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蒙哥马利三姐妹》
1.时代背景
在荷加斯之前,英国本土艺术家始终被外来大师所压抑,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缺乏传统的滋养和皇室的扶植,真正有代表性的优秀艺术家无从诞生。直到18世纪,英国的绘画才自成一派。
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与罗马教皇决裂,建立了英国新教会,封闭修道院,毁灭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些艺术作品,终止了中世纪灿烂的文化,世俗肖像画取代了传统的宗教雕刻、祭坛画和手抄本装帧。英国美术的重新起步继承了文艺复兴的余波,其中起决定影响的是小汉斯·荷尔拜因。他在1526年和1532年先后两次来到英国,深得亨利八世恩宠,正是他把肖像画的形式带到了英国,促进了英国肖像画的发展。一个世纪以后,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出使英国,为宫廷留下了大批杰作,而且查理一世还四处搜求鲁本斯作品以充实收藏。后来鲁本斯弟子凡·代克被聘为英王查理一世的宫廷画家。由于他们受到上流社会的追捧,所以英国画家争相仿效他们的风格,使得肖像画几乎成为英国绘画的唯一题材和样式,统治英国画坛达200年之久。直到18世纪上半叶才产生具有英国独特风格,反映英国现实生活和人民思想感情的画家。他们无论在风俗画、肖像画和风景画上都取得了独特的成就,取代了外国画家在英国的显赫地位。其中威廉·荷加斯、雷诺兹、庚斯博罗享有盛名。
2.作者介绍
乔舒亚·雷诺兹1723年7月16日出生于英国得文郡的普利斯顿。他的父亲是当地语法学校的校长。父亲打算要儿子长大后当药剂师,可雷诺兹从小就表现出对绘画的浓厚兴趣及特异的天赋,以致父亲顺从了他的意愿并送他到伦敦,在赫德森(英国肖像画家)门下做了两年学生。
雷诺兹命运的改变在于结识了海军准将凯佩尔,凯佩尔极其欣赏雷诺兹的艺术和为人,邀请他随自己的军舰“百人长号”出游地中海。雷诺兹因此而奔赴意大利,在意大利的首都待了两年,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研究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的作品上。他从罗马又去了帕尔玛,在那里为科罗乔所着迷。
回到英国后,他因给其艺术庇护人凯佩尔画的肖像而一举成名。雷诺兹将从意大利学到的表现历史和风景主题的规则作了天才的改造,使它们适用于表现肖像。米开朗琪罗的姿态和表情、科罗乔充满魅惑的明暗、威尼斯画派华丽而璀璨的色彩、拉斐尔袅娜典雅的妇女与天使般的儿童、鲁本斯仪态万方而又壮丽辉煌的画面,这一切令雷诺兹深深着迷,并将其整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以他的艺术迎合了上流社会温文尔雅的口味,并于1768年担任了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第一任院长,曾作过系列讲座阐述学院派的观点。在他的第三篇讲演论及“崇高风格”时,他说:“真正的画家不是致力于以作品描绘得精细美观去取悦人类,而是必须致力以他的理想的崇高促使人类进步。”[1]
他的讲演中充满了为高贵的题材而奋斗的告诫,因为雷诺兹相信只有伟大而感人的题材才称得上伟大的艺术。尽管他推崇历史画的优越性,并希望它在英国复兴,但事实上社会更需要的是优雅而动人的肖像画,雷诺兹是上流社会的朋友,他为达官贵人所画的肖像画不仅充满了贵族气质,而且还赋予了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与社会性。
