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乔托:阿雷纳礼拜堂壁画
1.作者介绍
乔托,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家,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开创者,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乔托突破了中世纪美术的限制,创作了很多具有生活气息的宗教画。他排斥僵硬的拜占庭绘画风格,认为宗教人物如圣母和耶稣,也应该是有血有肉的人,因此他特别加强了人物画中的肌理和阴影感,并将过去单一平板的金或蓝色背景改为透视画法的风景。
1305-1308年,乔托在阿雷纳教堂创作了一组壁画,在教堂的左、中、右三面墙上一共绘有38幅作品,其内容是描绘圣母及基督的生平事迹。这些壁画是14世纪意大利艺术的纪念碑。其中最著名的四幅是:《金门之会》、《逃亡埃及》、《犹大之吻》(图10-2)和《哀悼基督》,后两幅是乔托的代表作品。1334年6月,乔托设计了佛罗伦萨大教堂的钟楼,并为此楼设计了部分浮雕。
图10-2 乔托《犹大之吻》
乔托在艺术上开创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为其后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绘画影响意大利长达一个世纪之久。
2.作品介绍
阿雷纳礼拜堂壁画位于意大利北部帕多瓦城中,是一位名叫E·斯克罗维尼的商人为其放高利贷的父亲赎罪谢神而建的(图10-3、图10-4),乔托不仅担当了整个礼拜堂壁画装饰的工作,还参与了建筑设计,使厅堂结构和壁画布局配合无间。阿雷纳礼拜堂为一长方形厅堂,西为入口,东为祭台,南北墙全用于绘制壁画,仅南墙开有小窗。由于该堂主要奉祀圣母,因而壁画以圣母和基督生平为题材,在南北墙面安排上下3列,每列6幅,另加祭台两边各1幅,共38幅壁画,取连环组画形式,依次表现故事情节。西端入口处墙面绘以《最后审判》,东端祭台面还配有礼拜基督的画幅,使整个礼拜堂的壁画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连为一体,互为呼应。
图10-3 乔托《阿雷纳礼拜堂壁画》(局部一)
图10-4 乔托《阿雷纳礼拜堂壁画》(局部二)
3.作品分析
乔托的阿雷纳壁画虽全为宗教题材,却展示出富于生活气息的现实画面。所有画幅一律取平视角度,前后景人物排列有序,加强了空间深远关系和人物主体塑形的表现,令观者感到眼前的画幅不是宗教神话的抽象图解,而是生活情景的真实写照。其中的杰作如《金门之会》、《逃亡埃及》、《犹大之吻》、《哀悼基督》等,都善于推陈出新,摆脱中世纪圣像画的程式,传述人文主义的新精神。《犹大之吻》通过耶稣被犹大出卖,罗马官兵以犹大和耶稣接吻为暗号而逮捕耶稣的故事,集中塑造了正反两面的典型形象,被认为是14世纪文艺复兴美术最辉煌的一个成就。画中的耶稣临危不惧、稳重安详,与叛徒的丑恶浅陋形成鲜明对照,反映了城市新兴阶级对生活的信心和道德理想。
创作阿雷纳壁画之后,乔托声誉远扬,各地纷纷聘请他作画,在故乡佛罗伦萨尤受欢迎。但乔托在意大利各地的作品皆已失传,现存于佛罗伦萨者亦仅有圣克罗切教堂中的巴尔迪及佩鲁齐两礼拜堂中的壁画残片,由于后人反复修补,已难见乔托时代的神韵。乔托晚年还担任了佛罗伦萨大教堂的修建工程,主持了大教堂钟楼的初步设计,为这座钟楼成为佛罗伦萨最优美的建筑物奠定了基础。
乔托的艺术创作对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影响极大,各地倾慕新风格蔚然成风,在佛罗伦萨还形成了一个人数众多的乔托画派,延续直至15世纪初。真正继承了乔托艺术传统的是为文艺复兴作出划时代贡献的大师,如马萨乔、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等人,他们都极重视对乔托艺术的学习。因此到16世纪时,意大利艺术界已普遍认为乔托是奠定了文艺复兴新美术传统的天才。
二、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春》
1.作者介绍
波提切利是15世纪末佛罗伦萨的著名画家,也是佛罗伦萨画派的最后一位画家。在当时,他以画圣母子像而闻名于世。受尼德兰肖像画的影响,波提切利又成为意大利肖像画的先驱者。
