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批评对影视艺术的鉴赏、创作以及影视艺术的发展都具有不可缺少的推动作用,是提升影视审美、促进影视创作、推动影视理论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影视批评基于媒介批评理论和审美艺术理论的原则和方法,对具体的影视艺术作品、影视创作或影视艺术审美现象给予阐释与评判。
一、影视批评的类型
就影视艺术批评的内涵来看,从广义上说,是被用来描述各种关于影视的写作。按研究对象区分,可以分为电影批评和电视批评;按研究受众区分,可以分为新闻性影视评论和学术性影视批评;按研究方法区分,可以分成传统批评和现代批评;按研究内容区分,可以分为技术性影视批评和艺术性影视批评。从狭义上看,所谓影视艺术批评,是以影视作品欣赏为基础,以影视理论为指导,以各种具体的影视现象,包括影视剧作家、影视剧创作、影视欣赏以及影视理论批评等,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种创造性文化活动,其中心是对具体影视作品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揭示作品在思想蕴含和艺术技巧方面的价值。”[1]
影视批评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一)电影批评和电视批评
电影批评是根据电影理论思想原则和审美标准,对电影艺术进行理性分析和科学评价的一种艺术研究活动。通过审视影视艺术作品所体现的真、善、美等内涵,从而确定作品的价值和意义。电视批评以电视节目欣赏为基础,以各种具体的电视节目以及同节目相关的电视现象、电视思潮、电视受众、电视创作者等为对象的研究活动,其主要任务是对电视节目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以及分析知名作品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思想和艺术价值。电视批评对观众的观赏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增强观众对电视作品及其相关现象的读解认识能力及提高观众审美趣味,提升审美层次等方面。
(二)新闻性批评和学术性批评
新闻性批评与学术性批评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受众对象不同。新闻性批评针对的是一般读者,它的主要目的在于为报刊和影视作品吸引更多的读者和观众。新闻性批评的内容包括影片信息的传播、商业卖点的推广、影院上映的广告和观众观影的反馈等,这些影评信息间接影响影视作品口碑和票房。学术性批评服务于特定读者,如媒体专业人员、影视专业的学生和学者专家等。较之新闻性影评,学术性批评写作更规范,理论更充分,论证更严密,方法更科学,用词更严谨,在时间性要求上较新闻性影评更为宽松,在篇幅上也常常远超过流行媒体上的新闻性影评。
(三)技术批评和艺术批评
技术批评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影视作品的制作技术,包括摄影、声音、光线、造型、道具、剪辑、特效等。研究内容涉及影视技术效果的解读、分析、评价、建议和新技术的研发、介绍、使用、争议等。艺术批评主要研究影视作品的文化意识形态,内容涉及政治、国家形态、民族、宗教、哲学、文艺、情感、社会科学、时代背景等,它较少涉及技术层面,更多的是对影视作品的思想解读。
二、影视批评理论
关于影视批评的类型和方法,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和划分,涵盖了影视批评的各个方面。影视批评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社会批评理论模式,包括伦理道德批评、政治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二是本体批评模式,包括本文分析、作者批评和类型批评;三是文化批评模式,包括影视文化分析、女性主义批评、第三世界和后殖民主义批评等具体模式。[2]
(一)社会批判理论
}h6}1.道德批评
道德批评以评判影片的伦理道德内容为主要目的,以宗教文化、普世伦理道德观、传统伦理道德意识等为主要批评标准,探讨影视作品的道德伦理和社会意义。
}h6}2.政治批评
影视政治批评模式以较为明确的政治功利为批评目的,以影片的民族和阶级内容为批评基础,采用政治鼓动和宣传教育的批评方式。影视政治批评首先承担了意识形态传播的功能。政治批评除了传播意识形态,还承担着监督作用。
}h6}3.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模式以影视作品的社会历史内涵为批评对象,通过对作品外在社会历史元素和典型人物的解读,实现影视批评创作。影视作品作为人类社会历史的活动文本,无法独立于社会历史环境而存在。因此,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批评影视作品,并以影视社会历史批评为途径解读人类历史都显得十分必要。
