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教学精粹管理(1 / 1)

(一)教育教学精粹管理指引表

从环境、标识与行为的现场实施角度划分教育教学精粹管理,幼儿园可对照此表进行精粹管理的自查,也可用作对园所教职工精粹管理实施的评价工具。其中在“内容”栏,详细列举环境、标识与行为三方面的具体精粹管理要求、细则等,“指向标准”一则体现精粹管理的综合性,一条内容指向多条标准;二则说明了22条标准在教育现场是如何具体运用的。

表2-3 教育教学精粹管理指引表

续表

(二)教育教学精粹管理22条标准解析

教育教学部分隐性包括学习活动(含学习区活动)、生活活动、运动活动,即每条标准下的案例隐性遵循此顺序。

1.数量要素标准

1.1 尽量减少,够用就好,单一最好

案例1

图2-1-1 幼儿姓名印章定人定位

案例说明

(1)每个姓名印章上均刻有幼儿姓名;

(2)用绿色和橙色两色区分幼儿性别;

(3)每个姓名印章与放置盒均用数字一一对应。

设计目标

(1)幼儿入园后,为每个幼儿定制一个姓名印章,可使用至幼儿毕业。此姓名印章方便幼儿自己、教师乃至保育员快速盖章,如为幼儿的作品署名,也可方便教师根据盖有幼儿名字的资料确认幼儿家长是否取走资料;

(2)幼儿识别自己性别对应的颜色,根据编号快速拿取姓名印章,使用完后能根据颜色、编号知道姓名印章应放在哪里;

(3)在姓名印章里渗透学习知识,数的对应、点数、颜色与性别分类等。

设计建议

在渗透学习知识时,需要根据班级幼儿年龄特点和幼儿实际发展水平,渗透不同的教学目标。如教师认为小班幼儿较难从20个以上的众多姓名印章中识别自己的,于是先用颜色将性别分类,小班幼儿也处于颜色认知偏好中(当然也可采取形状、大小等因素做性别分类),再用数字排序;中班则可不用性别分类,但可以加深对一一对应的渗透,如用动物、形状等将姓名印章与放置盒一一对应;大班则可以用连续的大小、颜色渐变等让幼儿学会自动取放姓名印章。

案例2

图2-1-2 中班幼儿植物护理一套工具

图2-1-3 大班幼儿植物护理一套工具

案例说明

配置剪刀、放大镜、抹布、小型喷水壶各一个,棉签一袋、记录本2个。

设计目标

(1)幼儿自主观察、护理班级植物,培养幼儿的责任感;

(2)幼儿尝试在记录本上连续记录植物生长过程,发展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3)用文字标识物品,让幼儿了解文字与物品的对应关系,感受文字的实际作用。

设计建议

大班幼儿可用汉字标识物品,中班可以使用其他方式表达一一对应关系,如表征图,小班则可用简单的颜色、形状、图案等,小班注意谨慎提供剪刀,或用安全标识提醒幼儿小心使用剪刀。

案例3

图2-1-4 幼儿擦手毛巾

图2-1-5 幼儿每人一把椅子

图2-1-6 幼儿每人一张床

图2-1-7 幼儿每人一格书包柜

案例说明

(1)幼儿每人1条毛巾,每条毛巾均标明幼儿姓名;

(2)根据幼儿身高,设置不同高度挂毛巾。

设计目标

(1)幼儿能根据自己头像或姓名找出并使用自己的专用毛巾,一则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二则避免交叉使用带来的细菌、病毒传播;

(2)取放高度不同,一则照顾不同幼儿的身体发展需求,二则避免集体洗漱带来的拥挤现象。

设计建议

幼儿生活用品私人化、物权化,可保证幼儿使用自己专属的物品,避免交叉使用,如水杯、拖鞋、小床、画笔等均可如此,如图2-1-4至图2-1-7。

案例4

图2-1-8 户外体育活动区使用指引

案例说明

(1)规定生态园同一时间的使用人数范围;

(2)明确小、中、大班的活动器材及数量;

(3)规定不同年级幼儿必须完成的体育活动,预设该区域承担的幼儿体育活动的发展目标。

设计目标

(1)明确各户外体育活动区所承载的体育活动目标,并细化到体育器材承载的小、中、大班幼儿的运动目标上,保证幼儿体育目标的达成。

(2)用数字、图示、颜色等限定活动人数、活动适宜的年级、器材数量、正确的动作示范等,以确保幼儿的活动安全。

设计建议

教师可根据园所户外活动场地的具体情况,预设不同活动场地的运动目标及可容纳的运动器材,规定班级幼儿适宜的活动,且告诉教师必须指导或观察幼儿完成的动作,以保证幼儿运动活动的价值与安全。

案例5

图2-1-9 幼儿户外活动一套工具

案例说明

(1)一套工具,包括防蚊液、一盒纸巾、梳子;

(2)户外活动时,教师只需将篮子携带。

设计目标

(1)防蚊液以防止幼儿被蚊虫叮咬,保证幼儿正常体育活动及安全;

(2)梳子以预防女孩在运动时头发散落,保证幼儿活动安全;

