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基础依据(1 / 1)

幼儿园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要以《指南》为依托,研究幼儿的学习特点、动作发展特点、年龄阶段特征等,努力做好食物、玩具、绿植、环境等方面的工作,提高后勤服务质量。

《指南》是一线教师必备必学的书籍,目标是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核心是促进幼儿智、德、体、美、劳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旨在通过提出3岁至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帮助幼儿园教师了解3岁至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这既然是一线教师需要学习的书籍,那么后勤服务者在教具提供、操场设置、卫生消毒、饭菜搭配等各方面自然需要进行专业化的学习。

(一)以幼儿为中心的服务体系

幼儿是幼儿园的主体活动者,也是后勤工作人员最直接、最主要的服务对象。要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入后勤工作中,促使服务的领域得以拓展,服务的内涵得以提升,使后勤工作人员不再只是重物质保障、饮食服务、玩具更新等,而是同时关心幼儿心理健康,为幼儿创设温馨和谐的精神氛围和文化氛围。

案例 冬季的落叶

后勤主任的管理还真是严格啊!幼儿园没有一片叶子,成了评价保洁员的一个指标。要想幼儿园的院子没有一片叶子还真是太有难度了。可是为什么这样要求呢?因为幼儿的卫生和消毒工作确实是幼儿园的重中之重,那么多孩子都在过集体生活,消毒和卫生一定要做得彻底,绝对不能有卫生和消毒的死角出现,要保持幼儿园三洁、六净、八角光的标准。

秋末冬初正是各种树叶纷纷落下的季节,有一次,园长发现保洁员正在用一根长棍子敲打树叶,说实在的,看到这样的景象还真是有些可笑呢。转念一想,她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园长的第一个想法是,难道保洁员每天都要清扫大量的树叶嫌麻烦,想一天从树上把树叶都打下来,以后省去扫院子的时间?后来才知道是因为后勤主任管理的要求保洁员才打树叶的。怎么处理这一问题呢?园长问:“树叶清扫这么干净的目的是什么呢?”“假如树叶故意不清扫那么干净,孩子们会用树叶做什么呢?”这两个问题一下子把保洁员问懵了:“是啊,领导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而且一定努力把任务完成得最好,这就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保洁员质朴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园长,“领导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保洁员眼里看到的就是树叶多不多,自己清扫得是不是干净,地面上的树叶是不是影响她的卫生清洁度指标,至于树叶对于孩子来说有什么作用她是不会思考的,那不是她所要思考的范畴。

针对保洁员打树叶的现象,园长开始从后勤和前勤管理者的教育结合点做起。首先带领大家考虑了以下问题:清扫与否对孩子的价值点,即不扫树叶对孩子的发展价值,清扫树叶对孩子的发展价值;树叶的清扫任务可以交给谁,怎么扫;用过的树叶是否需要保存,怎样保存;树叶放到哪里保存;树叶可以怎样玩儿。没想到清扫树叶有这么多的教育真谛。后来后勤工作人员一起商讨,达成了共识。这个季节一周内清扫三次,清扫的过程让大班孩子们共同参与;不清扫的时候,任凭风吹动树叶,请孩子们观察风的走向和树叶的自然成堆现象。大自然真是太神秘了!以前都是保洁员追着树叶奔跑,现在风成了自然清洁者,一堆堆的树叶自然堆积,有大有小,有多有少,有高有低,本来可以拉走十几辆垃圾车的树叶现在成了与孩子们一起游戏的伙伴。孩子们天女散花似的扔着,脚用力地踩着,好像选择明星似的挑选着,创造出来拔根、踩叶、树叶仗等游戏,他们玩得非常开心。孩子们游戏的场面感动了每一个人。

原来,树叶的清扫与否也有这么多的教育意义呢!管理者不能一概管理死和死管理,不能只要求最后的结果,不让地面有一片叶子,这样既不符合逻辑和需要,也不符合树木发展成熟的规律。所谓的严格管理的背后是没有人的管理,没有对保洁员劳动的尊重,更没有对孩子们发展的思考,这种严格管理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没有对生命和人的尊重和理解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呢?另外,所谓的严格管理不仅会抹杀后勤工作人员的创造性,使后勤工作人员眼中、心中没有孩子们,只有眼前的这点儿关于卫生的事情,还会限制、制约孩子们的创造性,剥夺孩子们自己尝试体验的机会。只有事没有人的管理是失败的,也是可悲的。可见,后勤管理者没有一定的思想作支撑,就连一件关于清扫树叶的事情都做不好呀!真可谓后勤管理无小事啊!

