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承接第九讲至第十二讲的欧洲美术鉴赏的学习内容,讲述19、20世纪以“现代艺术”为分界线的法国美术文化变迁特点,选取这一历史时期内相应的经典美术作品进行鉴赏,旨在认识欧洲美术传统的系统内涵,了解这一时期法国美术的新古典理性的统治权力分野、承前启后的见证者、“主义们”的交糅互渗、殊途并进的现代“野羊”四个风格阶段的显著特征,从而进入赏析经典作品的情境并掌握规律性的鉴赏方法。
面对一件陌生的美术作品进行鉴赏时,遵循一定的规律性方法是必需的。
首先,要对作品的产生年代、背景及其创作者的艺术主张有一定的认识和把握。
其次,从作品创作的观念、呈现的形式语言、形象的构成秩序、色彩的核心基调等多个角度进行赏析。之所以要从多角度赏析作品是因为:其一,美术创作观念与载体是鉴赏的第一要素。一方面,任何新的艺术作品的创造,都是先锋创作观念的外化;任何经典的美术作品的产生,都靠不可复制的载体形象作为支撑。安格尔的《泉》中的**形象、塞尚笔下的圣维克多山形象等,这些经典的美术作品中的形象载体都是不可复制的创作理念的外化。另一方面,作品创作的观念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作品呈现的形式语言、形象的构成秩序、色彩的核心基调等作品的多维意蕴。其二,美术作品的构成秩序是赏析的核心要素。作品呈现的构成形式及秩序是产生观看以及形成视觉素养的最显著因素。不论是对画面中由十几位逃生者形象构成形式秩序的浪漫主义作品《梅杜萨之筏》,还是对后印象主义作品《我们来自何方?我们是谁?我们走向何方?》中男女老少形象构成的寓意秩序都需要以作品的构成秩序作为鉴赏核心。其三,作品的色彩核心基调一方面与作品的创作理念相呼应;另一方面也引导着观看者的鉴赏情绪与思维。
最后,完善性的探寻作品的独特特色与价值,如对创作理念与创作载体的二次鉴认[1],作品形式、作品色彩运用的变革意义的深入赏析等,因此,作品变革的开拓意义是鉴赏的完善要素。艺术之创新,是由先锋创作观念引导下产生的不同于前代的艺术作品。浪漫主义作品是在继承一部分新古典主义创作特点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新印象主义是在批判印象主义创作观念与方法的事项上产生的;鉴赏者需要通过这一系列的鉴赏方法的运用,达到鉴赏效果,进而总结鉴赏方法,形成当下鉴赏的视角。
[1] “二次鉴认”即对艺术作品进行鉴认、赏析之后,要对鉴赏作品的完善性进行补充,而在第一次鉴认的基础上,进行的回顾验证,修复校正性的赏析艺术的过程。潘诺夫斯基也认为:“‘欣赏’与‘鉴赏能力’和‘艺术理论’不能混为一谈。鉴赏家就是收藏家、博物馆馆长或文物专家,他们把精力用于考证艺术品的年代、出处和作者,他们根据艺术品的质量和条件给予评价。”见[美]E·潘诺夫斯基:《视觉艺术的含义》,傅志强译,22页,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