波提切利曾拜菲利普·利比为师。利比哥特式的绘画手法、对细微人物脸部表情的表现和对细节的重视等都对波提切利日后的绘画风格有深远影响。此外,波拉约洛兄弟的雕塑作品也对波提切利产生过影响。之后他又从师韦罗基奥,曾与小他7岁的列奥纳多·达·芬奇是同学。1470年,他自立门户,开设个人绘画工作室,很快就得到美第奇家族的赏识,向他订购了大量的画作。与强大的美第奇家族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也使他获得了政治上的保护,并享有有利的绘画条件。此外也是通过这一层关系,波提切利得以接触到佛罗伦萨上流社会和文艺界名流,开拓了视野,接触到各方面的知识。
在美第奇家族掌权期间,波提切利为他们做了多幅名画,声名大噪。1477年,他以诗人波利蒂安歌颂爱神维纳斯的长诗为主题,为美第奇别墅创作了《春》。这幅画已经和《维纳斯的诞生》一起,成为波提切利一生中最著名的两幅画作。不仅受到皇室贵族的推崇,波提切利在同时代的艺术家中也声望极高,“在达·芬奇的绘画理论中,只有一个同时代的人的名字被提到,他就是圣多罗·波提切利。”[1]
2.作品介绍
1485年完成的《维纳斯的诞生》(图10-5)是波提切利的代表作,表现的是希腊神话中代表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从大海中诞生的场景。在中世纪严格的思想控制下,希腊、罗马神话中美丽的爱与美之神维纳斯,被看做“异教的女妖”而遭到焚毁。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为了冲破思想的禁锢而向往古典文化的意大利民众,却觉得这个从海里升起来的女神,很像是一个新时代的信使——她把美带到了人间。
图10-5 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
蛋彩画《春》(图10-6),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的重要代表作。它通过罗马神话故事中的人物来表现春天的美和典雅。画面中央是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在她的头顶有飞翔的小爱神,前方有正在对舞的三美神和众神的传信使者墨丘里。显然,诸神为春天的到来而欢歌。美的追求和爱的觉醒是这一作品的主题。它是一首讴歌维纳斯爱的胜利的赞歌,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肯定和赞美。平面的装饰性的构图和生动细腻的人物描写,体现了波提切利独特的艺术风格。
图10-6 波提切利《春》
3.作品分析
维纳斯诞生的姿态,显然是参照古典雕像的样式来描绘的,只是把两只手换了个位置。但波提切利笔下的维纳斯还有其特殊的风韵,因而被认为是美术史上最优雅的**。她不同于后来某些威尼斯画家所倾心的那种华丽丰艳、生命力旺盛的妇女:维纳斯的面容,带有一种无邪的稚气。《维纳斯的诞生》的绘画风格在当时颇为与众不同,不强调以明暗法来表现人体造型,更强调轮廓线,使得人体有浅浮雕的感觉,而且具有很丰富的装饰感。画面中的女神肌肤洁白,金色的长发飘逸,是世间完美的化身,但脸上却又挂有淡淡的忧愁、迷惘和困惑。
在《春》中,波提切利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古代神话故事重新演绎,人物线条流畅,色彩明亮灿烂,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带有一丝忧愁。
三、文艺复兴三杰
1.作者介绍
(1)米开朗琪罗
米开朗琪罗出身于贵族家庭,于1475年3月6日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莱斯(卡波热斯),父亲是当地的一名法官,母亲在米开朗琪罗六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他的家族与卡诺萨家族有亲属关系,这就意味着他们具有皇族血统,拥有代代被佛罗伦萨当局所任用的荣耀。幼年的米开朗琪罗被送到赛提格尼诺的石匠家里养育,对雕塑产生了特殊的兴趣,影响了他的一生。他13岁进入佛罗伦萨画家基尔兰达约的工作室,后转入圣马可修道院的美第奇学院作学徒,在那儿他接触到了古风艺术的经典作品和一大批哲人学者,并产生了崇古思想。米开朗琪罗最初本无意做一位画家,他的志向是成为一位雕刻家,并且只在意“雕”而不在意“塑”:像人们挣脱自己的肉体束缚一样,获得存在的形式。这正是新柏拉图主义的教条。