(3)纸巾以供老师随时帮幼儿擦拭或幼儿自主擦拭。

设计建议

教师可根据班级幼儿特点,选取户外活动的一套携带工具。我们的目的是保证幼儿户外活动的便利性、安全性和常规性。

1.2 设定存量,准确分类

案例1

图2-1-10 小班数学区材料

图2-1-11 小班语言区材料

图2-1-12 中班数学区材料

图2-1-13 大班数学区材料

案例说明

(1)按照材料的功能与性质对材料分类,每个班级可有数学区、语言区、科学区、美工区等若干个学习区;

(2)同一个区域采取同类标识;

(3)学习区材料托盘、置物篮或材料本身所贴的标识与学习柜上的标识一一对应。

设计目标

(1)通过看托盘上的标识与学习柜上的标识,幼儿知道材料的位置,学会自主取放、整理材料;

(2)通过看托盘与学习柜标识,同伴可互相帮助、示范,发挥学习共同体效用。

设计建议

不同班级、年级需根据幼儿发展目标和现有的知识接受水平采取不同的标识来进行分类。小班可采用幼儿常见的动物、水果、物品、颜色、实物对应、家庭人物、常见建筑物,甚至广为人知的动画片角色;中班可以采用数字、简单的汉字、材料本身的缩略图、影子配对、幼儿表征图等,大班可以采用汉字、词语、成语、谜语、加减法,甚至是形状、图形渐变、大小渐变、箭头指向等。

案例2

图2-1-14 非午睡时间拖鞋放置于挂钩上

图2-1-15 午睡时拖鞋放置于线上

案例说明

不同时期睡室拖鞋摆放在不同位置。图2-1-14幼儿非午睡时间的拖鞋放置于挂钩上;图2-1-15幼儿午睡时拖鞋放置于“点/线”处,方便起床后穿鞋。

设计目标

(1)不同时间将拖鞋摆放在不同位置,既整齐又不影响通行,也方便教师打扫;

(2)通过挂钩、点或线的标识设置,幼儿知道自己鞋子应放在哪里,能快速取放拖鞋,也方便穿脱鞋。

设计建议

如果幼儿园没有固定性的床铺,可在床铺上设置点,午睡时将鞋摆放在点处;非午睡时可将拖鞋集中放置于鞋架上。

案例3

表2-4 操场西体育器材存量记录表

案例说明

操场西处体育器材的高低存量说明。

设计目标

保证活动器材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

设计建议

根据场地大小、幼儿人数等因素确定器材的高低数量。

1.3 节省资源,安全使用

案例1

图2-1-16 建构区自制易拉罐场景标识

图2-1-17 建构区自制易拉罐交通标识

案例说明

(1)利用饮用完的饮料瓶自制成各类标识,为建构区增加辅助材料,支持幼儿更丰富的建构活动;

(2)粘贴各类图案表示不同类型的标识,如交通标识、职业标识、场所标识等,既美观又制作方便。

(3)需注意将易拉罐密封包裹好,防止幼儿割伤手,保障幼儿使用安全。

设计目标

(1)节约资源的同时,保证幼儿使用安全;

(2)丰富建构区辅助材料,创设搭建情境,支持幼儿的建构行为。

设计建议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既能节约资源,也能增加幼儿的亲近感和熟悉度,更好地渗透教育意义。同时发挥教师的材料支架和情境支架,支持幼儿的游戏与学习行为。

案例2

图2-1-18 大班自制天气预报图

案例说明

(1)大班教师自制天气预报图,包括每天天气预报(晴天、雨天、雷阵雨、多云等)、星期、日期(年、月、日)、季节(春、夏、秋、冬)、24节气;

(2)日期、季节与节气使用颜色一一对应,如橙色为8月、9月、10月,是秋季,对应节气是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和霜降。

设计目标

(1)教师利用简易的纸张将日期、星期、季节、节气、天气等融为一体,引导幼儿识别天气、星期、日期、季节和节气,增加幼儿对时间和其所代表的实际意义的具体感知;

(2)利用颜色暗示,幼儿通过认识月份,进而认识月份所对应的季节和节气,促进幼儿对季节、节气的认识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丰富幼儿的生活与科学常识;

(3)通过这一套材料,幼儿能认识常用的汉字,如季节下的“壹月、贰月……”“星期一、星期二……”和24节气汉字。

设计建议

生活皆教育,简单的材料经过教师的设计,成为一套渗透多学科、多领域,并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具。

案例3

图2-1-19 废旧材料再利用

案例说明

利用常见的废旧材料自制体育器材——软管,节约资源。

设计目标

(1)节约资源,软管的制作均使用的是废旧水管;

(2)软管属于低结构材料,幼儿可有多种玩法,如徒手操、蛇形跑、投掷等,锻炼幼儿多项动作的发展。

设计建议

针对幼儿人数、体育发展目标及喜爱程度,善用废旧资源,渗透适宜的体育发展目标。

案例4

图2-1-20 大型玩具的安全提示

图2-1-21 大型玩具的安全提示

案例说明

在大型运动器械处设置安全站位点。

设计目标

教师站位合理,避免视觉盲点,保证实时观察幼儿,确保活动中的幼儿安全。

设计建议

合理化教师的站位,尤其是在幼儿自由体育活动和有中大型固定器械处,保证教师的视线不出现盲点。

2.空间要素标准

2.1 处处有人管、处处有名称

案例1

图2-1-22 小班幼儿植物

图2-1-23 植物护理标识

案例说明

(1)幼儿每人从家里带一盆植物到幼儿园养植;

