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1 / 1)

职业生涯规划是人生的一件大事,规划得合理则有助于个人职业选择与发展,反之则可能导致个人职业发展遭到挫折与坎坷。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因素众多,从总体上来看,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这些因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定位、选择与发展均会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部因素

(一)自我因素

1.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身体健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干任何工作都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基本上是每个单位招聘员工的首要条件,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健康对于职业选择尤为重要。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就不可能坚持工作,也就不可能有好的职位。为保持健康的体魄,工作、学习之余应当注重体育锻炼。

二是心理健康。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大,现代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根本无法适应社会,更谈不上正常工作。为了拥有心理健康,要不断加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学习,主动缓解工作、生活的压力,积极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不足和知识的短缺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这种情况也会早晚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因此,大学生应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做到心理健康,适应校园和社会的发展。

2.人格魅力

人,作为“万物之灵”,既是自然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作为社会的人,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形态里,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离开社会、离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也将不成其为人。人在社会交往中,认识自我,在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在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常常表现为一种感情上的联系和心理上的相互吸引。无论是谁,在社会交往中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越好,朋友就越多,就越能使自己得到温暖、勇气,增加自己的智能和力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格魅力,在职业生涯中,人格魅力是影响职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3.兴趣爱好

兴趣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兴趣是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一个人对他的职业感兴趣了,才会投入精力,哪怕是一个很枯燥的工作,也会乐在其中。据调查,有80%以上的人,如果对工作比较感兴趣,就算是长时间干这个工作,也不会感到疲倦;如果对工作不感兴趣,就会很快感觉到疲倦,不易坚持。所以,兴趣是职业发展的精神食粮,是推进事业发展的动力。

4.自信心

自信心是相信自己成功,成才的心理素质,是对自身能力的科学评价。自信才能有主见,才能做出他人未做之事。缺乏自信心,就会产成心理上的自我鄙视、自我否定、自我挫败。因此说自信是人生的关键。每个青年都应强化自信,受挫不气馁,失败不灰心,顺利不自负。适应社会,努力奋斗,实现自身价值。顺利的环境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逆境为开拓和创新提供了信心和勇气,有挑战才有成功。只要有了自信心,在职业生涯中就能走得一帆风顺。没有自信心的人会变得平庸、怯懦、顺从,就不可能走在职业生涯的前端。

5.性别与年龄

现今社会虽然提倡男女平等,但在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还是存在性别上的差异,部分单位还是有歧视女性的现象。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女性在工作中有很多的国家规定的假期,如产假等,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调查数据显示,从员工职业分类来看,用人单位对男女性别有如下评价:

(1)“办公室秘书”中女性大学生员工的业绩评价远高于男性,选“女比男强”与“男比女强”的比例为8∶1;

(2)“技术人员”中,选“女比男强”与“男比女强”的比例为1∶46;

(3)“销售人员”中,选“女比男强”与“男比女强”的比例1∶9.33;

(4)“管理人员”中,选“女比男强”与“男比女强”的比例1∶3.71;

(5)“生产工人”中,没有一家用人单位选择“女比男强”。

根据以上性别差异分析,对男女大学生业绩的总体评价为5.8∶1。

同时,婚姻对男女大学生的工作业绩影响更为明显。用人单位选择婚姻会导致女大学毕业生业绩下降与上升的比例为5.67∶1;选择会导致男大学生业绩下降与上升的比例为1∶15。可见,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婚姻会导致女生业绩下降,男生在婚后业绩反而会上升。

女性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是很大的。首先可以让工作、休闲和家庭相和谐。不同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重点。刚开始工作时,应以事业为重;30岁左右可以开始侧重家庭;40岁以后应当注重休闲。有这样一个咨询案例:一位女记者在一家稳定的大媒体工作,上进心强的她希望跳槽到另一家媒体担任主要栏目的工作,可是她又面临着结婚与生育的问题。咨询师认为,28岁的她,面对着这种家庭与工作的矛盾,如果跳槽到新单位后接着结婚、生育,显然是不合适的,建议她再在老单位工作两年,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再考虑跳槽的事情,而这两年的工作依然有助于她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这样选择是比较合适的。

