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对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早期人际交往经验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人际交往教育活动作为幼儿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渗透在幼儿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幼儿园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实施也应该是多渠道、多途径的。一般而言,幼儿园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实施主要是通过专门的人际交往教育活动、区域活动、生活活动和社区活动等有机地渗透、融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通过幼儿和外界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一)专门的人际交往教育活动
专门的人际交往教育活动是指教师根据幼儿教育目的,按照《纲要》和《指南》的相关要求,依据本班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故事、儿歌、讲述、谈话、表演等手段,向幼儿介绍有关人际交往常识、人际交往技能等,指导幼儿与成人和同伴友好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意识和情感,最终以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例如,通过“哭娃和笑娃”的集体教育活动,帮助幼儿识别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基本表情,感受交往过程中的基本情感,并培养幼儿敏锐地识别他人感受的能力。通过《蚂蚁搬豆》的故事,让幼儿理解合作的含义,知道合作能把事情做得更好的道理,懂得团结与合作的好处,培养幼儿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好品质,并使幼儿能够学会合作的方法。
(二)生活活动
幼儿社会学习具有无意性和随机性的特点,因此,幼儿园社会教育就要求教师在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时遵循生活随机性原则。无论是成人还是幼儿,生活中发生的一切社会交往是大量的、真实的和自然的。通过对幼儿一日生活的了解,我们会发现,对幼儿的人际交往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洗手、喝水是否按顺序进行,能否做到谦让、不拥挤;当同伴遇到困难时是否能够主动伸出援助之手,用动作、语言去帮助他,或者请成人来帮助同伴克服困难。幼儿在这些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教师要努力创造和提供有利于幼儿进行人际交往的环境和条件,要善于观察,及时运用整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对幼儿进行正面引导。例如,请不敢在集体面前大声讲话的、胆小的幼儿,对其进行积极的暗示,鼓励其在集体面前回答问题,或者鼓励幼儿到别的班级借东西等。在生活活动中,教师同时要重视培养幼儿合作、互助、分享、谦让等友好行为,使其养成讲礼貌、守信用、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等文明行为习惯,这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游戏活动
游戏具有自主自愿、愉悦、无外在强制性目的等特点,并且能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幼儿内在的需要;游戏成为幼儿最喜爱、对幼儿发展最有价值的活动,也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因此,游戏也就成为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的最重要途径。但是,因为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不同,其社会性发展水平也不同,以至于幼儿游戏的内容与种类也不同,所以教师要在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内,选择并设计适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有益于发展幼儿社会交往的游戏内容和种类,将合作、轮流与等待、解决冲突、遵守规则等人际交往技能渗透到游戏中去,做到寓教于乐,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人际交往的技能与方法,并能够体验交往给自己带来的成功与快乐,产生进一步交往的内在动机。例如,在体育游戏、音乐游戏等有规则的游戏中,不断提高幼儿的规则意识,使其学会遵守游戏规则;在表演游戏和建构游戏中,幼儿同伴之间只有在共同协商、友好合作和互相配合的基础上,才能将游戏顺利展开,达到游戏目的,体验合作带来的快乐。
此外,为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教师可以在平行班组织角色游戏,如我们的超市、娃娃餐厅、爱心医院等;也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的节日机会组织一些具有全园性质的游戏活动,如全家总动员贴鼻子游戏、我来比划你来猜等趣味性游戏,在娱乐的同时能够吸引幼儿克服胆怯和害羞的心理,扩大幼儿在幼儿园的交往范围,进而与周围人进行良好交往。
(四)社区活动
幼儿园教育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社区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因此,为扩大幼儿交往范围,幼儿园可以突破关门办园的传统封闭模式,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里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为幼儿的人际交往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使幼儿能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与父母、教师、同伴以外的其他社会成员进行交往。在园外的社会交往实践中,幼儿要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人沟通;将幼儿园所学的有关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社区活动中去,如到邻近的超市购物、到公园游览、到附近的消防队参观;在重阳节、端午节等重大节日慰问敬老院的老奶奶和老爷爷等。相信幼儿的每次外出,都于无形中学到许多在幼儿园无法学到的东西。幼儿非常喜欢社区活动,外出时情绪饱满,在交往中主动性、独立性大大增强,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无形中也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