3.作品分析
雷诺兹的肖像画创作有多种面貌,有一种称之为寓意性肖像,《蒙哥马利三姐妹》(图12-1)便属于这类,背景隐约有古希腊雕像的特征,而画的主角是蒙哥马利爵士的三个女儿,三个青春美丽的少女如降落凡间的精灵,圣洁无瑕,赤足在林间溪水边嬉戏。画面借由花朵编织成的花绳联成一个整体,人物的动作彼此协调呼应,构图平朴而富于动感。画面氛围充满了愉悦的情调,飘逸轻柔的裙袂随风起舞,天空明净,树影绰约。这是一曲色彩的轻音乐,雷诺兹以他敏感而松动的笔触营造了富有古典气质的背景,浓重的环境色彩衬托出人物的优雅轻灵,青春的美好更让人觉得韶光易逝,画面有一种只可意会的关于美好与青春的华丽感伤。
图12-1 雷诺兹《蒙哥马利三姐妹》
这幅画很显然有浓厚的装饰味,人物动态、情绪和色彩都富于深刻的巴洛克气质。
二、《1808年5月3日的枪杀》
1.作者介绍
迟轲在《西方美术史话》中写道,美术史家们认为,“近代欧洲的绘画是从戈雅开始的”。的确,弗朗西斯科·德·戈雅·卢西恩特斯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先驱,他意志坚定,热情奔放,受启蒙主义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成为一名深刻的民主主义者;同时,他又生性浪漫,执著爱情,并因喜欢斗牛而经常打架。他痛快淋漓地活着,痛恨当权者的贪婪与腐朽,却挚爱着他的祖国和人民。他化笔为剑,以奇幻的想象力和夸张的艺术形象抨击现实,揭露权贵的丑恶嘴脸。他的绘画艺术扎根于西班牙前辈埃尔·格列柯和委拉斯贵支的艺术传统之中,但比他们具有更强烈的民族性、世界性和现代性,人们称他为“画家中的莎士比亚”。
戈雅出生在西班牙的一个镀金匠家庭,家境平凡,最初入圣像画家吕尚画室,吕尚并不出名,但他曾培养出宫廷画家拜欧,在戈雅31岁时有幸蒙拜欧的介绍入马德里织毯厂出任设计师,从而天才显露,成为继委拉斯贵支之后的最伟大的西班牙画家,并在34岁时成为皇家美术学院的院长。有意思的是,他曾两次报考该院而未果。与委拉斯贵支一样,戈雅也成为查理四世的宫廷画家。不过,豪放而真性情的戈雅却似乎从来没有考虑过那些雇主们的感受,哪怕尊贵若皇帝。贡布里希曾说:“使戈雅在西班牙宫廷获得一席之地的肖像画,表面上看起来很像凡·代克或雷诺兹传统的正式肖像画。他表现丝绸和黄金的闪光的技艺使人回想起提香或委拉斯贵支。但是他也用一种不同的眼光去观察他所画的人。那些大师并不谄媚权贵,但是戈雅好像不知道留情面。他画的人物的面貌把他们的虚夸和丑陋、他们的贪婪和空虚暴露无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没有一个宫廷画家为他的雇主留下这样一个记录。”[2]以至于19世纪法国作家戈蒂叶见到戈雅所画的《查理四世一家》这幅作品时曾感叹道:“戈雅真了不起,他画了一群用勋章绶带、珠宝绸缎装点起来的白痴和暴发户”。[3]可谓一语中的。戈雅以他坦**真诚的人性、昂扬奔放的**为世界画坛奉上了精彩的艺术形象。
2.作品分析
《1808年5月3日的枪杀》(图12-2)是一幅描绘法军镇压起义者暴行的悲剧性作品,一幅祭奠英雄的悲壮激昂的画卷。19世纪初,拿破仑的铁骑入侵西班牙,侵略者的暴戾与屠杀使戈雅深深震惊,他愤怒于人性的残忍与堕落,用画笔记下了当年的惨烈与暴行,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控诉和对西班牙同胞的深切同情。《1808年5月3日的枪杀》以恐怖而真实的画面记录了西班牙的耻辱和哀痛,成为深刻的历史记忆。
图12-2 戈雅《1808年5月3日的枪杀》