(2)每株植物配护理标识牌,每张牌上标明该植物所属幼儿姓名,用幼儿能看得懂的方式说明植物周一至周五每天不同的护理方法或事项,如图中植物周一需浇水、周二需观察,直至周五的记录(不同年级,幼儿记录的方式不同)。

设计目标

(1)幼儿清楚地知道每天如何护理该植物,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对植物的喜爱;

(2)促使幼儿观察与护理植物,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充实幼儿科学知识。如幼儿可在浇水过程中感受植物与水的关系、通过放大镜观察植物的纹理或植物的生长方向、了解植物的向阳性或喜阴性、测量植物的生长等,并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记录。

设计建议

小班幼儿记录较少,可提供简单的记录单,如给叶子涂色的记录单,或者用直尺测量植物的生长,并在尺子上做记录;中大班可尝试配置记录本,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植物的生长,可用简单的图示记录自己每天如何照顾植物;大班则可用汉字与图示结合的方式来记录。

案例2

图2-1-24 中班幼儿管理员制度

图2-1-25 大班幼儿管理员制度

案例说明

班级根据各种活动设置每日管理员,如午餐管理员、学习区管理员、盥洗室管理员等。

设计目标

(1)培养幼儿自我服务和服务他人的习惯;

(2)通过幼儿轮流管理,培养幼儿责任感、归属感和自我效能感。

设计建议

中大班可尝试设置管理员,如盥洗室、睡眠室、学习区、午餐等管理员,甚至可以将学习区管理员再次细化,分为语言区管理员、科学区管理员等,实现教室每个区域均有幼儿管理,形成以班级幼儿为管理主体的良性循环。

案例3

图2-1-26 家园共育栏 图2-1-27 宣传板责任人及要求

案例说明

班级门口张贴的家园互动栏,包括周课程、育儿宝典和温馨提示。

设计目标

(1)全园统一编码,从编码即可看出所属班级,方便公告的集中管理与识别;

(2)标明责任人及负责事项,可操作可检查。

设计建议

对园所班级的通知公告或其他宣传栏可按同一思路设置编号;标明负责人及具体要求,便于管理与检视。

案例4

图2-1-28 体育活动场地示意图

案例说明

用颜色、数字、汉字三种方式说明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场地划分与场地具体名称。

设计目标

(1)全园均可理解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具体名称和对应位置;

(2)让幼儿学会看简单的平面图、示意图等,支持幼儿在日常观察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并发现数字、颜色、汉字之间明显的关联。

设计建议

教师可尝试设计简单的平面示意图,如教室的示意图、区角的示意图、玩具摆放的示意图等,或尝试让幼儿画简单的示意图,发展幼儿的表征、探究能力。

2.2 直线直角布局,标识标签指引

案例1

图2-1-29 教室平面布局示意图

图2-1-30 教室走廊布局

图2-1-31 美术室布局

案例说明

利用标识线或桌子等物品让室内外成直线直角布局。

设计目标

不阻塞通道,保证空间最大化利用,同时减少碰撞,保证幼儿活动安全。

设计建议

幼儿园可根据自己园所地形和场地的设施设备,设计适宜的布局。

案例2

图2-1-32 小班美工区彩笔摆放

图2-1-33 中班美工区彩笔摆放

案例说明

(1)幼儿画笔按颜色分类,每组画笔分开放置;

(2)每组画笔有指定放置位置。

设计目标

(1)画笔的颜色与位置标签颜色一一对应,幼儿可快速取放;

(2)幼儿可自主管理学习区材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设计建议

设计的目标是让幼儿知道应该在哪里取用,用完放回何处。因此,只要是幼儿可以接受的标识标签或方便取放的位置都可以,不需局限于图中的标识标签。

案例3

图2-1-34 幼儿饮水等候标识1

图2-1-35 幼儿饮水等候标识2

案例说明

根据不同班级布局设置不同的排队线,指引幼儿有序排队喝水。

设计目标

幼儿饮水自理,且在人多情况下,有序排队喝水。

设计建议

(1)需根据教室布局确定排队最多几人,用小脚印或其他标识表示排队限制人数,幼儿发现如果接水人数较多,则稍后再来接水喝;

(2)用标识表示接完水后幼儿该站在何处喝水,防止幼儿都拥挤在饮水机处。

案例4

图2-1-36 幼儿园上下楼梯标识

案例说明

上下楼梯采用小脚标识提醒幼儿靠右上下楼梯。

设计目标

避免无序上下楼梯产生的拥挤碰撞现象,保证幼儿上下楼梯的安全。

设计建议

遵循上下楼梯不同方向原则,可设置适合本园风格的地面标识。

案例5

图2-1-37 自行车放置布局

图2-1-38 摇马放置布局

图2-1-39 跨栏放置布局

图2-1-40 钻爬器放置布局

案例说明

图中体育器材均直线直角布局,标识标签指引。

设计目标

(1)巧用直线直角布局,提高空间利用率;