以上案例是园长带领保洁员对制度要求和《指南》科学领域中“亲近自然,喜欢探究”的深度理解。保洁员要以孩子们的需要、表现来决定后勤的事情怎么做,多考虑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们喜欢,才能促进孩子们的发展的问题。“经师易遇,人师难遇”是司马光对老师的期望,其实后勤每一名工作人员都是“人师”,要时刻为孩子们的快乐发展提供必要和必需的环境服务。

(二)以育人为宗旨的目标体系

幼儿园的根本任务是让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课程促发展、管理促发展、服务促发展应该是全体教职工的根本宗旨,简言之就是“育人”。后勤管理组织与实施的组织架构或者规章制度应该以有利于全面发展幼儿为出发点。在日常的后勤服务中,后勤工作人员要自觉贯彻《指南》,以自身的勤奋工作、文明言行、朴实作风、教育情怀去润物细无声地感染和影响幼儿,使幼儿在享受服务的同时也感受到教育。

案例 设计水龙头的学问

孩子们洗手时经常会弄湿袖子,此时有的老师会对孩子们发脾气,认为孩子们弄湿袖子是因为他们爱玩水。为了避免孩子们玩水,老师们还精心地想出了许多方法,如老师监督、孩子们之间相互检查提醒、挽袖子时挽高一些等。在这些措施的约束下,弄湿袖子的现象确实有所减少,但真正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体验,就会发现其实孩子们弄湿袖子的问题远没有那么简单。

老师们组织了教研:针对孩子们弄湿袖子的问题,各班老师如何解决?园长邀请后勤主任一起参加了研讨。说实在的,能够看出来后勤主任心急火燎,如坐针毡,很不耐烦。要不是园长要求,后勤主任是绝对不会参加老师们的教研会的,因为他的心里一直在想:老师们的教研与我有什么关系呢?我管好后勤的人、做好后勤的事就行了,本来就忙得不可开交,园长还让我来参加研讨会,简直不可思议。在研讨会上,园长换了个角度问老师们:弄湿袖子是因为孩子们淘气吗?是因为孩子们喜欢玩水吗?是因为孩子们不会洗手吗?是因为孩子们在水池旁逗留打闹吗?这几个问题,指引着大家换一个角度和思路进行反思。其实,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因为这些而弄湿袖子的孩子少而又少。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园长请大家观看简短的视频,这时大家一下子发现了问题,后勤主任也被吸引了,他惊讶地发现,是水池的高度影响了孩子们盥洗。可以说,水池太高是孩子们弄湿袖子的最主要原因。他这时突然领悟到园长请他来参与研讨会的用意了,他的心也随之沉淀了下来。

为什么孩子们身上出现大人不乐于看到的问题时,我们都会主观认为是孩子的原因呢?我们为什么很少用孩子出现的问题来照镜子反思自身的问题呢?其实这涉及我们思考做事的一种习惯。我们习惯了找借口,习惯了把问题推给别人,习惯了以事论事的管理思路。是啊,其实只要我们在设计水池和水龙头的高度时想想孩子们的身高,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班里的孩子们是一样高吗?过去设计的水池都一样高,是不是考虑到了孩子们的需要?身高与水池的高度不相适宜时会对孩子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水龙头都有什么样式的,对孩子们的发现和探究会不会起到教育的价值?水池都有什么材质的?水溅到不同材质的水池中飞溅的水花是一样的吗?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露出了笑脸,是啊,为什么我们想不到呢?

其实,在我看来,我们最大的问题还是没有把孩子们放在第一位。如果我们做每个细节时都先从心里问一下自己这样做对孩子们好不好,孩子们的需要是什么,怎样做能够更方便孩子们,等等,我想,幼儿园的装修设计中就有了孩子们。

我们只有在后勤装饰改造的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真正为孩子们服务。原来服务是需要研究教育的,是需要研究孩子的!服务要以孩子为中心,这样我们的装修,我们花钱设计的环境才有真正发展的价值。后勤的环境创设和装饰,外在看来只是后勤工作人员与物打交道,但背后承载的却是对儿童发展的研究,是儿童第一的思想啊!有了这种认知,才会关注到水池的高度、材质,水龙头距离水池的高度,水龙头喷洒出的水的样式,等等。这样洗手的环节才会成为孩子们潜移默化研究、探究的过程,成为孩子们乐于观察的过程,成为孩子们发现奥秘的过程。看来对后勤主任来讲,这可不是简单的装修哦!认识到这一点,园长需要精心地指导后勤工作人员,使后勤工作人员懂儿童,乐于研究儿童,创设出有儿童的存在的育人环境。

坚持以教育思想为先导是幼儿园后勤工作人员工作的核心思想。后勤工作能否真正促进幼儿园课程改革发展,最重要的体现在开展工作时,后勤工作人员是否以教育理念来指导工作,是否把幼儿的快乐与发展放在核心地位。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如果后勤工作人员对教育理念的认识不到位,只顾表面的购物、置物,而不顾幼儿的感受,不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特点,那么后勤管理工作就会偏离初衷。后勤管理者必须从教育思想入手,帮助后勤工作人员正确认识后勤服务在园所发展和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性,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教育后勤工作人员,用模范的行动影响后勤工作人员,让他们在双向交流、参与教研、从容谈论中主动接受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