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定主题活动目标
目标的制定和落实在以社会教育为核心的幼儿园综合主题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目标是活动的主线,也是归宿,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已有经验和发展需要来科学筛选和编制,包括情感态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等。
例如,小班主题活动“我上幼儿园”的目标是:认识并愿意亲近老师和小朋友,愿意上幼儿园;愿意参加集体游戏活动,感受集体活动带来的乐趣,减轻入园焦虑;学习相应的行为规则,逐步适应幼儿园生活。此目标中特别注重对小班幼儿情感态度的激发,幼儿只有愿意来园,愿意亲近老师和小朋友,才能学习掌握相应的行为规则,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再如,大班主题活动“盼新年”的目标为:简单了解春节的来历和我国的民族文化,以及民间艺术的风格和特点;与教师、同伴及家长共同创设新年环境,乐意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喜欢的民间艺术,体验快乐的气氛;喜欢民族文化,积极参与新年的庆祝活动;能大胆地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表现和表达,提高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成人的引导下,学习搜集资料,学习合作与分享。这些目标涉及社会、艺术和科学等不同的领域,也包含了幼儿认知、情感和能力的发展,而且大班的目标更注重幼儿的表现力和探究性,教师应引导幼儿主动探究,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发展自己的能力。
(二)主题融入幼儿的生活活动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生发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主题活动的开展也要遵循幼儿学习生活化的特点,将目标渗透于幼儿的生活活动中,如在入园离园、进餐、喝水、午睡等环节中,教师都可以结合主题活动的目标来引导幼儿思考。
例如,大班主题活动“我会变”实施中,教师可以结合午睡环节,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穿脱衣服、整理床铺来体验自己的本领和成长变化,增强自信心。
(三)区域设置及活动指导
区域活动也是以社会教育为核心的综合主题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主题活动目标下做好区域的设置,做好材料的投放和活动的指导,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1.区域设置
在以社会教育为核心的综合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应注意与区域活动的整合,使幼儿在区域游戏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和探究性,实现主题目标。所以,教师要以主题活动为背景,创设适宜的区域,提供相关的操作材料,使幼儿在区域游戏活动中自主地探索学习。例如,在主题活动“我们的美食节”的实施中,就可以在角色区开设“小小美食店”等。
2.区域材料投放
区域材料的投放是主题活动中幼儿开展区域游戏的物质基础。教师应根据主题的进展和幼儿的需要不断更新材料,也可发动幼儿、家长甚至是社区资源,来进行相关材料的增补,提供有层次性、有递进性、能与幼儿互动的材料。例如,前面谈到的主题活动“我们的美食节”,在美工区就可以放一些如包子、饺子、汉堡、薯条的美食图片或者仿真食品等。
3.区域活动引导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在区域中,教师要融入幼儿的活动,给幼儿适时、适度的引导。
一方面,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活动表现。教师要结合主题活动的目标,注意观察并分析幼儿的言行举止,给幼儿创设更大的自主活动的空间,使幼儿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进行活动、游戏。
另一方面,教师要提供适宜的支持和指导。在幼儿遇到问题时,教师应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帮助。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多用启发的方式,而不是直接告诉幼儿答案,尽量让幼儿自主探索、发现、解决,提高幼儿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环境创设与利用
《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以社会教育为核心的幼儿园综合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也需要我们创设特定的支持性的环境。
1.精神环境
幼儿园综合主题活动下的精神环境创设,需要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这样幼儿才能有充分的安全感和愉悦感,才能积极地参与活动,主动地去学习、探索,获得真正的发展。
首先,教师要关爱幼儿,关注幼儿的发展。教师应使自己的心灵与幼儿同在,在关注幼儿的活动时采取下蹲的体位、微笑和赞赏的表情、与幼儿轻柔的身体接触等,这样才能使幼儿感受到教师对他的重视和关爱。
其次,教师要了解幼儿,了解幼儿的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教师应做到充分地了解每个幼儿,用包容的心接纳每个幼儿,并给予针对性的支持和引导。
