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代大学生职业选择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存在职业认知障碍
大学生职业期望值普遍偏高,理想与现实存在一定差距。大多数人不愿到基层从事一般工作。他们在求职选择中都希望高起点、高回报的工作,这与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市场中理想工作“僧多粥少”的客观事实很不吻合。
大学生择业期望普遍过高,又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心理准备不足,在求职中稍微遇到挫折就容易造成心态失衡,容易产生偏激、焦虑心理,往往把一切挫折归因于外部社会因素,缺乏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的客观全面的分析。
女大学生则存在自卑心理和依赖心理。很多女生仍受到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等观念的束缚,存在认知偏差。通过对各高校学生的质量分析发现,一些品学兼优的女生综合素质都超过男生,但是她们在就业市场上却难以竞争过男生。有些用人单位甚至提出:“宁可要三流的男生,也不要一流的女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女大学生普遍产生自卑心理、悲观情绪与依赖思想。男尊女卑的认知观念仍主宰着现代社会,影响了女性对男女平等的认知,即使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也如此。
(二)大学生存在职业情感情绪障碍
大学生就业前多表现出非常显著的焦虑情绪,在就业过程中情绪不稳定,尤其女生情绪波动大。许多大学生在求职中表现出明显的消极情绪,情绪低落、忧郁、沮丧、愤怒,甚至大声喊叫,以宣泄内心的压抑情绪。调查结果表明,与男生相比,女生表现出更明显的心理脆弱性、情绪的不稳定性、情感的起伏变化性等特征。择业过程稍微遇到挫折和失败,女大学生就容易心态失衡,产生焦虑或抑郁情绪。
(三)大学生存在职业行为障碍
当代大学生暴露出一种令人担忧的价值行为趋向——害怕吃苦、追求安定舒适生活、讲究物质享受。工作的外部环境条件是制约学生职业行为趋向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定位于努力取得好成绩的工作成就动机,既与其个人的理想、成就目标级别高低有关,更与其周围的人对自己的支持、鼓励与期望程度密切相关。大学生在求职理想、职业发展目标方面普遍希望当管理人员。我们还发现,性别不同,成就动机水平也有差别。男生更有兴趣发展与事业有关的工作和活动,而女生则更有兴趣发展与情感、家庭生活有关的内容。但是,他们都反映出一种普遍趋势:其成就动机偏高,与客观实际有一定距离。以个人利益优先考虑择业,凸现职业行为利己倾向。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个人利益,其次才是社会贡献。其生活目标是注重追求一种舒适和比较实惠安逸的稳定生活方式。希望有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各种潜能,获得较高的报酬并满足个人需要是大学生变换职业首先考虑的基本条件,而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与需要则是其次考虑的因素。同时,由于在社会转型时期,商品经济的物质观已广泛渗透于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中,经济收入高低的杠杆作用、生活的舒适安定程度都已构成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专业能否对口、服从国家集体利益等都变成第二位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