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幼儿园人际交往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结构(1 / 1)

幼儿人际交往技能是多方面的,并且幼儿园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但不管是针对哪种交往技能的教育活动,都拥有共同的特点,都会涉及人际交往的技能是什么、怎么用等问题。因此,结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幼儿社会学习的特点,幼儿园人际交往教育活动设计和实施的基本结构如下。

(一)创设人际交往情境

活动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受幼儿参与活动兴趣高低的影响。因此,教师要通过创设一定的人际交往情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交往氛围中,乐意与人交往,主动与人交往,并且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使交往技能得到发展。教师可以通过朗诵诗歌、观看动画片、观察图片、倾听故事、趣味游戏、猜谜语等方式,为幼儿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开展创设相关情境,导入活动,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例如,小班社会活动“大家一起玩”的设计者,通过组织幼儿带自己最好玩的玩具到幼儿园,借助活动的平台为幼儿提供一起玩儿的情境,将幼儿引入人际交往活动中来,在相互玩儿玩具的过程中,让幼儿学会分享、轮流、交换等人际交往的技巧,体验与人分享的快乐。

(二)学习人际交往技巧

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幼儿人际交往的能力,帮助幼儿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因此,通过教师向幼儿介绍相关人际交往技巧,让幼儿明白如何与人交往,是幼儿园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教师向幼儿介绍人际交往技巧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种。

直接呈现法,就是教师直接告诉幼儿怎么做,让幼儿直接接触人际交往技巧,如面带微笑、使用礼貌用语等,并让幼儿在知道怎么做的基础上感受到这种交往技巧能够给人带来快乐,从而使他们愿意并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使用相关交往技能。

间接呈现法,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呈现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方面的一些反面事例,引发幼儿进行讨论,进而逐步呈现人际交往技巧。例如,教师请幼儿观看一个情境:幼儿A想同建构区的几个幼儿一起玩儿“搭建城堡”的游戏,但是建构区的几个幼儿不同意。于是,A开始捣乱,甚至把这几个幼儿的“作品”搞坏。结果幼儿A不但没能和大家一起玩,还同这几个幼儿引发了争执和冲突。情境观看后,教师组织幼儿围绕情境中的事件进行讨论:哪些孩子做得好?哪些孩子做得不好?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最后,在幼儿的讨论下,引出并呈现人际交往的相关技巧,如学会与人协商、学会合作等。

(三)运用人际交往技巧

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幼儿知道是什么,而是要让幼儿明白为什么和怎么做。因此,在幼儿知道人际交往的相关技能之后,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进行人际交往的条件和机会,让幼儿将所学人际交往的技能加以实践和练习。这是幼儿园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核心环节,也是重中之重,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幼儿掌握所学的人际交往技巧的使用场合和适用对象。在实践和练习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采用角色扮演法,设计一些需要幼儿运用技巧的特定、接近真实的交往情境,让幼儿分组进行表演;也可以采用讨论法,在幼儿学习人际交往技巧后,组织幼儿围绕交往技巧讨论应该如何使用、在哪些场合使用比较合适等问题。

内容回顾

思考与练习

1.简述幼儿园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特征。

2.简述幼儿园人际交往教育的实施途径。

3.依据幼儿园人际交往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结构,选取中班幼儿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某一内容,设计一份教案。

4.案例分析

一次户外活动时,园园正在玩皮球,这时乐乐跑过来就抢,园园急得大哭起来,委屈地说:“你为什么抢我的皮球?”乐乐回答道:“老师说了,好玩的玩具,大家要轮着玩。”园园不服气地说:“我还没玩够呢!你为什么抢?”乐乐说:“我也要玩!”两人就吵了起来。

谈谈如果你是带班教师,你会如何处理?并分析理由。

典型案例

案例一 大家都快乐

——小班分享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分享是幼儿人际交往的重要技巧之一,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从小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不仅能够让幼儿学会分享并体验分享后得到的快乐,而且能够为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打下基础。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较多,家中的所有成人都在围着一个孩子转,经常听见班上幼儿家长在接送孩子时议论自己家孩子在同其他孩子玩耍时经常争抢玩具,不懂得分享等。因此,针对上述情况我设计了“大家都快乐”活动。通过《小猫过生日》的故事,有针对性地让幼儿初步感知分享带来的快乐;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其进一步学习人际交往技巧,学会分享;进而借助集体为班里幼儿过生日的活动让幼儿对所学到的人际交往技巧进行运用、巩固,让幼儿学会分享,体验分享带来的快乐。

【活动目标】

1.懂得与朋友分享快乐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学会与人分享。

2.为同伴过生日,体验同伴过生日的快乐,增强分享意识。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小猫过生日》《生日快乐歌》磁带。