1496年,米开朗琪罗来到罗马,创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库斯》和《哀悼基督》等。1501年,他回到佛罗伦萨,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卫》(图10-7)。1505年在罗马,他奉教皇尤里乌斯二世之命负责建造教皇的陵墓,1506年停工后回到佛罗伦萨。
图10-7 米开朗琪罗《大卫》
1508年,他又奉命回到罗马,用了四年零五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1513年,教皇陵墓恢复施工,米开朗琪罗创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1519-1534年,他在佛罗伦萨创作了他生平最伟大的作品——圣洛伦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1536年,米开朗琪罗回到罗马西斯廷教堂,用了近六年的时间创作了伟大的教堂壁画《最后的审判》。之后他一直生活在罗马,从事雕刻、建筑和少量的绘画工作,直到1564年2月18日逝世于自己的工作室中。
(2)列奥纳多·达·芬奇
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他是一位天才,一方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为了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他广泛研究与绘画有关的光学、数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学科。他的艺术实践和科学探索精神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他是人类智慧的象征。他逝世之后的500年间,人类对他的研究与探索依然不断,在欧美各国和亚洲国家都有专门的达·芬奇研究机构。而对于他的祖国意大利来说,他更是国家文化的象征,在这个国家,红酒、家具、餐厅、酒店、机场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事物数不尽数。意大利著名品牌Leonardo Di Gasun(中译老人头)也是以他的自画像作为Logo的。
达·芬奇解决了当时造型艺术三个领域——建筑、雕刻、绘画的重大难题:其一,解决了纪念性中央圆屋顶建筑物设计和理想城市的规划问题;其二,完成了15世纪以来雕刻家深感棘手的骑马纪念碑雕像的课题;其三,解决了当时绘画中两个重要领域——纪念性壁画和祭坛画的问题。他也是“明暗法”的创造者,利用“薄雾法”柔和细腻的明暗过渡,栩栩如生地塑造出可触可感的人物和环境,第一次把科学知识与绘画表现深刻统一起来。同时,他把科学灌注于艺术思想之中,在解剖学、透视学、明暗法构图学等方面均有重要建树。达·芬奇以思考指导创作,从自然界中观察和选择美的部分加以表现。
当他在作坊学艺时,就表现出非凡的绘画天才。约1470年,他在协助韦罗基奥绘制《基督受洗》时,虽然只画了一位跪在基督身旁的天使,但其神态、表情和柔和的色调,已明显超过了韦罗基奥。据传,韦罗基奥为此不再作画。现存的最早作品《受胎告知》是达·芬奇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一件作品。除了有一点自由构思外,这幅画的场景都是达·芬奇遵循一般的透视画法来构思的。后来位于欧利维特峰的圣巴托罗梅欧修道院还订购了这幅作品。稍后创作的《吉内薇拉·班琪》一反15世纪艺术追求线条分明的传统,以逆光夕照的色调渲染他所倡导的透视效果。1481年创作的《博士来拜》(又译《三王来拜》),是标志其艺术风格达到成熟期的作品。该画虽由于他动身去米兰而没有完成,但从原稿上可看出其构图和形象塑造所显示的艺术创新,大大超越了他的老师和同辈:由圣母婴孩和三位博士所形成的三角形稳定构图,按精确的透视法画的建筑遗迹和奔腾飞跃的马群等背景,说明他已不再从叙事的角度简单地罗列有关人物,而是对传统的题材进行彻底的改造。他所采用的色调幽暗的画法,使人物形象从阴影中突出,突破了传统绘画明晰透露的特点,预示着文艺复兴的到来。
