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性格的影响因素
性格的形成非一日之功。人从出生后学习说话、走路,同人交往,表达思想、愿望和情绪,也就开始了性格形成的过程。性格形成的条件既与先天的遗传素质(包括脑和神经系统的机能与结构的特点)有关,也与神经物质与内分泌系统生化活动的特点有关,更与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与教育有关。如果说气质的形成主要同先天的禀赋有关,那么,性格的形成则主要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但是,性格并非由环境与教育单向的影响所塑造,而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在与他人相互交往中,慢慢形成自己独特的性格。在处于儿童期时,个人对家庭有着不可分割的依赖关系。因此,家庭的生活条件、社会地位、文化氛围和教育方式对性格的形成起着主要的作用。随着儿童的成长,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身体的生长、自我意识的发展、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独立参与社会活动的增多,家庭的作用就逐渐缩小,而学校教育、同辈人的影响与各种社会影响就逐渐地发生作用。
到上大学时,性格已基本形成和定型。这时,家庭对大学生心理上的影响相对减少,而同辈人和社会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多,社会生活、社会思潮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对大学生性格的进一步塑造与改变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大学生活中,对大学生性格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
(一)富有学术质量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本来是大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观点、信念和态度的主要途径,但实际上,由于不是所有的教学都受到学生的欢迎,因而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千差万别的。有的教学活动所传授的知识陈旧老化,教学方法死板,使学生感到乏味。只有那些内容新颖生动,反映科学上的新发现、新进展的教学活动才能激发大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并对学生的观点和信念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是人文科学的教学,如果同社会发展的趋势紧密配合,紧扣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教学,将会对学生的观点、信念和态度的形成与改变起重要的作用。
(二)权威老师的楷模作用
首先,教师的威望建立在自身的教学质量上,教师本身的教学不受欢迎,威望就无从建立。其次,教师的威望还建立在自身人品的基础上。这里说的人品,主要是指教师对待教学工作与对待学生的态度。教师对教学认真负责,又能热情地关心和帮助学生,就更值得学生去爱戴和尊敬。一个在学生中具有威望的教师,不仅他的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影响,而且他本人的思想、观点、态度以及对人对事的处理方式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学生有意或无意学习的楷模。
(三)同辈伙伴的影响
同班级关系密切的同学和朋友是在校内进行思想与情感交流的伙伴,同学和朋友对人、对事和对现实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会不自觉地对大学生的思想与性格产生影响。
(四)宿舍内非正式的思想影响
大学生宿舍是除上课之外互相聚会和思想交流最多的地方,那些正式场合不便发表的观点和看法,在这里可以得到更随意的表现和争论。可以传递来自国内外的各种信息,谈论对校内各种事情的看法,相互谈心和探讨问题。宿舍自然也是产生各种人际关系矛盾并学会适应环境和解决矛盾的地方,还是展现各种不同性格并相互影响的地方。
(五)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参加校内外社会实践,如科技下乡,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从事社会调查;进行家教和专业实习;参加演讲竞赛及各种文艺活动等。这些社会活动的思想倾向、文化氛围和艺术感染力会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对塑造人的性格产生无形的作用。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性格形成的影响不是单纯地由实践活动本身的性质所决定,而是由大学生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他对待实践活动的态度来决定的。
(六)生活中重大事件的影响
一个人生活中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如遭遇到与个人或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经济危机、政治风暴、地震、车祸、亲人死亡、婚姻破裂、突染不治之症等,都会对人的性格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使性格发生重大改变。
有的人遭遇生活的打击后奋起拼搏,由此形成了顽强拼搏、不怕困难的性格。而有的人遭遇生活的打击后,则颓废、消沉,从而形成了消极畏缩的性格。例如,《水浒传》中的林冲,本来是封建社会一个奉公守法、唯命是从的武将,由于受到官府的迫害,弄得家破人亡,就一反驯服的常态而奋起反抗。现实生活中因种种重大政治的或生活的打击而使人性格改变,甚至心理变态的事例也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