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从职业生涯的角度可以划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各有其重要任务。
(一)舒伯的生涯发展论
美国著名职业生涯规划大师舒伯(Super)把职业生涯的发展看成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由童年时代开始一直伴随个人的一生。对人一生的整体发展,舒伯归纳为以下三个层面。
1.时间:即一个人的年龄或生命时期,通常可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5个阶段。在每一阶段都有其不同的发展任务,前一阶段的任务完成情况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
表1-3 舒伯生涯发展过程表
其后舒伯又提出:在人一生的生涯发展中,各个阶段同样要面对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的问题,因而形成“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的循环。
比如,一年级的幼师新生,必须适应新的角色与学习环境,经过“成长”与“探索”,“建立”了比较固定的适应模式,同时“维持”幼师学习生活之后,又要开始面对另一个阶段——准备求职。原有的已适应的模式会逐渐“衰退”,而这一新阶段的任务又要进行“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周而复始。
2.广度:舒伯认为在生涯发展历程中个人在不同的时期扮演不同的角色。他认为人在一生当中必须扮演九种主要的角色,依次是儿童、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夫妻、家长、父母和退休者。
3.深度:是一个人在扮演每个角色时投入的程度。
各种角色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某一个角色的成功,可能带动其他角色的成功,反之,某一个角色的失败,可能导致其他角色的失败。而且,如果在一个角色上投入过多的精力,为某一角色的成功付出太大的代价,却没有平衡协调好各角色的关系,也可能导致其他角色的失败。
幼师生要站在人生的高度对自我的生涯发展进行整体把握,对自身未来的各阶段、各种角色做出合理的计划和安排,使自己获得了人生与事业的成功。
图1-10 舒伯生涯彩虹图
职业生涯资料
舒伯于1957年提出职业与职业发展的12项基本主张:
1.职业是一种连续不断、循序渐进且不可逆转的过程。
2.职业发展是一种有序、有固定形态且可以预测的过程。
3.职业发展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4.自我观念在青春期就开始发展,并逐渐明朗,并于成年期转化为职业概念。
5.自青少年期至成人期,随着时间及年龄的渐长,现实因素对个人职业的选择越来越显得重要,例如人格特质及社会因素。
6.对于父母的认同,会影响个人正确角色的发展和各个角色间的一致及协调,以及对职业计划及结果的解释。
7.职业升迁的方向及速度,与个人的聪明才智,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本人的地位需求、价值观、兴趣、人际技巧,以及经济社会中的供需情况有关。
8.个人的兴趣、价值观、需求、对父母的认同、社会资源的利用、个人的学历,以及其所处社会的职业结构、趋势、态度等,均会影响个人职业的选择。
9.虽然每种职业均有特定要求的能力、兴趣、价值观及人格特质,但却颇具弹性,以至允许不同类型的人从事相同的职业,或一个人从事多种不同类型的工作。
10.工作满意度全看其个人能力、兴趣、价值观及人格特质是否能在工作中适当发挥。
11.工作满意的程度与个人在工作中实现自我观念的程度有关。
12.对大部分人而言,工作及职业是个人人格的重心。虽然对少数人而言,这种机会是不重要的,或者甚至是不存在的,只有社会活动及家庭才是他们人格的重心。
资料来源:程杜明.你的职业——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北京:改革出版社,1999.
(二)莱文森的职业发展论
对成年人的职业发展。美国的丹尼尔·莱文森(Daniel.J.Levinson)1978年的研究最具代表性,如表1-4所示。
表1-4 莱文森职业生涯七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