1482年,达·芬奇来到米兰,应圣弗朗切斯教堂的邀请绘制祭坛画《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是他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这幅表现耶稣被捕前和门徒最后会餐诀别场面的湿壁画,绘制在米兰格雷契修道院饭厅的墙壁上。它巧妙的构图和独具匠心的布局,使画面上的厅堂与生活中的饭厅建筑结构紧密联结在一起,使观者感觉画中的情景似乎就发生在眼前。在人物布局上,将耶稣独立于画面中央,其他门徒通过各自不同的表情和手势,分别表现出惊恐、愤怒、怀疑、剖白和慌张的情绪。这种典型性格的描绘,突出了绘画的主题,它与构图的统一效果互为补充,堪称美术史上最完美的典范之作。1500年,达·芬奇回到佛罗伦萨,随着共和国制度的恢复,文化气氛一度活跃,画坛上也先后出现了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杰出人物。达·芬奇开始为兰则塔大教堂的主祭坛创作《圣母子与圣安娜、圣约翰》,他向市民展出的一幅经过精心构思的《圣母子与圣安娜、圣约翰》素描草图,立即引起轰动,其构图原理和画法对艺术界有极大影响,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等人也从中得到启发。1503年,他一面着手为市政厅绘制壁画《安吉里之战》;一面创作《蒙娜丽莎》(图10-8)和《圣母子与圣安娜、圣约翰》(后称为《圣母子与圣安娜》),这两幅画和《施洗者圣约翰》一起成为他极为珍爱的作品,他始终带在身边,晚年移居法国也不离左右,最后遗存巴黎。
图10-8 达·芬奇《蒙娜丽莎》
(3)拉斐尔
拉斐尔的作品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代表了当时人们最崇尚的审美趣味,成为后世古典主义者不可企及的典范。其代表作有油画《西斯廷圣母》(图10-9)、壁画《雅典学院》等。
图10-9 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拉斐尔的父亲是宫廷画师,所以他从小就随父学画。11岁时,父亲去世,他给一位画家当助手。后来,他学习了15世纪佛罗伦萨艺术家的作品,开始走上了独创的道路。
拉斐尔潜心研究各画派大师的艺术特点,并认真领悟,博采众长,尤其是达·芬奇的构图技法和米开朗琪罗的人体表现及雄强风格,最后形成了其独具古典精神的秀美、圆润、柔和的风格,成为和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鼎足而立的文艺复兴艺坛三杰之一。
拉斐尔创作了大量的圣母像,显露出其非凡的天才。他的一系列圣母画像,都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而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圣母的婚礼》、《带金莺的圣母》、《草地上的圣母》、《花园中的圣母》、《西斯廷圣母》、《福利尼奥的圣母》、《椅中圣母》、《阿尔巴圣母》等。
拉斐尔21岁时画的《圣母的婚礼》,不仅表明他充分吸收了佩鲁吉诺的艺术精华,而且后来居上,无论构图与形象塑造都有所创新。尤其是画面的平衡、背景的描绘,圣母玛利亚的端庄、文雅,均为前辈画家作品中所罕见。大型油画《西斯廷圣母》是拉斐尔最成功的一幅圣母像,是他怀着虔诚的心情谱写的一曲圣母赞歌。画面采用了稳定的金字塔形构图,人物形象和真人大小相仿,庄重均衡,画面背景全部用小天使的头像组成,构思新颖独到。圣母形象柔美圣洁,表现了母爱的幸福与伟大。在《椅中圣母》中,拉斐尔将圣母形象刻画得更加人性化,圣母的装束深受异国风情的影响,色彩绚丽充满东方情调。整幅作品构图完整,充分体现了拉斐尔无与伦比的绘画技巧。