(2)简单大方的布局,方便取放、管理器材;

(3)培养幼儿良好的收纳习惯,提高自我服务和服务他人的能力。

设计建议

根据器材数量及预设的幼儿发展目标,张贴不同类型或不同难易程度的标识标签。

2.3 有名有家,集中存放,离地15厘米

案例1

图2-1-41 数学区材料放置

图2-1-42 建构区材料放置

案例说明

(1)同一学习区材料集中存放于一处;

(2)不同学习区使用不同存储方式(如建构区采用建构材料的形状作为标识;数学区采用图案与影子配对的标识)丰富幼儿经验,同一学习区尽量采取同一存储方式;

(3)不同年级需根据幼儿年龄采用不同标识,包括图案配对、动物配对、数字配对,材料本身的图片文字、配对或两两结合等标识。

设计目标

(1)幼儿根据名称、标识,自主取放材料;

(2)培养幼儿良好的整理收纳习惯。

设计建议

学习区的材料通过有名有家、集中存放,让幼儿学会自主取放,因此只要是能让幼儿明白如何取放材料的标识均可,如动物、植物、动画片角色、颜色、形状、数字、汉字、物品的图片,甚至是幼儿自创的标识。

案例2

图2-1-43 幼儿书包柜管理

案例说明

班级门外设置的书包柜,幼儿进班前自主将书包放入标有自己姓名或贴有自己照片的书包格中。

设计目标

(1)幼儿进班前,根据自己照片或姓名所指示的位置,放好自己的书包;离园时背上自己的书包。秩序化的流程有利于避免拥挤、保证安全;

(2)促使幼儿自我服务与自我管理,培养幼儿对班级的归属感。

设计建议

班级教师可以将幼儿均有的物品统一管理,如幼儿的书包、口杯、毛巾、被褥等,一是方便取放与管理;二是渗透许多教育教学知识,尤其是规则与秩序、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的培养。

案例3

图2-1-44 幼儿成长档案集中存放

案例说明

(1)幼儿的成长档案有两色,男孩用蓝色,女孩用粉色;

(2)每一份成长档案均有与柜子对应的图案,如菠萝。

设计目标

(1)幼儿根据性别,找到对应的性别所属区域,再根据自己的姓名拿出成长档案袋;根据档案袋上的图案与柜子上的图案,一一对应将档案袋放回;

(2)锻炼幼儿自主取放、收纳的能力。

设计建议

园所可采取多样的对应方法,如图案对图案、汉字对汉字、照片对照片,或根据颜色渐变来一一对应,将整理趣味化,让幼儿也能做到有序整理。

案例4

图2-1-45 垫子的放置

图2-1-46 羊角球离地存放

图2-1-47 小型运动器材放置

案例说明

(1)不同体育器材离地15厘米存放;

(2)不同材料用不同收纳方式,均集中存放,如垫子放在自制PVC管架上、羊角球悬挂在挂钩上、小型的运动器材放置在篮筐里等。

设计目标

(1)正确存放材料用来保证材料质量,延长材料使用寿命;

(2)方便幼儿取放;

(3)方便清洁,不留死角。

设计建议

不同材料需选择适宜的存放方式。

3.时间要素标准

3.1 标明关键日期

案例1

图2-1-48 小班一日活动安排表

图2-1-49 中班一日活动安排表

图2-1-50 大班一日活动安排表

案例说明

(1)小班运用幼儿在园生活的实景照片,采取简单的左右顺序,并标明幼儿生活各环节的起始时间、持续时间;中大班使用幼儿表征图代表各环节,并用圆形图的形式渗透时间概念;

(2)在一日活动开展中,幼儿将标识或指针移到对应环节处。

设计目标

(1)强化幼儿对一日生活的认识,培养幼儿活动的预知性和计划性,让幼儿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对小班幼儿尤其重要,有利于弱化幼儿在园焦虑,培养幼儿安全感、信任感和归属感;

(2)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养成规律的生活作息;

(3)小班采取实景照片,中大班采取表征图,不同的表征方式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保证幼儿看得懂一日生活安排;

(4)增强幼儿对时间的认识,如对时间点和时间段的认识。同时,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征力和理解图片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幼儿关联性和因果性思维。

设计建议

(1)根据班级幼儿年龄与发展水平,可以丰富一日活动安排表的形式,如树型、时间轴、螺旋上升图等,渗透时间、空间概念;

(2)可以丰富一日生活各环节的表征方式,如用照片、幼儿作品、简易图、汉字等表示,渗透认知发展目标。

案例2

图2-1-51 幼儿安全接送提示

案例说明

幼儿园大门外张贴幼儿安全接送表,提醒不同年级幼儿的家长,需遵守此年级的入园和离园时间。如大班幼儿入园时间是7:45~7:50,中班是7:50~7:55,小班是7:55~8:00。离园时间小班是16:30,中班是16:40,大班是16:50。

设计目标

错开人流,防止拥挤,避免拥堵造成的安全隐患。

设计建议

根据幼儿园幼儿人数,如果班级多、幼儿多,可尝试按年级、按班级分梯次入离园,以避免拥堵,发生安全事故。

案例3

图2-1-52 体育器材调配方案

案例说明

在体育器材调配方案上标明关键日期。

设计目标

(1)标明日期,保证幼儿在规定时间内正常活动;

