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国工艺美术发展概述(1 / 1)

美术鉴赏 王贵胜 829 字 8天前

早在180多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劳动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艺术也伴随着劳动产生。中国原始工艺美术服从于实用性,主要表现在石器、陶器、编织、染织以及骨、牙、玉的雕刻等方面。中国原始社会的石器遗存非常丰富,其出土发现已遍及全国各地。中国原始陶器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用各种植物的枝、干、茎、叶、皮等作材料,编织成各种生产、生活用品,在原始社会后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国染织工艺萌芽于原始社会,早在新石器时代染织技术就已经被掌握了。骨器出现较早,北京周口店遗址中曾出土有经过加工的骨器。玉雕工艺是在石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夏、商、西周时期,工艺美术品以青铜工艺为主,在商代后期和西周初期达到兴盛阶段,出现大批制作精美的青铜器,其造型和纹饰在工艺美术史上具有典范意义。玉器的雕琢技艺在这个时期有了新的进步,有造型严谨规范的礼玉,也有造型生动优美的实用或装饰性的玉器。陶瓷工艺的成就表现在原始瓷器的出现。此外,金器、牙骨雕刻和竹、木、漆器、纺织工艺也都有所发展。

春秋、战国时的工艺美术创作主要推崇精巧富丽的繁饰之美。各种工艺美术都出现一些杰出的代表作品。主要成就表现在青铜、漆器、玉石、琉璃、陶瓷、金银、丝织刺绣等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工艺美术表现出不同的地域性特色,但各地区之间又相互交流,彼此影响,形成统一的文化共同体。

秦汉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种集权制度反映在工艺美术上则体现出统一性和巨大性。西汉时期中央和地方还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管理手工业生产,加上生产技术的提高,使工艺美术在前代的基础上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在铜器工艺、金银器、陶瓷、染织、漆器等工艺方面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处于分裂、动乱局面,工艺美术处于发展的低潮阶段,工艺在全国各地区不平衡地发展。北方地区少数民族的崛起及其内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方面的相互交融,对工艺美术的发展也是有利的。这时期广为流行佛教和佛教艺术,作为佛教象征的莲花纹被广泛应用。成就最突出的是陶瓷工艺,其他如织绣、金属、漆器、玻璃等工艺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唐代脱离了商、周、汉魏六朝以来的古朴,提倡人的意识的解放、装饰生活的情趣化,在装饰意境上追求清新、自由。在装饰技法上,陶瓷工艺出现了多种釉色,运用洒釉、流釉等色釉技法。唐代工艺在陶瓷、染织、刺绣、金属、漆器等方面都有精彩的表现。

宋代的工艺美术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使中原地区得到了统一。社会相对稳定,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的崛起及其生活需求和城乡商品交流的扩大及发展,对工艺美术品的生产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消费市场,也给工艺美术品在器物品种、造型及图案纹样、装饰手法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使其呈现出不同于前代的独特风格。另外,辽、金、西夏及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管辖下的工艺美术,亦因其反映了本地区社会意识和民族生活的不同风貌,而独具特色。

从总体上看,元代的文化融合了蒙古族等游牧民族文化和汉民族传统文化及其他外来文化,使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元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措施,使传统的工艺美术也得以复兴和发展。元朝尊崇藏传佛教,佛像的传入及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吸收,均给元代工艺美术带来很大影响。元代统治者们将从各国俘虏来的工匠组织起来为皇家服务,使官办手工业人才荟萃,技艺精湛,生产出大量高级手工艺品和消费品,反映了元代工艺美术的发达水平。

明清两代均建都北京,文化艺术上承宋、元,继续发展,不断提高。同时,各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点,对汉族传统文化产生了某些影响,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明清两代对外贸易比较发达,在输出的同时,亦引进了一些阿拉伯和欧洲的工艺加以模仿、吸收、消化,为明清时期工艺美术的发展灌输了新的血液。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前后经历了500多年的发展变化,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时代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