2.小鸭、小猫、小公鸡的头饰和活动需要的其他各种道具。

3.幼儿自制小礼物一份,教师准备大蛋糕一个,生日蜡烛5根。

经验准备:

在教师的帮助下,四个小朋友已经排演好故事的情节。

【活动过程】

一、故事情境表演,引出主题

由已排演好故事情节(故事附后)的四个小朋友,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故事表演。

(评析:通过故事表演的方法,为活动的开展创设一定的人际交往环境,吸引幼儿注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对《小猫过生日》的故事内容进行初步了解。)

二、理解故事内容,学习人际交往技巧

1.小猫过生日时,小猫在家里做什么呢?

2.小猫准备怎样与朋友分享快乐?

3.小鸭、小鸡,它们给小猫带来了什么礼物?

4.大家一起来给小猫过生日,并且共同唱歌,它们玩得怎么样?

(评析:在初步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幼儿思考相关故事情节,对人际交往技巧进行学习。)

三、为同伴过生日,体验快乐,运用人际交往技巧

今天,我们班里也有一位小朋友过生日,那就是豆豆小朋友。让我们一起来为她过生日吧!

1.《生日快乐歌》的音乐响起,大家一起坐在豆豆小朋友身边唱《生日快乐歌》。

2.小朋友送给豆豆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礼物,并送上祝福的话。

3.豆豆吹蜡烛、许生日愿望,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为其他小朋友分生日蛋糕。

4.分享生日蛋糕,体验与同伴分享的快乐。

5.幼儿每人表演一个小笑话,把生活中好玩的和高兴的事情讲给大家听。

(评析:学习人际交往技巧之后,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开展集体为班里的幼儿过生日的活动,使得幼儿将所学到的人际交往技巧运用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

四、歌曲表演

共同表演歌曲《如果感到高兴你就拍拍手》,在欢笑中结束活动。

【延伸活动】

1.进行角色游戏,让幼儿分角色表演,体验与同伴分享的快乐。

2.在分享区展示小朋友送给小寿星的礼物。

【附故事】

小猫过生日

今天,小猫过生日,屋里就响起了小猫的歌声:“喵喵喵喵喵,我是小花猫。今天过生日,和面做蛋糕。蛋糕做好了,啊,真香哪!”小猫在上面插了三支彩色蜡烛。“嚓——”小猫划着了第一根火柴,点亮了红色的蜡烛。

忽然,远处传来了小鸭的歌声:“嘎嘎嘎嘎嘎,我是小黄鸭。小猫过生日,我来祝贺它。”小猫听到歌声,马上打开屋门,请小鸭来做客。“嚓——”小猫划着了第二根火柴,点亮了黄色的蜡烛。

忽然,远处传来了小鸡的歌声:“叽叽叽叽叽,我是小公鸡。小猫过生日,我来祝贺它。”小猫听到歌声,马上打开屋门,请小鸡来做客。“嚓——”小猫划着了第三根火柴,点亮了蓝色的蜡烛。

三个好朋友一齐唱起了歌:“嘎嘎嘎,叽叽叽,喵喵喵喵喵……大家在一起,生日真热闹。”欢乐的歌声飞进树林,小动物们都来到小猫的家里。小猫的生日过得真热闹!

案例二 你快乐,我快乐

——幼儿园中班社会活动

【设计意图】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人际交往范围也不断扩大。有的幼儿很希望与其他幼儿进行很好的交往,在好朋友心情不好的时候想去帮助对方,却不知道交往的方式;有的幼儿性格比较内向,心情不好的时候自己一个人憋着,不乐于将自己的不高兴说出来,在一个角落里不说话、生闷气。基于《纲要》《指南》中的幼儿人际交往发展目标,结合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现状,我们设计了此次活动,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使幼儿学会用多种方法让同伴开心,学会体贴关心他人,知道愉快的心情有利于身体健康。

【活动目标】

1.会用多种方法让同伴开心,学习体贴关心他人。

2.知道愉快的心情有利于身体健康。

【活动准备】

1.幼儿不开心和开心的表情照片。

2.创设“音乐吧”“玩具吧”“运动吧”的情境。

3.图片“生气的小兔”“快乐的小兔”各一张。

4.音乐《表情歌》《快乐》。

【活动过程】

一、参观“照片墙”,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让幼儿随着《表情歌》做律动,激发幼儿初步感知生气和快乐的情绪。

2.观察照片,提问:

(1)你看到了什么?这些照片有什么不一样?

(2)你喜欢生气的孩子还是快乐的孩子?为什么?

(3)生气对身体好不好?