(2)计划、方案类标明日期,方便后期材料文本收集与分析。

设计建议

体育类公告、计划、方案等可针对不同对象,选择不同方式的日期标明方法。

3.3 在30秒内取出或放回物品

案例1

图2-1-53 幼儿图书管理方式1

图2-1-54 幼儿图书管理方式2

图2-1-55 幼儿图书管理方式3

案例说明

(1)第一种管理方式中,采取的是图形与图形一一对应的方式进行管理,同样,还可以利用数字与数字、数字与图形、照片与照片等一一对应的方式来管理;

(2)第二种采取颜色分类的方法,不同类型绘本书脊设置不同颜色,同时不同书架贴上不同颜色,根据颜色对应将绘本放在对应的书架中;

(3)第三种则采用颜色与形状相结合的方式对图书进行分类,同一形状的图形如三角形,分别有四种颜色,黄色、红色、紫色、蓝色,只有颜色和形状都正确,才是图书的正确放置位置。

设计目标

(1)在30秒内取出或放回图书,节约幼儿找书或还书的时间;

(2)在小班可设置单一维度一一对应的标识,中班和大班可设置两种维度甚至多维度一一对应的标识。

设计建议

可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发展水平,在标识中依次渗透不同领域、不同难度的发展目标。但标识标签的张贴高度和地点都必须仔细考虑,方便幼儿看到这些标识。

案例2

图2-1-56 沙水区鞋套放置

图2-1-57 沙水区护衣放置

案例说明

沙水区的鞋套整齐放在PVC管里,护衣挂于墙上。

设计目标

方便幼儿自主取放鞋套与护衣。

设计建议

幼儿活动中需要的物品可集中摆放,幼儿根据活动的需要自取物品。

案例3

图2-1-58 幼儿根据标识自主挂、取衣服

案例说明

(1)将幼儿衣架上贴上幼儿姓名或照片;

(2)将衣架贴上色块,提示不同小组的幼儿将衣架挂在不同颜色色块处。

设计目标

幼儿根据衣架上的名字、照片和色块,自主挂、取衣服。

设计建议

大多数幼儿园对口杯、毛巾等做了“精粹管理”,幼儿能做到自主取放,但在衣服方面,更多现实情况是教师帮助幼儿晾晒衣服,既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也减少了幼儿学习的机会。因此,幼儿园可以将管理口杯、毛巾的经验迁移到衣服的自助服务等方面。

案例4

图2-1-59 橄榄棒存放

图2-1-60 呼啦圈存放

图2-1-61 小车的停放

图2-1-62 跳袋的存放

案例说明

(1)利用废弃的PVC管存放橄榄棒,橄榄棒一一摆放,方便取放;

(2)利用废弃的PVC管制成挂钩,悬挂呼啦圈,方便呼啦圈的存放;

(3)利用地面数字与小车上的数字一一对应存放小车,幼儿自主取放小车;

(4)利用挂钩颜色与跳袋颜色一一对应存放跳袋,幼儿自取跳袋。

设计目标

(1)巧用空间资源与材料资源,提高空间利用率和废旧材料利用率;

(2)设定每个挂钩上存放的数量,保证幼儿容易收纳与整理材料,如每个PVC挂钩上有三个点表示此处存放三个呼啦圈;

(3)在取放材料时,感知数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数学的有趣和有用,增加幼儿关于一一对应关系的经验感知等。

设计建议

(1)可就地取材,设计适合园所存放的储物盒/柜/架等;

(2)采取多样的对应标识,丰富幼儿关于物与数、物与图案、物与照片、颜色与颜色的对应关系,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

3.4 做事有计划、有流程、有预案

案例1

图2-1-63 小班进区卡(笔筒)设置

图2-1-64 小班进区卡(粘勾)设置

案例说明

(1)不同小班学习区进区卡采用不同的材料,但幼儿只有将自己的进区卡插入某区,才可进入该区操作材料;

(2)以区域为单位,进区卡槽设在进区处;

(3)如果进区卡槽已插满进区卡或挂钩处挂满进区卡,则不能再选择此区。

设计目标

(1)无论是幼儿自己的照片还是姓名,均为了保证幼儿准确找到自己的进区卡,并知道插到自己想去的区域,即进区卡与进区牌均为了引导幼儿做进区计划;

(2)幼儿知道进区卡的笔筒数量或挂钩数量代表该区允许进的人数,如果某区已经插满进区卡,则只能换区操作,智能化限制学习区活动的幼儿数量,从空间和数量上保证学习区活动的质量;

(3)结合小班幼儿精细动作发展的需求,巧用笔筒或粘勾,促进幼儿手眼协调和小肌肉动作的发展。

设计建议

进区流程设置需根据幼儿认知水平,小班幼儿多用自己照片,中班则可用姓名、幼儿能识别的表征图或自画像,大班则可配置进区手册,尝试按天连续性记录学习情况。

如果在幼儿做学习计划的过程中,隐性渗透幼儿发展目标更佳,如小班幼儿可聚焦于手眼协调和小肌肉动作发展,中班幼儿可聚焦于观察力、小肌肉动作、手部力量的发展,大班可提高精细动作难度及锻炼幼儿目视管理能力,如图2-1-65至图2-1-68。