拉斐尔最著名的壁画是为梵蒂冈宫绘制的《雅典学院》。这幅巨型壁画把古希腊以来的50多个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聚于一堂,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毕达哥拉斯等,以此歌颂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赞美人类的创造力。作品中,位居画面中心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一个以指头指着上天;另一个则伸出右手指着他前面的世界,以此表示他们不同的哲学观点: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和亚里士多德的唯物主义。以他们两人为中心,两侧分别画出的一些著名学者,形象生动,丝毫不显得杂乱。
2.作品介绍
米开朗琪罗为罗马西斯廷教堂创作的巨幅天顶画《创世纪》(图10-10),人物多达300多人,分成中央和左右两侧三个部分。中央部分又以原来的屋顶装饰为界,分成9个小部分,每个小部分之间用健美的青年人体分隔。中央两侧各画了6个高约4米的先知,此外还画了基督教的其他宗教故事。全画题材虽取自基督教关于上帝创造世界的宗教传说,人物多是宗教人物,但他们不是基督教所宣扬的逆来顺受的奴仆和罪人,而是身强力壮的英雄般的人物。这是米开朗琪罗以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宗教题材的结果,体现了画家对人的健美、力量和智慧的赞颂。所以,与其说它是表现虚幻的上帝创造世界的传说,倒不如说是体现了米开朗琪罗对宗教传说的再创造。
图10-10 米开朗琪罗《创世纪》
以画基督教圣母著称的拉斐尔,有多幅圣母像传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椅中圣母》(图10-11)。一位善良质朴、和蔼可亲的人间母亲的形象,取代了传统的神圣、庄严的偶像,圣母成了拉斐尔表现理想的女性美的化身。画中由圣母、小耶稣和小约翰三人组成的和谐的圆形构图,体现了拉斐尔娴熟的构图技巧。
图10-11 拉斐尔《椅中圣母》
达·芬奇的壁画《最后的晚餐》(图10-12)是举世闻名的不朽之作。它取材于基督教圣经中耶稣被他的十二门徒之一犹大出卖而牺牲的传说。画家选择了耶稣告诉弟子有人将出卖他的这一充满戏剧性的瞬间,着重刻画包括犹大在内的十二个门徒听到耶稣突然宣布这一惊人的消息而表现出的各自的内心世界,表达了画家对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卑鄙的鲜明爱憎。对人物的微妙而深刻的心理描写,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全画的构图也很完美。门徒们三人一组,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画面空间与背景的处理上,透视法应用得非常熟练,从而使它与达·芬奇的另一名作《蒙娜丽莎》成为举世闻名的不朽之作。
图10-12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3.作品分析
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最高美学成就,是西方美术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并且已经远远超越了美术领域自身。
西斯廷教堂天顶画是米开朗琪罗在绘画创作方面的最大杰作。它分布在该教堂整个长方形大厅的屋顶。整个屋顶长36.54米,宽13.14米,平面达480平方米,但由于屋顶是券拱形结构,画面略呈曲形,实际面积500平方米左右,是美术史上最大的壁画之一。
提出由米开朗琪罗来完成西斯廷教堂天顶画的任务,原来是出于心怀嫉妒的建筑师布拉曼特(1444-1514)的主意,他企图以此使缺乏绘画创作经验的米开朗琪罗当众出丑,达到贬低米开朗琪罗的目的。所以,当教皇执意要米开朗琪罗担当这一创作任务时,他确实感到很为难。但意志坚强的米开朗琪罗还是勇敢地接受了这一挑战性的创作任务。他将最初的无比悲愤的心情很快转化为创作的**,谢绝助手协作,独自一人站在18米高的脚手架上作画,经过四年极其艰苦的劳动,终于出色地完成了这一宏大的创作任务。
壁画中的许多人物虽多系宗教人物,但他们都不是基督教所宣扬的逆来顺受的奴仆和罪人,而是体态健壮,具有强烈的意志与力量,显示了米开朗琪罗是用人文主义思想来表现这些宗教人物的,寄托了他一贯追求的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理想。所以,这一作品与其说是表现虚幻的上帝创造世界的传说,倒不如说是体现了米开朗琪罗对宗教传说的再创造。