1808年5月,法军血洗马德里,英勇的西班牙人民愤起反抗,法军以令人发指的手段大肆屠杀无辜群众。年过花甲的戈雅亲眼目睹了爱国的游击队员们在夜间被枪杀的这一惨绝人寰的场面,他的心因痛苦而战栗,以至于在事隔六年之后他仍然是如此的记忆犹新,如此的饱含悲愤与苦痛,用自己的画笔热情歌颂了西班牙人不畏强暴、英勇反抗的爱国主义精神。画面上,西班牙的夜空一片漆黑,远处的城堡有些灰颓与残破,近处的土坡上,一排起义者正在遭受屠杀,其中有三个正要被行刑的起义者被置于画面的视觉中心,他们神情各异,身着白衣黄裤的起义者高举双臂,无所畏惧,直视着敌人,义正词严地控诉侵略者的罪行,这样的姿势更加剧了画面的悲剧性。中间的一位老者抬头望向漆黑的夜空,他的表情决绝而坚定,令行刑者不寒而栗;边上的僧侣显然是在低头祈祷。画面中惨白而刺目的光射向起义者的脸庞,面对死亡,他们虽然也有无奈与恐惧,但心底的信念却坚如磐石。相反,刽子手们虽然高举杀人武器,却低头曲腰,不敢正视起义者无畏的脸庞,残忍的后面是怯弱。画家以写意性的笔法勾勒了起义者英勇不屈的群像,黄色的大地与如晦的深夜形成强烈而不祥的对照,也暗示着西班牙的处境。戈雅没有奉行古典主义关于历史题材的种种戒律,具有浓重的巴洛克气质,感情激越奔放,画面气氛动**壮烈,戈雅以不可遏止的**为西班牙人们留下了他们不朽的英雄形象。
三、《时髦婚姻组画之一:婚姻契约》
1.作者介绍
1700年前后,巴洛克在欧洲已经成为一种无所不在的风尚,然而,新教在英国的胜利却阻止了这种风格在英伦三岛的蔓延,他们对于艺术的趣味倾向于法国。他们厌恶奢侈与放纵,对圣像也不怀好感,这样的状况对于本就稀薄的英国传统艺术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因此,肖像画创作成为艺术的重头戏,但也被荷尔拜因和凡·代克这样卓有声名的外国画家所承担,本土画家的局促和尴尬可想而知。当然,他们是不会安于这种局面的。威廉·荷加斯觉得相当的愤怒,他是一位年轻的版画家,他认为自己天赋优异,比那些外来画家并不逊色。于是,他努力构建一种新的艺术来迎合贵族的趣味,致力于道德教化的宣扬,通过富有情节性的画面讲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荷加斯的艺术曾先后受到以鲁本斯为代表的巴洛克艺术的影响,尼德兰的博斯和勃鲁盖尔也给他的讽刺画以极大的启迪,同时也不能忽视法国的罗可可艺术和伦勃朗艺术在他创作中的作用。荷加斯热爱生活,他的创作题材都来自现实,他对现实社会的人物和事件有着极敏锐的观察和理解,兼具小说家的素质。不过,从根本上来说,他毕竟是一个画家,对于画面的组织能力,荷加斯堪称大师。在那个理性至上的时代,他将艺术的研究上升到了理论的层次,撰写了欧洲美学史上第一本关于形式分析的美学专著,他主张用优雅的曲线作为绘画美的钥匙,认为一条波浪线远比一条有棱角的线要美。
经过18世纪英国风俗画奠基人荷加斯的开拓,英国绘画发展的曙光才得以在英伦三岛升起,开辟了英国本土绘画的新时代。
2.作品分析
18世纪的英国贵族虽然走向没落,但仍然手握权柄,而新兴的资产阶级虽然腰缠万贯,但地位较低,手中无权。荷加斯所画的《时髦婚姻组画》,正是反映这两个阶级通过子女婚姻互相勾结利用又互相倾轧的故事。正如画家所说,时髦婚姻所描述的是“上流社会形形色色的市民事件”。荷加斯以他敏锐的心性捕捉着生活中富有普遍意义的事件,以辛辣幽默的画笔再现这些类似于丑闻的场面,从而揭示腐朽没落的贵族和卑微渺小的资产阶级之间的龌龊勾当。富有戏剧性的画面极有可读性,像一出哑剧,整个组画由六幅独立的画面组成,随着事态的发展,可谓**迭起,终致悲剧发生,曲终人散。像章回体小说一般,观者可以随着情节的推进,通过画中人物的形象、姿态和表情以及与其他人的联系揣摩画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理解画家通过人物所揭示的思想意义。