图2-1-65 小班进区卡——夹木夹

图2-1-66 中班进区卡——粘自画像

图2-1-67 大班进区卡——插吸管

图2-1-68 大班学习区计划册

案例2

图2-1-69 幼儿喝水流程图

案例说明

小班年级将幼儿喝水的正确步骤拍照,并做成标准步骤张贴在饮水机处。

设计目标

幼儿能取放水杯、排队、接水,知道喝多少接多少,要喝完所接的水。整个饮水过程能够自助、有序。

设计建议

可将自助经验迁移到其他活动中。

案例3

图2-1-70 幼儿来园五件事

案例说明

来园五件事包括接受保健医晨检、来园刷卡、礼貌问候班级老师、在班级书包柜存放书包、进班插晨检卡。

设计目标

实现幼儿自主入园,培养幼儿独立自主意识,提高幼儿自我生活能力。

设计建议

根据园所幼儿入园实况,设计不同的来园步骤,培养幼儿独立自主能力,并可将此能力迁移到其他生活活动中。

案例4

表2-5 户外活动场地安排表

续表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户外活动场地安排表(雨天)

案例说明

将全园幼儿户外活动场地进行安排,有晴天和雨天两套方案。

设计目标

(1)班级教师知道每天该到哪里进行体育活动,避免多个班级到同一地点,产生拥挤,造成安全隐患;

(2)幼儿知道自己每天的户外活动场地,做到心中有计划,增加幼儿对在园一日活动环节的认识,形成良好的规则。

设计建议

全园幼儿同时户外体育活动时,对活动场地的分流就显得格外重要,预先分流,可避免拥堵,也可节约教师寻找空余场地的时间,增加幼儿体育活动的时间。

3.5 每日检查清洁和维护,定期审核精粹管理

案例1

图2-1-71 幼儿根据标识整理科学区材料

图2-1-72 幼儿利用清扫工具收拾沙水区地面

案例说明

幼儿在学习区活动后,自主整理科学区和沙水区。

设计目标

(1)培养幼儿学习后的自主收纳与整理能力,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2)增强幼儿对班级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设计建议

提供工具或做好标识以供幼儿及时检查清洁,培养幼儿自主整理学习区的习惯。

案例2

图2-1-73 整理鞋子

图2-1-74 饭后及时清洁桌面

图2-1-75 提醒他人轮候

案例说明

午睡时幼儿检查他人鞋袜摆放、餐后及时清洁桌面和检查有序排队喝水。

设计目标

提高幼儿的生活能力,培养幼儿对班级、幼儿园生活环境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设计建议

教师需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指导幼儿学习和掌握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并提供有利于幼儿生活自理的条件。

3.6 今日事、今日毕

案例1

图2-1-76 幼儿活动后收拾玩具

图2-1-77 幼儿收拾美工区彩笔

案例说明

幼儿根据标识或在物品集中存放点自主收纳。

设计目标

培养幼儿自主收纳玩具、衣服等物品的良好习惯和学习品质,保证材料的持续使用和环境的干净整洁。

设计建议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高、承受力等设计适宜的储物柜形状、高度以及材料的大小、重量和标识。

案例2

图2-1-78 离园五步曲

案例说明

离园步骤为整理公物—整理私物—背好书包—礼貌道别—离园刷卡。

设计目标

培养幼儿今日事、今日毕的整理意识与总结能力。

设计建议

根据本园离园事项,设置不同离园活动。

4.质量要素标准

4.1 整体环境简约实用、通风明亮、环保安全

案例1

图2-1-79 教室整体环境

图2-1-80 教室整体环境

图2-1-81 建构区整体环境

图2-1-82 植物角整体环境

案例说明

园内幼儿不同区域的学习环境。

设计目标

保证幼儿园整体环境简约实用、通风明亮,确保幼儿活动安全。同时,也保障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提升环境的渗透性和教育价值。

设计建议

根据园所的建筑风格和教室布局等因素设计不同的风格。

案例2

图2-1-83 被子存放处环境

图2-1-84 阁楼环境

图2-1-85 一楼走廊环境

图2-1-86 班级卫生间环境

案例说明

幼儿园不同区域的生活环境。

设计目标

让幼儿在干净、整洁、环保、安全的环境中生活与学习,并保证幼儿安全。

设计建议

幼儿园应保持园所的干净、整洁、安全,塑造良好的园所环境。

案例3

图2-1-87 大型设备区

图2-1-88 操场

图2-1-89 后花园一角

图2-1-90 平衡木全景

案例说明

简约、透明的户外体育活动场地。

设计目标

(1)简约摆放与设计,避免教师视线盲点;