(二)教育因素

教育是塑造个人人格、增进知识和技能以及影响人的思想的社会活动。人的素质的基本养成是通过教育实现的,因此教育与职业生涯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人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和水平,直接影响他的职业选择方向和获取他喜欢的职业的概率。一个人通过接受教育与培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职业素质结构,对个人的职业生涯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1.技能对职业发展的影响。技能是在能力和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技能是做事或工作是有效运用天资和知识的力量。技能分为三种:专业知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迁移技能。

专业知识常常与我们的专业学习或工作内容直接相关,是不能够迁移的,需要经过有意识的、专门的培训。自我管理的技能经常被看作个性品质,被用来描述或说明人具有的某些特征,如自省、自信、自律、主动性、耐心、意志力等。可迁移的技能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力、适应能力等。

材料分析:

从招聘启事中了解职位所需要的技能

招聘职位:发行部区域经理 工作地点:上海

岗位职责:

(1)负责图书宣传、推广、品牌经营;

(2)针对书刊发行进行市场营销(包括前期宣传、推广预热、市场调研和售后反馈等);

(3)开拓区域市场,分析区域销售数据,提出市场营销推广的建议。

任职资格:

(1)市场营销、出版发行、管理类等相关专业;

(2)3年以上图书销售业务经验,熟悉图书销售、发行等运作流程;

(3)对图书市场的动向有深入独到的见解,能够独立开发新渠道;

(4)有较强的市场营销意识及产品推广能力,对全国图书市场情况较为熟悉;

(5)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善于沟通;

(6)做事严谨认真,勤奋进取;

(7)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进取心和良好的团队精神。

启示:

从这个招聘启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职位对毕业生的技能要求。专业知识的要求:市场营销、出版发行、管理类相关专业;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做事严谨认真,勤奋进取。

2.受教育程度对职业选择的影响。一般来说,获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在进行个人职业选择时,选择职业的目标高低也是不同的。接受过较高水平教育的人,通过受教育的过程,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他们的发展潜力远远大于低层次学历的人;在职业生涯不如意时,通过对智力技能的锻炼,再次进行职业选择的能力和竞争力也较强。职业的进展深受正规教育或专业培训的影响,所以受教育程度是事业成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3.不同层次教育对职业选择的影响。人们接受不同层次的教育,所学的不同学科门类内容,所在的不同院校及其不同的教育思想,都会对受教育者产生不同的影响,形成不同的思维模式,从而会采取不同的态度对待自己,对待社会,对待职业生涯的发展。比如一般的本科学校的学生选择职业时,没有太多的挑剔,如果是重点大学的学生,选择职业时就会考虑很多,对职业的要求也很高。

普通高等教育以培养社会职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十分明确,就是介于一般操作层面和研究之间的一种应用型人才;而高职高专定位更是明确,就是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技术操作层面的银领阶层。所以一定要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珍惜专业学习机会,把专业技能学懂、学实、学透,同时还要注重一专多能的培养,以求得到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争取在职业生涯发展中获得主动权。

二、外部因素

(一)环境因素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在变化的,个人职业发展也是同样如此,所以在选择职业的同时也要考虑职业环境需求和变化趋势。分析职业环境,就要认清所选职业在社会大环境中的发展状况、技术含量、社会地位和未来发展趋势等。

大学生应当通过环境因素分析,弄清社会热点职业和职业环境发展趋势,选择职业生涯目标。

1.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社会文化习俗、职业的社会评价、人才市场的管理体制等。社会环境因素不仅决定社会职业岗位的数量、结构、层次等方面,还决定人们对不同职业岗位的接受、赞誉或贬低的程度,因而决定了个人步入职业生涯的基本方式以及开始职业生涯后的基本态度以及由此引起的个人职业生涯的变化。

比较典型的职业演变就是现在文艺职业,在新中国成立前文艺表演职业是受到人们所瞧不起的一个九流职业,一般的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从事这个职业的。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作者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事文艺工作成为人们能正常接受的职业选择。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带来的社会分配的变化,影视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雅俗文化充斥视听,演艺界特别是一些名人、明星成为很多青少年追捧的偶像,文化表演艺术职业因此也成为许多年轻人向往的职业。