(二)本体批评模式
}h6}1.本文分析
本文分析与作者论、类型研究同属影视本体批评。影视本体批评排除影视本体以外的因素,只对影视本体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影视作品的本文分析模式源于电影符号学创始人麦茨提出的“本文”概念。影片本文的范畴局限于影片可以观察到的一切表意形态,不包括通过分析得到的系统综合信息。根据麦茨的符号学研究法,本文分析有两个层面:一是研究电影语言;二是研究影片特有的系统。
}h6}2.作者批评
作者批评是针对作者电影的影视批评。法国著名导演特吕弗提出电影“作者论”,认为要以电影导演的创造性来代替传统由剧作家支配电影的局面,强调电影导演个人风格的重要性。特吕弗的作者理论对电影批评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得作者批评成为影视批评的重要模式。
}h6}3.类型批评
类型批评是对类型片的影视批评。类型片是指“在好莱坞的片场制度基础上,按照某种电影样式的标准化规定生产出来的,在形式、风格、影像和主题上非常类似的通俗(商业)电影。”[3]换句话说,类型片是在影视生产的商业链模式下,对已有成功模式进行复制的工业化产品。类型批评开始于对类型片的否定。“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影评人从提高观众的文化修养出发,开始了对好莱坞类型片的长期否定,其中最主要的否定对象是类型片一成不变的形式和内容。在不断地研究和实践中,电影类型批评走向成熟,并逐渐渗透到电视领域。对电视肥皂剧的分析和对复制同类电视节目的研究都是电视类型批评的运用。
(三)文化批评模式
}h6}1.影视文化分析
影视文化分析是从社会学或大众文化的角度,对影视与种族、伦理、阶段和身份等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研究的一种影视批评模式。影视作品是全人类共有的艺术成果,但对于同一部影视作品,不同种族、文化背景、社会地位的人有着不同的解读方式。影视作品带有鲜明的创作者烙印,因而它往往并不能迎合所有受众的文化认同。影视文化分析模式对指导观众观影、阐述影片思想、解构文化现象都有着深刻的意义。近年来涌现的伊斯兰世界电影、亚洲电影、欧洲中世纪影片等,都有效促进了中西世界文化交流。
}h6}2.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主义主要被理解成为以女性体验为起源和动机的社会理论和政治运动。影视作品的女性主义批评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它以女性的视角欣赏和创造影视艺术作品,改变过去女性角色的“附属”定位,发挥女性特质在影视作品中的特有功能。[4]女性主义批评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对影视作品本身蕴藏的性别歧视的揭露和批评,是女性意识文化的分析和体现。二是透过影视作品反映的社会现象,对现实生活中男女不平等问题进行批判。
}h6}3.第三世界和后殖民主义批评
第三世界和后殖民主义批评主要研究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的电影文化。1969年,阿根廷电影大师弗尔南多·索伦纳斯和奥克托维尔·杰提诺在《走向第三种电影》中提出了“三种电影的模式”:“第一种电影”,好莱坞与类好莱坞电影;“第二种电影”,欧洲及其他地区的艺术电影;“第三种电影”,第三世界和第一世界的革命激进电影。第三种电影的主题包括反帝、反殖民与反种族歧视和反剥削压迫等,它需要创造一套全新的电影语言,如手持摄影机、“非完美”影像和无所不在的跳接等,以追求和展现一种不完美的真实感。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第三世界的革命热潮被全球化趋势所取代,文化和政治批评结合,催生了“后第三世界主义”,并引起了对媒体帝国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的讨论。
[1] 周安华:《现代影视批评艺术》,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2] 李道新:《影视批评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陈犀禾、吴小丽:《影视批评:理论和实践》,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
[4] 史可扬:《影视批评方法论》,36页,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