这里择取组画的第一幅《时髦婚姻组画之一:婚姻契约》(图12-3),画中描绘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商人带着女儿来到贵族家订立婚约的场面:患病的没落贵族虽然已经家道中落,但仍然非常傲慢,他神气地用手指着家谱以显示自己家族的高贵身份。而正在这时,仆人拿过来抵押单要高傲的贵族在上面签字,这真是一个绝妙而尖锐的讽刺;窗前站着一位背对观众的律师,无可奈何地看着窗外,对于这种局面估计他已经司空见惯;身穿红大衣的商人胆怯而期望地看着贵族,为贵族的门第所征服,底气不足,唯恐高攀不上。画面左边一组人物可就是组画的主人公了,这位阔小姐满面愁容,并无相亲的羞涩与期待,她无聊地在用手帕穿着订婚戒指摆弄着,无奈而又无所谓的样子;她身旁的贵族子弟该是她未来的夫君了,由于生活**而显得未老先衰,心神不宁而试图用鼻烟提神,这样的人生伴侣也难怪女方不满意了;肥胖的男傧相却趁机对相亲的小姐大献殷勤。画家用尖刻的艺术语言、漫画化的故事情节再现了资产阶级与旧贵族通过联姻而互相勾结利用的丑相。画面的左下角,画了两条狗被铁链拴在一起,这是一个寓意性的情节,隐喻了这一婚姻交易的性质与结局,所谓“强扭的瓜不甜”,两个没有好感而又缺乏教养的男女缔结婚姻,余下会发生什么可想而知:丈夫在外寻欢作乐,妻子在家**,被丈夫撞个正着,导致妻子的情人与丈夫决斗,丈夫不幸中剑身亡,妻子跪求丈夫原谅,最终因悔恨而自杀身亡。家破人亡的悲惨局面旁人看起来尚且唏嘘,可视财如命的商人——少妇的父亲,女儿的死仿佛与他无关,此时仍没忘记从女儿的手上褪下订婚戒指。如此细节刻画,尖锐地揭露和挖苦了拜金主义者人性的堕落和无情。正如英国小说家亨利·菲尔丁所说:“荷加斯是古往今来最有益的讽刺家之一”。
图12-3 荷加斯《时髦婚姻组画之一:婚姻契约》
为人父母者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牺牲女儿的婚姻幸福,在那个时代是很普遍的现象。整幅画面由若干情节组成,他们每个人看起来都各怀心事,没有半点相亲的喜庆。荷加斯是讲故事的高手,在谋篇布局上更是技高一筹,于不经意处巧思独运。
四、《舟发西苔岛》
1.时代背景
法国美术史家龚固尔兄弟认为,当路易十五的时代代替了路易十四的时代时,艺术的理想从雄伟转向了愉悦,讲求雅致和细腻入微的感官享受遍及各处。
17世纪的法国在路易十四的统治下君主专制登峰造极,在艺术趣味上则追求正统的古典主义。而到路易十五时代,雄健激越的精神不复存在,人们耽于此刻的欢乐与沉迷,轻歌曼舞,彻夜笙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罗可可艺术”。
罗可可是贝壳工艺的同义语,由此引申为一种华美、纤巧、富丽的艺术风格或样式。由于主要是在路易十五时代流行,所以又称路易十五风格,它反映出上流社会的审美理想和趣味,是18世纪欧洲流行的主流艺术样式。
罗可可及其传统以艳丽、情欲、精致、细腻和表面上的感官刺激为追求。表现在绘画题材上,多选择愉悦享乐的题材,以欢乐活泼的情调来表现社会生活和神话故事,特别是青年男女的爱情以及风流韵事,玩味男女间表达感情甚或调情的细节,如布歇的作品甚至有意追求色情与性感,格调艳俗,奢靡享乐和感官刺激是其精神的核心,以迎合上流社会荒****、醉生梦死的审美趣味。
罗可可风格波及欧洲大部分地区,是涉及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的时代风尚。但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亦有差异,大致有植根于法国本土的法兰西罗可可,全欧流行的国际罗可可及在罗可可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各地方罗可可。
