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人类劳动最早只有按男女性别进行的分工,男的打猎、捕鱼,女的采摘果实、挖掘茎块,所以不存在职业。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最初的社会大分工,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开始成为专门职业。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也越来越多。职业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分工的标志。人类历史上职业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技进步的结果;另一方面又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一个国家的职业构成,与其国民经济结构、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职业分类标准也不一,为便于国际比较,1958年国际劳工组织制定了《国际标准职业分类》。1966年又重新修订,将职业划分为8大类,在8大类之下又划分为83个小类、284个细类以及1506个职业项目,所列职业共计1881个。我国的职业分类与国际劳工组织的分类方法基本相似,1995年我国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出了《关于制定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的通知,决定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1999年5月出版。它是中国第一部具有国家标准性质的职业分类大全,它第一次将中国的职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划分,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在这部大典中,职业被划分为8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职业)。表4-1是国际劳工局制定的《国际标准职业分类》(ISCO)与我国职业分类标准的对照表。
表4-1 国际标准职业分类与我国职业分类标准的对照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我国的职业分类中,军人被单独作为一类职业,商业和服务业合并为一类职业,其他分类与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基本相同。这种职业分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的各行各业,从科学家、政府官员、公司经理到工人、农民、售票员、清洁工等无所不包,体现了大职业观念。然而,这一职业分类只分到职业项目,没有给出职业岗位。社会职业岗位是由社会劳动生产过程中的组织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过程的组织决定的,这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与社会制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