要角色是学生。

每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主要角色并不是固定的,往往会发生多次的角色转换。角色转换,即个体的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动态描述。人的社会任务或职业生涯不断变化,角色也随之变化,从一个角色进入另一个角色,这个过程称为角色转换。角色转换的根本变化是社会权利和社会义务的变化。毕业生圆满完成学业,走向社会,开始新的工作,承担新的任务。从这一时刻起,他们由原来主要担当的学生角色变为另外一个新的社会职业者角色。

毕业生就业后的社会角色转换不是瞬间发生和完成的,而是一个过程性行为,主要包括取得角色和进入角色两个环节:

(一)取得角色

毕业生毕业前夕,开始总结自己的学校生活,收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进行就业准备。从此时起就已孕育着角色转换的发生。通过学校推荐、市场的角逐、学生与用人单位的洽谈和相互选择,最后双方达成协议,再经过一系列的审批,学生持报到证到工作单位报到,这时角色转换正式发生。

毕业生初到单位,对新的工作岗位还比较陌生,还存在着不能完全遵守新单位规范行为的可能,还未形成或未完全形成称职工作人员的行为模式。只有在熟悉了单位工作制度,了解了本职工作的业务程序,建立了新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之后,毕业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完成就业后的社会角色转换。一般来说,这个过程在见习期结束时就应基本完成。

(二)进入角色

进入角色的内容包括:获得承担某个角色的认可;表现出扮演这一角色必需的品质和才能;积极主动地从精神上和行动上完全投入这一角色。择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选择新角色的过程。新角色的获得使角色转换成为可能,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具有了操作的对象。一个好的实际工作者还需要有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极大的工作热情和耐心,需要克己奉公、勤勉机敏的工作态度,更需要不畏艰苦、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毕业生在校时,与书本接触得比较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则相对较弱;看待社会现象,理想化的成分多,现实化的成分少。因而工作初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困难。毕业生要学会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去克服这些困难,虚心求教,勤于实践,积极探索,尽快进入新的角色。只有在社会系统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承担这个角色,才能胜任这个角色,顺利度过适应期,完成角色转换。

二、角色转换的认识与实现

(一)正确认识角色转换

社会角色由角色权利、角色义务和角色规范三要素组成。角色权利,就是角色依法应享受的权益,或应取得的精神和物质报酬;角色义务就是角色的社会责任;角色规范就是社会提供的行为模式。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根本不同就在于社会权利、社会义务和社会规范的不同。

社会权利的不同在于:学生角色的权利主要是依法接受教育,并取得经济生活的保证或资助;职业角色则是依法行使职权,开展工作,并在履行业务的同时取得报酬。

社会义务即社会责任的不同在于:学生角色的主要责任是努力吸取知识,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在社会主义建设浪潮中奋勇搏击的本领,它是一个接受教育、储备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而职业角色的责任,是以特定的身份去履行自己的职责,依靠自己的本领或技能去为社会服务,完成某个事项的过程。两种责任的履行产生的后果也是有区别的。学生角色责任履行得如何,主要关系到本人知识掌握的多少和能力培养的强弱程度;而职业角色责任履行得如何,则影响较大,人们在评判职业角色时总是和工作单位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总是将其作为身负重任的工作人员来看待的。例如,一名医生,若能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不仅可以有效地救死扶伤,而且会为医院赢得荣誉,为医疗工作者树立风范;反之,既影响个人,也会影响到医院甚至医疗队伍的形象。一个教师能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就可以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职业角色要求能够独当一面,并与同事密切合作,充分履行职业责任。

社会规范的不同在于:学生规范多是从培养、教育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健康顺利地成长为合格人才的行为模式;社会赋予职业角色的规范、提供的行为模式,则因职业的不同而不同。这些模式既具体又严格,违背了就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甚至法律责任。比如国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收受贿赂就要受到法律的处罚。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不同点:一个是受教育,掌握本领,接受经济供给和资助,逐步完善自己;另一个是用已掌握的本领,通过具体工作为社会付出,独立作业,以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毕业生对角色转换的认识,有的比较明确,有的还较为模糊。有些毕业生由于受种种思想因素的影响,还不能正确地认识角色转换。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依恋性。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在角色转换中易出现怀旧心理。苦读十余载,对学生角色的体验可以说已是非常熟悉了,学生生活使每个人都养成了一种习惯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刚走上工作岗位,毕业生常常会自觉地将自己置于学生角色之中,表现出对学生角色的依恋,以学生角色来要求自己和对待工作,以学生角色的习惯方式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对待周围环境的态度,也是一部分毕业生依恋学生角色的一种反映。

2.畏缩性。刚步入社会的毕业生,在角色转换中还容易表现出一定的畏缩性。面对新的环境,一些毕业生不知工作应从何人手,缩手缩脚,前怕狼后怕虎,怕担责任,怕造成不良的第一印象,工作中放不开手脚,缺乏年轻人的朝气和锐气。

3.自傲性。一些毕业生自以为接受了系统教育,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已经是人才了。因此,轻视实践,放不下架子,只想搞高层次的工作,看不起基层工作和基层工作人员。实际上是眼高手低,大事做不了,小事又不做。

4.浮躁性。一些毕业生在角色转换中表现出不踏实的作风,不稳定的情绪。一阵子想干这项工作,一阵子又想干另一项工作,整日恍惚不定,工作浮于表面,不能深入了解工作性质、工作职责及工作技巧,难以完成本职工作。就职很长时间后,仍然不能稳下心来进入工作角色。

(二)角色转换的实现

角色转换的过程,通常包括角色领悟、角色认知、角色实现三个方面的内容。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换的实现虽然只是两字之差,但却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在此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安心本职,甘于吃苦。安心本职是角色转换的基础。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应尽快从学校的学习生活模式中解脱出来,尽快全身心地投入新的工作,许多学生工作几个月后还静不下心来,“人在曹营心在汉”,三心二意,不安心本职工作,这对角色转换的实现是十分不利的。甘于吃苦是角色转换的重要条件。只有甘于吃苦,才能面对现实,克服在角色转换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及时进入角色。有的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工作岗位上拈轻怕重,这必然会影响到角色转换的顺利实现。

2.放下架子,虚心学习。事实表明,一个人在学校学到的东西毕竟是有限的,大部分知识和能力仍须在工作实践中学习、锻炼、提高。尽管毕业生在校期间已经学到了一定的知识,但在陌生的职业面前,仍是个“小学生”,一切都要从头学起。一切有经验的技术人员、领导、师傅、同事都是很好的老师,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毕业生只有放下架子,虚心学习,才能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逐渐完善自我。反之,放不下架子,自以为是,不但很难学到真本领,连角色转换也是难以完成的。

3.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要进入职业角色,还要开动脑,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只有善于观察,才能发现问题,并运用自己所学得的知识努力去解决问题,才能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才能真正掌握职业对象的内部规律。同时,只有勤于思考,在工作中才会有自己的见解,逐步具备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更好地承担角色责任。

4.勇挑重担,乐于奉献。勇挑重担,乐于奉献,是完成角色转换的重要标志。毕业生奔赴工作岗位后,应当从一开始就严格要求自己,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培养无私奉献的精神,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努力承担岗位责任,主动适应工作环境,促使自己更好、更快地完成角色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