教师小结:生气对身体不好。我们要少生气,有不愉快的事情要讲出来,做个快乐的宝宝。

(评析:教师通过组织幼儿参观“图片墙”的方式导入活动,方式新颖,能够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引出活动主题,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进行讨论,让幼儿知道生气对身体不好,有不愉快的事情要讲出来,做个快乐的宝宝。)

二、自主尝试,体验快乐

1.引导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区域,进行探索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音乐吧:激发幼儿听一听、唱一唱、跳一跳,在音乐声中体验快乐。

玩具吧:引导幼儿玩一玩、说一说、演一演,体验玩具带来的快乐。

运动吧:鼓励幼儿动一动,体验运动带来的轻松和快乐。

2.提问:

(1)你刚才玩的什么?你感觉怎么样?

(2)还有哪些办法能让你感到快乐?

教师小结:每个人都有生气的时候,生气了别闷在心里,这样对身体不好。生气时听音乐、玩玩具、做运动,都能慢慢地使我们感到快乐。

(评析:在该环节,教师充分尊重幼儿,体现幼儿活动的主体性,让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区域进行尝试,体验快乐。在自由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表达自由尝试过程中的感觉,知道听音乐、玩玩具、做运动都能使人感到快乐。)

三、探索“帮助别人快乐”的多种方法

1.出示生气的小兔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小兔怎么了。

2.启发幼儿想办法,帮小兔消气,让它变快乐。

3.出示快乐的小兔图片。

4.小兔开心了,你们感觉怎么样?

教师小结:当别人生气时,你也可以帮助他,让他快乐起来。当然,我们帮助了别人自己也会很快乐!

(评析:在幼儿知道让自己快乐的方法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图片观察、提问、启发、讨论等方式引导幼儿探索帮助别人快乐的多种方法,学会用多种方法让同伴开心,学会体贴关心他人。)

四、游戏:快乐传递

1.教师出示“快乐娃娃”,传递快乐。

(1)请幼儿一个一个依次传递,且边传边说“我的快乐传给你”。

(2)将“快乐娃娃”抛起来,哪个幼儿接住就继续抛给其他幼儿。

2.把“快乐娃娃”带到“娃娃家”,将快乐传递给更多的幼儿,活动结束。

(评析:在活动最后,教师采取游戏的方式让幼儿通过传递“快乐娃娃”,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活动。)

案例三 合作会更好

——大班社会合作活动

【设计意图】

《纲要》中的社会目标指出,要使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与分享”。大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萌发初步的合作交往意识,一些幼儿也已经具备合作的倾向,但让幼儿真正了解合作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幼儿的亲身体验和感受。本次活动在引导幼儿于活动中亲身体验、讨论,进而发现与同伴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使他们懂得什么是合作,如何与同伴进行合作,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同时使他们在游戏中体验合作带来的成功和快乐。

【活动目标】

1.懂得在生活中与他人合作能把事情做得更好的道理。

2.感受与他人合作的乐趣,乐于与他人合作。

【活动准备】

1.故事《蚂蚁搬豆》《猴子捞西瓜》的相关挂图。

2.宽布条若干、奖牌若干、易拉罐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思

让幼儿听《蚂蚁搬豆》和《猴子捞西瓜》的故事,结合故事挂图,思考以下问题。

1.如果有一只蚂蚁不来搬豆,这颗豆能搬回去吗?豆子搬回去了,蚂蚁们会怎么样?

2.如果有一只小猴子不愿意捞西瓜,或者小猴子们不合作,不搭成梯,能拿到水里的西瓜吗?拿到西瓜了他们会怎么样?

(评析: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引发幼儿对故事相关问题的思考,引出活动主题。)

二、游戏体验

游戏“两人三足走”,让幼儿玩一玩、试一试,看看哪组最快。

游戏规则:小朋友们自由组合,两人一组,每组发一根宽布条,两个小朋友把靠近的两条腿用宽布条绑在一起走。

1.幼儿分组:小朋友们自由组合,两人一组。

2.教师讲解游戏规则,讲两个小朋友将腿绑在一起的方法及安全注意事项。

3.分组进行比赛,给最后获胜的两个小朋友发奖牌。

(评析: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最乐意参加的活动。因此,教师组织幼儿参加“两人三足走”的游戏,既能够满足幼儿的需要,又能使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合作的重要。)

三、讨论总结

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讨论,进一步引导幼儿理解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幼儿明白在生活中需要合作,愿意合作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方便,只有善于合作才能取得成功。

1.提问:为什么亮亮和丽丽能跑第一呢?其他小朋友也想跑得快,也想跑第一。请他们两个给大家讲讲怎样才能配合好,跑得快。

丽丽:我们两个一边跑,一边喊着“一二,一二”口令。

亮亮:我们两个人说好,外边的两只脚先跑,绑在一起的两只脚后跑。

2.小结:我们刚才玩的游戏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这就要靠大家齐心合力,动作协调才能做得好,不能光想着自己走就行了,也要想办法让你的伙伴和你步调一致地走起来。这就叫团结合作,只要团结合作,就能成功!