《雅典学院》(图10-13)是拉斐尔为罗马教皇在梵蒂冈签署法令的一座大厅内所画的四幅大壁画之一,又称《哲学》。它以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所创建的雅典学院为题,并以柏拉图及其弟子亚里士多德为中心,描写了古希腊以来五十多个各方面的著名学者,以此歌颂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赞美人的创造力。位居画面中心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他们两人为中心,两侧分别画出一些著名学者,如台阶下右侧的、手执圆规正弯腰画圆的秃顶老人是著名几何学家欧几里得(也有人说是阿基米得)。人物形象生动,各自的活动和动态都统一在为探求真理而自由争辩的崇高主题之中,丝毫不显杂乱。整个作品的构图十分宏大,画面层次分明,人物有聚有散,疏密得当。作为背景的三层高大的拱门,既显示了画面很强的纵深感,又加强了全画的宏大气魄。在色彩处理上,乳黄色的背景与人物衣饰的红、黄、白、紫等互相交错,鲜明而十分协调。
图10-13 拉斐尔《雅典学院》
四、扬·凡·艾克:《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1.作者介绍
扬·凡·艾克,15世纪初尼德兰文艺复兴美术的奠基人,对油画材料、技法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细密画在东方民族和一部分北欧民间生活中十分流行,扬·凡·艾克兄弟作为民族艺术的继承者,进一步发展了它的写实技巧。由于它的细致入微,在色彩上必须作更多的实验,凡·艾克在这方面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为了像镜子一样反映现实的全部事实,凡·艾克不仅改进绘画技术,还发明了油画颜料,用油来调制颜料以便涂到画板上。以前的画家所用的颜料大都是有色的植物或矿物制作的,首先把有色的植物或矿物磨成粉末,使用前,加上一些**使粉末形成糨糊状。**最初用蛋清制成,但是干得太快,色彩也不易慢慢地相互转化以达到柔和。凡·艾克对传统配方进行改进,开始用油代替蛋清,这样作画时就可以从容得多。制作出的颜料,能够用于透明的色层,而且可以用尖的笔在画面上画出高亮度带,取得更逼真的画面效果。
2.作品介绍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图10-14)描绘了尼德兰典型富裕市民的新婚家庭,笔调一丝不苟,逼真地刻画了年轻夫妇俩的肖像。这是一件极富创造性的杰作。画中的男主人公是位荷兰皮毛商人,他是扬·凡·艾克的好朋友。阿尔诺芬尼,这个在1420年被菲力普公爵封为骑士的真实人物,在画上拘泥而彬彬有礼地正和他新婚妻子在洞房中迎接贵客:他举起了右手,表示一种仪式,象征矢志爱情;新娘则伸出右手,放在新郎的左手上,宣誓要永远做丈夫的忠实伴侣。
图10-14 扬·凡·艾克《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3.作品分析
室内的所有细节都带有一定的象征性,它们提示着对婚姻幸福的联想以及对市民生活方式和道德规范的赞颂。《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中的人物手势动作、环境道具都有民俗的含义,十分有趣:阿尔诺芬尼夫妇的手势表示互相的忠贞,托着妻子的手表示丈夫要永远养活妻子;而妻子手心向上表明要永远忠于丈夫。华贵衣饰表明人物的富有;画面上方悬挂的吊灯点着一支蜡烛,意为通向天堂的光明;画的下角置一双拖鞋表示结婚,脚边的小狗表示忠诚,女子的白头巾表示贞洁、处女,绿色代表生育,**的红颜色象征性和谐,窗台上的苹果代表平安,墙上的念珠代表虔诚,刷帚意味着纯洁;画面中间带角边的圆镜代表天堂之意。所有这些象征物既有基督教的信仰,又有世俗的观念,画家都一一收入画中,作了极为细致的描绘。在人物中间的墙上挂着一面镜子,镜框带有10个突出的朵状方形,每个方形内又置一个小圆形,每个圆形内画一幅耶稣的故事画,图像细小到难以识别。中心圆镜内反射出整个房间的景物。这种精微工整细腻的油画世界罕见,也只有在尼德兰的细密画中可以见到。据说这种精微的描绘连现代摄影家都为之惊叹。使用镜子反射来扩大画面的空间,是这幅杰作的又一特色,这些艺术特色对后来荷兰的风俗画有很大的影响和启示。