(2)环境与材料支持幼儿体育活动。

设计建议

园所在摆放大型固定性运动器械时,应避免固定性器械彼此之间的遮挡造成的视觉盲点。

4.2 处处无积水、无异味、无死角、无破损

案例1

图2-1-91 角色区

图2-1-92 绘本馆

图2-1-93 科学区

图2-1-94 美工区

案例说明

简约、通畅,无积水、无异味、无死角、无破损的教室一角。

设计目标

保证师幼能迅速运用目视管理或视觉监察看出环境的积水、异味、死角与破损之处,从而设置安全的环境,保证幼儿活动的安全。

设计建议

在保证无积水、无异味、无死角、无破损的基础上,可设计适合园所的独特风格。

案例2

图2-1-95 前花园游戏场地

图2-1-96 后花园活动场地

案例说明

无死角、无异味、无积水、无破损的塑料滑梯和平衡类塑料器材。

设计目标

塑料滑梯类器材极易积水,从而出现安全隐患,教师需注意及时清除滑梯的积水。

设计建议

注意有些运动器材出现积水,教师需在幼儿使用前检查。

4.3 物品存放于合适的容器或层架,一目了然、清晰透明

案例1

图2-1-97 建构区积木存放

图2-1-98 美工区材料存放

图2-1-99 美术室备用材料存放

图2-1-100 幼儿剪刀存放

案例说明

各学习区材料存放于合适的容器或层架上,一目了然。

设计目标

(1)方便幼儿在使用操作材料时自主取放;

(2)便于教师在收纳与整理时能快速找到或归位材料。

设计建议

教师需根据所在班级操作材料的数量、重量,幼儿的身高、承受力等选取适宜的容器、层架等。

案例2

图2-1-101 小班幼儿拖鞋的摆放

案例说明

幼儿的拖鞋架有6排,每排按颜色识别,如第3层为黄色排,每排5双鞋子,每双鞋子上标有1~5的数字。

设计目标

(1)根据摆放架各层颜色、架子与鞋子上的数字,幼儿能快速找到自己的拖鞋;

(2)渗透颜色分类、排序及相互对应关系,并让幼儿体验横轴、纵轴概念,知道自己的鞋子在第几排第几个或者在哪个颜色栏的第几个。

设计建议

幼儿园的拖鞋往往是集中存放,但易造成幼儿找鞋困难,胡乱翻找,既浪费时间,又产生安全隐患和卫生隐患。因此,将鞋子一一标识,使得幼儿能快速识别自己的鞋,并不拿错其他位置存放的鞋,实现干净、卫生、整洁与效率。

案例3

图2-1-102 跳圈的放置

图2-1-103 青蛙跳的放置

图2-1-104 跳跳球的存放

图2-1-105 棒球的存放

案例说明

4张图片均体现器材存放在适宜的容器或层架上。

设计目标

(1)巧用PVC管道放置器材,一目了然,方便幼儿取放和整理;

(2)利用器材本身的性质,渗透数量概念、颜色对应概念,促进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

设计建议

根据器材的质量、数量、使用频率等,利用或设计适宜的收纳工具。

4.4 运用目视管理,幼儿也能看得懂,做得到

案例1

图2-1-106 娃娃家进区规则

图2-1-107 角色区进区规则

图2-1-108 科学区进区规则

图2-1-109 沙水区进区规则

图2-1-110 科学区种子的放置

图2-1-111 科学区材料的放置

案例说明

(1)图2-1-106至图2-1-109进区规则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规定进区人数、进区需插进区卡、如何对待材料和学习区活动结束时需整理材料等事项;

(2)图2-1-110至图2-1-111为各学习区具体学习材料的放置,包括按点摆放、透明存放、按颜色分类,或设置与材料大小一样、颜色不同的阴影来放置。

设计目标

(1)幼儿能通过观察图文,理解进区规则,并自觉遵守区域规则;

(2)运用标识,幼儿自主取放材料;

(3)通过适当存放,如透明存放,方便幼儿观察材料;

(4)整个标识的设计,最终目的是幼儿在活动时实现规则与自主、秩序与自由的和谐平衡。

设计建议

(1)可与本班幼儿共同讨论制定区域规则,让幼儿做规则的主人,以使其更具有责任意识,遵守与维护学习区;

(2)具体材料放置的标识需根据班级材料的数量、玩具柜的形状和整体美观度、和谐度来设计,切莫形式化,一切以方便幼儿区域活动为主。

案例2

图2-1-112 各类安全标识

案例说明

精粹管理中常用的标识标签。

设计目标

(1)幼儿知道标识的含义,培养幼儿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2)幼儿知道基本的职业人物形象,帮助幼儿建构生活经验。

设计建议

可与幼儿共同讨论设置常用的标识标签,包括禁止性标识、警示性标识和提示性标识。

案例3

图2-1-113 用点数标明呼啦圈数量

图2-1-114 用颜色标明各色袋鼠袋的放置

案例说明

利用阿拉伯数字、点数和颜色一一对应来放材料。

设计目标

(1)让幼儿看得懂材料的摆放位置及数量;

(2)学会数数(3个)、点数(3个红色点)、数与颜色的对应(3与红点对应)等,体会数字和图形是生活与游戏的工具,感受数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设计建议

教师可引导幼儿共同制作标识标签,发挥幼儿的创造性。

4.5 操作流程、设备使用、危险预防及危险品警示等指引清晰

案例1

图2-1-115 美工区安全使用剪刀的提示

案例说明

班级美工区安全使用剪刀的提示。

设计目标

幼儿在使用剪刀时,能看得懂图示,并注意安全。

设计建议

根据班级幼儿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在有危险的操作材料或危险隐患处,如珠子、插座、锐利物品等地方设计不同的标识,以提醒幼儿安全使用,如图2-1-116至图2-1-118。