再次,教师要尊重幼儿,尊重幼儿的人格,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给幼儿主动探索和表达的空间和自由。
最后,教师要帮助幼儿建立融洽的、支持性的同伴关系,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同伴交往的环境、时间和媒介,并对幼儿的同伴交往和同伴关系进行细致的观察,提供帮助。
2.物质环境
(1)主题墙。主题墙是教师根据幼儿现阶段综合主题活动内容而设计的墙面环境,是主题内容的集中体现,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是丰富幼儿园教育环境、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对幼儿的认知方式、行为规范、情感态度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幼儿的学习和操作、表达和表现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主题墙的创设应充分发挥每个幼儿的主动性,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参与性,紧紧围绕主题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体现“墙壁会说话”的隐性的教育价值,辅助主题活动顺利开展,使幼儿与环境有效地对话,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地发展。例如,在主题活动“我是礼仪小标兵”的实施过程中,就可以布置一些礼仪规范图片,使其发挥对幼儿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生活环境。幼儿园的生活环境,应该走进幼儿的实际生活,服务于幼儿的生活,并且引发幼儿积极地探索其中的奥秘,与其互动。生活环境的创设应与主题活动内容紧密相连,让幼儿主动学习、自主参与、积极思考、充分表现,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例如,大班主题活动“我要上学了”,教师就可以根据幼儿对小学生活充满好奇和渴望的情况,和幼儿一起整理书包和体验课间十分钟,使幼儿在做一做、玩一玩的过程中,了解小学生活,学习如何整理文具、记录学习任务等。
(五)集体教学活动
集体教学活动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依据相应的原则,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面向全体幼儿实施教育活动的过程。集体教学活动是主题活动开展中的预设活动,反映了教师对幼儿整体发展现状和需要的把握。以社会教育为核心的综合主题背景下的集体教学活动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集体教学活动的目标应与综合主题活动目标相一致,每次集体教学活动的目标都要服务于主题活动总目标的达成。
第二,集体教学活动的目标和内容要注意多领域的相互渗透。
第三,活动形式应丰富多彩,有效融合,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第四,集体教学活动在难易、繁简方面要做到循序渐进,把握层次性。
第五,集体教学活动应在照顾全体幼儿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尽可能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取得新的发展。
(六)户外活动
以社会教育为核心的综合主题活动的开展和实施当然也要涉及户外活动。户外活动主要包括户外游戏和户外体育活动,这两者都可以根据特定主题活动的进展来预设和生成,要做到既能促进主题活动目标的实现,又锻炼幼儿的体能,同时使幼儿体验游戏的快乐和满足。
(七)家长工作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长的教育观念,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以社会教育为核心的幼儿园综合主题活动的开展同样需要家长的支持和参与,所以,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及时和家长交流沟通,做好家长工作。
第一,组织家长参与主题资料的收集。可以就主题活动开展中需要的材料征集家长的建议,或者告知家长需要收集材料的类型和数量,促进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引导、帮助幼儿收集相关材料。但是,也要注意,这并不意味着要求家长包办代替。
第二,邀请家长参与助教志愿活动。教师要对家长的情况做些相应的调查和了解,建立家长委员会或者智囊团,选择有能力的家长或者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请家长担任志愿“教师”,走进班级,对幼儿进行教育。家长的参与,通常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社会经验,拓展教师的教育方法,弥补教师的局限性,使主题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在“我安全,我快乐”的活动中,就可以邀请担任消防员的家长,来班级为幼儿讲解演示防火、灭火的知识和自我保护的方法等。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及时和家长沟通讲解的内容和方式等。
第三,开展亲子活动。亲子制作、亲子阅读、亲子运动会、亲子远足等,都可以作为综合主题活动开展中的亲子活动形式,主题活动也会因此更加精彩。重要的是,家长在参与的过程中,对幼儿园的工作有了更多的理解,也了解了幼儿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学习了科学育儿的理念和方法,密切了亲子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