2.组织环境

组织环境包括行业环境和企业环境。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有些行业飞速发展,蒸蒸日上,逐步繁荣,有些行业如同夕阳坠地,日趋萎缩,逐步消亡。人们在选择职业时,自然不会考虑后者。企业文化氛围、发展空间也是人们在选择职业时要考虑的因素。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要关注国家政策导向,了解国家对某一行业是支持、鼓励和引导,还是限制、控制和制约,尽可能选择那些发展前景较好、发展空间较大的行业。

在选择企业时有必要通过个人可能获得的一切渠道了解企业的经济状况、企业文化、发展空间、用人机制等情况,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在该企业中有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衡量自己的目标能够在该企业获得实现的可能性。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第一所学校,是造就个人素质、影响人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从幼年起,就受到家庭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和一定的行为模式。有的人还从家庭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习得某种职业知识和技能。此外,家庭成员在个人择业和就业后的流动中,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干预或影响,也会对人的职业生涯产生很大影响。

1.对职业选择的影响。目前中国的职业歧视现象还比较严重,尤其是在农村,家长的不正确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职业歧视。很多家长不希望孩子从事艰苦的工作,他们在教育孩子时常常会说:“你不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扫马路。”这样的教育引导会让孩子轻视保洁工作,长大后自然不会选择这个行业。

很多家长在帮助孩子填报志愿时,第一考虑的不是自己的孩子最适合从事什么工作,而是希望孩子将来从事环境好,工作轻松,社会地位高的职业。那么是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上大学?孩子考上大学后,是否就能找到好工作、过上好生活?这几年,大学毕业生一路走低的就业率就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孩子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家长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可经过三到四年的学习后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这对家庭的压力很大,也会影响社会稳定。

每个人爱好不同、兴趣不同,能力不同、特长不同。对于一部分孩子来说,可能更适合做技师、技工。据报道,目前我国高级技工缺乏,高级技工的薪水已经超过白领,当工人也有前途。然而家长对这方面的关注太少。职业选择的观念需要转变,家长也应当认识到,对每个孩子来说适合他自己的职业才是最好的职业。

2.对专业选择的影响。许多孩子深受父母或亲戚的影响,他们从亲人的教育或态度中形成对某些职业的看法和认识,从而影响到对专业的选择。在选择专业时,学生应当有更加广泛自由的选择权。父母的强制、包办会令学生一开始就厌烦被迫选择的专业,再好的专业也提不起他们的兴趣,这势必会影响孩子的学业和就业。学生在选择专业时,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参考父母、老师等年长者丰富的社会经验做出客观的选择。但是也不能一味追求爱好,不客观地考虑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

3.对职业变动的影响。父母、亲人在孩子就业后的职业流动上往往扮演重要角色,对子女择业施加影响或给予直接帮助,这种情况在中国表现尤其突出。有些人变动工作可能不是对目前从事的职业不满意,而是因为家庭原因。但在职业变动前,你要明确为什么而改变,避免因他人因素影响过大,限制了个人兴趣和自我能力的发展。

不可否认,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决策的决定因素中也有称之为机遇的随机性成分,但完全让命运摆布的人毕竟是少数,多数人对自己未来发展能够从内外因素进行理性分析,从而有效地进行职业生涯的选择。

(三)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困扰

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常见的困扰有以下几个:

1.缺乏积极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缺乏积极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容易产生依赖、从众和“临时抱佛脚”等不良心理。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大学生缺乏积极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思想,认为自己迟早会找到工作的;有的甚至认为反正有学校推荐,家长的努力,依赖心理很强烈。

2.不能正确认识社会。由于不能正确认识社会,有的学生对社会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抱有“恐惧”心理,对自己的学历、性别、技能、经验等缺乏自省,产生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困扰,有的学生由于这种心理困惑持续时间较长,直接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

3.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容易产生自傲、自卑、保守和攀比等心理困扰。主要表现为:有的高职高专学生过高地估价自己,把自己与已经成功就业的同学去比较,认为自己肯定能找到好工作,不必提前自寻烦恼;有的学生在就业竞争失败时,对自己的评价一落千丈,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则是过低地评价自己,认为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就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