(评析:游戏体验之后,引导幼儿针对游戏结果进行讨论,回顾自己游戏过程中的做法,并分享自己的做法;教师进而作总结,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合作,以及合作的重要性。)

四、合作实践

1.重新体验游戏“两人三足走”。鼓励引导幼儿合作游戏和体验成功。

给获胜的幼儿发奖牌,全班幼儿一起为他们鼓掌、欢呼。

2.合作建构游戏“金字塔”,以小组形式,想办法将空罐子搭高、搭稳,比一比哪组搭得又快又高。

给获胜的小组发奖牌,全班幼儿一起竖起大拇指夸奖他们:只要团结合作,问题是没有解决不了的,你们真棒!

可以玩两三次。教师引导幼儿发现需要合作的情形,找找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下面的根基要打牢,动作要小心、有序,高处要轻放。)

(评析:在理解什么是合作以及合作重要性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游戏体验。通过做一做、比一比的活动进一步引导幼儿发现合作的重要性,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共同快乐

请幼儿互相参观金字塔,并在金字塔旁拍照,体验共同成功、共同快乐。

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事情要靠大家团结合作才能把事情办好,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学会友好合作,这样就会感受到更多的快乐。

(评析:在活动结束之余,对幼儿游戏结果进行展示,使幼儿体验合作带来的快乐,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并且由教师进行总结,再次强调合作的重要性。)

【活动延伸】

1.在幼儿园值日、区域活动以及平时生活中主动与他人合作。

2.在户外游戏中玩合作游戏,感受与他人合作的乐趣,乐于与他人合作。

案例四 玩具被抢了

在大班的角色扮演区中,乐乐和豆豆正在玩儿“警察抓坏人”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乐乐假装身体向后仰,做出被警察用枪击中的姿势;豆豆被乐乐的姿势逗得哈哈大笑,玩儿得非常开心。而旁边站着的小宝羡慕地看着他们,手中没有任何玩具,只是在一边站着、看着,也不时地哈哈大笑。过了不一会儿,小宝趁着豆豆不注意,一下子把豆豆手中的手枪抢了过来,对着乐乐进行射击。就这样,豆豆的玩具被小宝抢去了,豆豆便边叫喊边伸手去抢夺属于自己的玩具。于是,豆豆和小宝两个人便争吵了起来,老师看见了便走过去。

假如你是这位老师,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你会如何解决孩子之间的交往冲突?

(评析:在幼儿的同伴交往活动中,同伴之间的冲突随时可见;但是我们并不能说交往矛盾越多,孩子的交往能力就越低,应该看矛盾发生后,孩子之间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解决矛盾的策略是什么。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矛盾意识,积极地引导幼儿、鼓励幼儿去解决矛盾、冲突,提高幼儿解决交往矛盾、冲突的能力。

在案例四中,豆豆和小宝之间因为争抢玩具而发生矛盾、冲突。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来说,如果幼儿之间因为争抢玩具而发生冲突,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幼儿感兴趣的其他物品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因为在幼儿发生交往冲突时,交往策略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解决后果,可能是“一起玩”,也可能在“相互争抢过程中损伤玩具”,甚至可能会“抓伤小朋友”,等等。因此,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正确看待幼儿之间的冲突,以积极的心态帮助幼儿解决矛盾,帮助幼儿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拓展训练

中班某幼儿在幼儿园区角活动的娃娃家游戏中,接待“客人”主动热情,与“长辈”交往也很有礼貌。可是,在幼儿入园或离园时,教师和家长简短交谈中却发现,幼儿在家里并不是这样的,有客人来了很少主动打招呼,甚至还不予理会;还经常对爷爷奶奶等祖辈大发脾气。

请针对上述幼儿行为的反差,设计解决这一问题的促进幼儿人际交往的教育活动方案。

学习反思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张力行.公关心理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180.

[2] 周世华,耿志涛.学前儿童社会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1.

[3] 东北财经大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家庭教养方式[EB/OL].[2014-12-22].http://www.xlzd.dufe.edu.cn/a/jiaoshipindao/qinziguanxi/2014/1222/108.html.

[4] 钱海娟.“幼儿弱势群体”的人际交往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8~9,25~29.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