2.作者介绍
让·安托万·华托出生在比利时瓦朗西安的一个手工艺人家庭,最初向当地画家热朗学画,18岁时移居巴黎,直至37岁因病去世。他先入梅塔耶的画室,后随版画家和装饰画家奥德朗学习,这两位画家都是罗可可艺术的先驱,对华托画风的形成有直接影响,但对华托艺术形象影响最大的无疑是提香和鲁本斯。
华托定居巴黎后,与贵族社会密切接触,为他们的城堡设计内部装饰,也为他们的盛典布置环境。或许与他的出身有关,虽然他经常出入于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却始终是若即若离的。他是一个忧郁的人,对现实有着太多的感怀,显然,这样的生活方式并不适合他。他的内心总是在寻找一种无忧无虑的环境与人际社会,那里山水葱茏,阳光如梦般皎洁,有的是绅士和淑女,爱情甜蜜纯洁,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他用画面来构筑这个美丽的世界,为我们留下了精美绝伦的画作,那如梦如幻的情愫犹如三月的芳草,兀自美丽、兀自芬芳。命运之神并不十分眷顾于华托,他身体贫弱,生性高傲,后来有幸得到巴黎画商西鲁瓦的帮助,才求得一个稳定的生活。这时,他创作了《舟发西苔岛》,于巴黎画坛一举成名,但他的生活并没有太多的改观,他似乎不怎么快乐,终生未娶,只有一位女佣相伴,画家以这位漂亮女佣为题材画了很多名作。由于华托骨子里的高傲与忧郁,虽然他的画面看起来大多是轻歌曼舞的享乐题材,但内在的气质却总有一种淡淡的挥之不去的优雅与感伤。
3.作品分析
《舟发西苔岛》(图12-4)是华托的成名作。这是一幅发舟爱情岛的画,一群贵族男女正要乘船到维纳斯诞生的地方去寻找爱情和幸福,或许,这里也安放了华托的理想。这是一个美丽而宜人的日子,风和日丽,阳光如梦般轻笼着青山绿水,一群贵族青年男女身着盛装,他们情态各异,有的在殷勤劝说,有的欲拒还迎,有的欣然应允,有的已经整装待发,弥漫着浓浓的情意与幸福。华托以浓重的近乎黑色来铺垫近景,阳光间或闪烁在河岸上,更衬托出青年男女服饰的优雅与美丽。画面的右边树叶葳蕤,在阳光中轻轻地晃**,华托在这里的笔触是跳跃而抒情的;远景则是云天浩**,大笔磅礴;中景让画面多了份玲珑别致,水草漂浮,水面上似乎弥漫着薄薄的雾气。显然,这是华托精心构思的美好仙境,没有尘世的纷扰与喧嚣,没有名利的争夺与追逐,人们回到了生命的本真状态,享受着明净的自然与甜蜜的爱情。当然,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所以这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美好,却有一种很不真实的感觉,恍若梦境,不由让人心生怅惘。而这也正是华托画面的内在气质,他以淡定和深情描绘着这些享乐的题材,但却没有觉得浮华,华托的才情与风流是高贵而又朴素的。虽然华托成了罗可可的代表画家,但这幅作品就画法而论并没有超越古典主义风景画的规范。
图12-4 华托《舟发西苔岛》
课后思考题:
1.论述英国在18世纪的主要艺术成就。
2.论述罗可可的风格特点和代表性画家。
[1] [英]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260页,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2] [英]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275页,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3] 迟轲:《西方美术史话》,152~153页,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