五、提香:《乌尔宾诺的维纳斯》
1.作者介绍
提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威尼斯画派的代表性画家。提香在色彩和油画材料使用以及绘画技术等方面的成就令人注目。他是最早采用大型帆布做画的画家之一。他在油画技法上对后期欧洲油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提香是乔凡尼·贝利尼的学生,并受乔尔乔涅的影响。提香以长寿著称,至少活到了九十岁上下。提香青年时代在人文主义思想的主导下,继承和发展了威尼斯派的绘画艺术,把油画的色彩、造型和笔触的运用推进到新的阶段,画中所含的情感饱满而深刻。作为乔尔乔涅的助手,他帮助画了《睡着的维纳斯》后面的风景。宗教画《纳税银》和《圣母升天》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爱神节》、《酒神与阿丽亚德尼公主》等神话题材的作品,洋溢着欢欣的情调和旺盛的生命力。但在1533年查理五世授以他贵族称号后,则画了《西班牙拯救了宗教》和《菲力二世把初生的太子唐·斐迪南献给胜利之神》等趋逢权贵的作品。他的肖像画能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中年画风细致,稳健有力,色彩明亮;晚年则笔势豪放,色调单纯而富于变化。在油画技法上对后期欧洲油画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委拉斯贵支、德拉克洛瓦等人深受其影响。
2.作品介绍
在提香笔下,原本不食人间烟火、高贵典雅的爱神维纳斯,住进了贵族妇女雍容华贵的寝室里,并以充满了**力的姿态坦然注视着画外的观众。
16世纪的威尼斯人在财富的基础上发生了观念的变化。创造完美的**像已形成时尚,而提香笔下的**美,则具有生活与感情的因素,她们取代了过去神化了的女性。《乌尔宾诺的维纳斯》的画中人,人们推测是当时的一位贵妇人,名叫艾列奥诺拉·乌尔宾诺,所以她不是神,是追求资产阶级生活享乐的上层妇女形象。画家没有把这个女人画在大自然中,其艺术处理是十分大胆的。一个普通贵族的室内环境,华丽的床榻,女主人脚边的小狗以及远处正在翻弄衣箱的两个女仆和窗台上的盆花,所有这些细节说明,它是一幅风俗画。此画也是提香的创作处于最旺盛的年代的杰作。
3.作品分析
《乌尔宾诺的维纳斯》(图10-15)身后黑色的帘幕将画面分成两半,身体如乔尔乔涅沉睡的维纳斯一样,**着横躺在白色的绸布上,腿由画面中心伸向右下角,但她却将视线投向画外,注视着走过的观众。
图10-15 提香《乌尔宾诺的维纳斯》
《乌尔宾诺的维纳斯》现藏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乌菲兹博物馆。这幅作品表现出提香细腻描绘的功力与创新构图。画面前方横躺着一位身材匀称的**美女;她身后的一大面黑色帘幕遮住了左半边画面,右半边则表现出室内的情景与空间。提香将背景从中切开做差异性极大的处理,一方面在引起观赏者想知道黑幕后面是什么地方;另一方面也让大家满足内心偷窥的欲望。提香对这种题材及构图的处理方法,在当时是一种很大的挑战与突破。19世纪法国写实主义与印象主义时期的画家马奈受到这幅画的影响创作了《奥林比亚》(图10-16)。
图10-16 马奈《奥林比亚》
画家将维纳斯置于一间贵族的居室中,似乎成了居室的主人。她的卧榻旁边有一只小狗相伴,内室有侍女为浴后休憩的女主人备衣。提香将维纳斯置身于具有浓厚家庭情趣的环境中,有助于加强亲近温存之感,同时迎合了上层社会的口味。在维纳斯形象的塑造上,画家充分发挥了其绘画特色,着意于刻画理想的、健康完美女性。维纳斯丰满、自然、柔和、充满了女性的青春美。这幅维纳斯成为提香类同题材中的佼佼者,也成为**女像中难以企及的典型。
课后思考题:
1.请简要分析《蒙娜丽莎》对空间和透视关系的处理。应突出个人观点。
2.请从美术史和美术创作的的角度,分别讨论扬·凡·艾克兄弟与其他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的不同之处。
[1] 引自沃尔特·佩特:《文艺复兴》,P53。“……(达·芬奇对波提切利的)这种突出可能仅仅是出于偶然,但它更可能是一种谨慎的判断的结果,因为人们已经开始发现波提切利的作品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