图2-1-116 细小材料有禁止放入口耳鼻标识

图2-1-117 易碎品有易碎标识

图2-1-118 桌子的锐角处理

案例2

图2-1-119 阁楼防跌落警示

案例说明

班级阁楼1.5米高处张贴防跌落和禁止攀爬标识。

设计目标

(1)1.5米为幼儿跌落关键高度,在1.5米处提醒幼儿防止跌落,让幼儿学会自我保护;

(2)提醒教师注意阁楼安全隐患,保证幼儿安全。

设计建议

许多幼儿园都有阁楼,且阁楼上方处于教师的视觉盲点,教师应注意跌落、踩踏等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在户外大型运动器械1.5米高处也应贴上此标识。

案例3

图2-1-120 户外活动去向牌1

图2-1-121 户外活动去向牌2

案例说明

根据一周户外活动安排表,各班将户外活动场所设置成一套“户外活动去向牌”,在班级户外活动时,打开或悬挂该场所照片或表征图,告知他人班级去向。

设计目标

“户外活动去向牌”用以提醒入园较迟或上一环节活动未完成而继续完成该活动的个别幼儿其班级去向,使幼儿通过看“牌”而自主到达班级师生活动的场地,不需要专门的教师在教室等待个别幼儿;同时,如若有家长来园,或其他成人需找此班级幼儿或教师时,也可通过查看去向牌了解班级去向。

设计建议

设计该去向牌前,可与幼儿一同讨论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有哪些,分别有什么典型特征,用什么方式表示该场地会更容易理解(如实景照片、幼儿表征图等)。设计完成后,可模拟演练,以观察幼儿是否掌握通过去向牌到达正确地点的能力。同时,还需强调其中的安全。

4.6 教职工自律、幼儿习惯好

案例1

图2-1-122 幼儿进建构区活动前先脱鞋

图2-1-123 幼儿自主阅读图书

图2-1-124 晨谈时幼儿自主摆放鞋子

案例说明

(1)幼儿进入需要脱鞋的区域会自主脱鞋,并鞋尖对外摆放整齐,便于离开时直接穿鞋;

(2)幼儿在语言区活动时,会自主取放书籍,专注认真阅读绘本,并爱惜书籍;

(3)幼儿在集体晨谈时,会自主脱鞋,并沿着榻榻米一致鞋尖对外,摆放整齐。

设计目标

培养幼儿自主取放材料、遵守学习区规则的习惯,并在内化规则基础上自主活动、自由游戏;在集体活动时,也能保证遵守集体规则,为班级和自己创造规则与自由兼备的学习环境。

设计建议

以精粹管理为抓手,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实现规则与自由的统一。当然,幼儿的行为习惯不仅体现在静态行为上,更多也体现在一系列流程上,如小中大班的晨间自主点名活动。

案例2

图2-1-125 小班晨间点名牌

案例说明

小班巧用幼儿进区活动计划表,将点名牌和学习区计划表统整在一张表上。幼儿餐后自主计划当天计划进入的区域,并将自己的照片粘在对应学习区;之后在晨间点名环节,幼儿运用目视即可知道未入园幼儿有哪些(即未做计划者)。

设计目标

(1)发展幼儿10以内点数能力。小班幼儿掌握数概念是从接触具体的事物开始,从亲自摆弄、触摸、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在尊重小班幼儿数学发展的心理特点和发展目标基础上,巧用幼儿入园人数发展幼儿10以内点数能力、幼儿照片与数字一一对应的点数能力;

(2)体验数的实际意义。以小班为例,教师与幼儿晨谈时利用幼儿照片渗透1~7内点数(益智区、美工区、角色区可容纳7名幼儿,即可能出现数字“7”,如果某区只有1位幼儿选择,即出现数字“1”);

(3)锻炼幼儿掌握真正抽象意义上数的概念。以10为例,最初幼儿点数10个物体后说出总数(一共是10个小朋友),标志着最初步的数抽象成分形成。幼儿说出的“10”不是单指最后点的一位幼儿,而是概括了本组其他9个幼儿在内,意味着幼儿已经萌发了对10这个数字的抽象成分。

设计建议

晨间点名可巧妙渗透数学教育目标,小班可渗透10以内点数、数概念、感知集合,中班可渗透100以内唱数、凑十法、数的守恒和序数的认识,大班可渗透倒数、接数、按群计数等,如图2-1-126至图2-1-128。

图2-1-126 小班晨间点名牌

图2-1-127 中班晨间点名牌

图2-1-128 大班晨间点名牌

案例3

图2-1-129 教师自主取放体育器材

案例说明

日常状态下的体育材料库。

设计目标

教师根据体育材料库的标识说明,自主取放材料。

设计建议

精粹管理后的幼儿园能迅速让教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同时,精粹管理中的幼儿也养成了良好的运动习惯。

在精粹管理的支架下,全园幼儿学习、生活与运动习惯和能力显著增强,同时,也服务了幼儿园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培养身心健康会做事、德行美好会做人、聪敏明理会思考的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