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批评不同于批评性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等新闻实践操作层面的文本形式和体裁。新闻批评指的是通过媒介批评的理论范式,对新闻媒介本身所进行的批评。新闻媒介是现代社会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构成因素,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新闻媒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日趋深入。因此,一方面,新闻媒介本身的价值导向、新闻报道方式、新闻机构的权力和社会公众的信息知情权等诸多问题,都已成为新闻媒介批评实践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对新闻媒介信息需求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新闻媒介的参与度也不断加强。在此社会和新闻媒介发展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建立规范的批评范式,从而提高新闻媒介报道的社会水准,保持新闻媒介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发展,是新闻批评的重要职责。
一、新闻批评的含义
新闻批评是对新闻媒介所进行的全方位的反思性批判,属于媒介批评理论的主要实践范畴。新闻批评不是指那些立足于新闻事件,通过新闻媒介的手段借以批评社会现象的新闻报道,而是通过批判性的理论和方法范式,对新闻媒介本身所进行的全面批评。新闻批评独立于新闻媒介本身。因此,为了凸显新闻批评的独立性,有学者将其称为新闻批评学,认为新闻批评学能够“引导人们科学地分析新闻作品和媒体活动,让受众正确理解新闻,开导记者从新闻批评的视角把握新闻质量”,要求新闻批评“走向新闻反馈的纵深,并将其作为独立的学科来研究。新闻批评学的成立,还在于它能确立新闻写作和新闻选择的新尺度,构成新闻评阅活动的行为准则。在新闻界内部,评选优秀稿件,总结报道得失,编辑们选用稿件时的商讨与决定,都涉及新闻批评的相关知识,而以往却无从获取这种系统的知识,他们的批评只能出自朴素的、日积月累的经验”。[1]显然,研究者提出所谓的新闻批评学无非是重点强调新闻批评本身的特点和意义所在,从而强调新闻批评的独立性和专业性等特征。
新闻批评依据媒介批评建立的理论和方法范式,具有明确的专业化特征。有学者指出,媒介批评所批评的对象——“媒介”,不是以具体的媒介企业或个别的媒介现象进入研究的视野,而是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专业”而被分析与研究。西方专业社会学对专业主义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结构功能主义和“权力”视角两个派别。在结构功能主义看来,新闻业并不完全具备研究者开列出来的专业清单,如系统知识、专门训练、资格认可、行业自律等,只能算是半专业。但是,从维护专业权限、建构专业权威的角度来看,新闻业丝毫不亚于其他“标准的专业”,如法律、医药专业,只不过建构与维护其专业权威的方式不同而已。[2]就此意义而言,新闻批评的根本目的,在于如何确定新闻媒介的核心价值,从而建构具有专业主义要求的新闻媒介。
总之,新闻批评即是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目的,对新闻媒介所展开的专业主义的批判和反思。新闻媒介批评是新闻界、学术界和公众对大众传媒新闻实践的反思与评价,批评的主体包括新闻媒介自身、媒介研究的学术领域以及作为媒介消费者的公众、社会机构、团体等方面。由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差异,就新闻媒介的现实发展而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对新闻媒介本质的观点和界定也有所差异。同时,社会各个阶层由于利益诉求的不同,对作为公共权力的新闻媒介的观念也有明显的冲突。这些差异和冲突也直接影响到新闻业本身的社会作用和社会功能的具体发挥和实现。因此,如何从社会良性发展的目标出发,寻找共识,建立具有专业精神的新闻媒介,应该是新闻批评的主旨所在。
二、新闻批评的原则
新闻批评除了借助于媒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范式,还需要有自己的批评原则。美国新闻理论学者科瓦齐等立足于新闻批评的视角,提出了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具体包括真实性、公共性、事实核实、独立性、监督权力、公共空间、受众目的、新闻均衡、责任心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这些原则其实正是新闻批评所不断讨论和反思的问题,也是媒介批评理论和方法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概括起来看,新闻批评的原则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
(一)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要求新闻媒介必须具备全面的专业精神,即作为新闻所必须具有的独立品格。例如,对事实真实性的追求,对社会公权力的监督,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对信息知情权和表达权的坚持等具体的途径。专业主义要求新闻媒介的独立性,但独立性又会导致专业主义下的专断。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独立性可以“有效地防止外部的干涉和监督。专业主义是一个专业在与其他专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协商权限的过程中树立起的一套信念体系,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素质,但同时也具有垄断、排外的性质。事实上,独立自主与垄断排外本来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3]这也正是新闻批评对专业主义的有效反思和深层探究。
(二)价值立场
新闻媒介的价值立场是新闻批评的基本原则。新闻媒介作为社会公共权力的体现,其价值立场应该以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基本出发点。但是,事实上,新闻媒介往往受制于政治、经济等利益集团的控制,社会公众的利益难以实现。新闻批评就是不断反思和考察价值立场的维度,从而保障新闻媒介的公共性特征。
(三)知情权
新闻媒介的基本社会功能是传递信息,但问题的根本在于,新闻应该传播什么样的信息以及把信息传播给什么人。从理论上看,知情权要求新闻媒介对所有信息开放和公开,但是,基于各种限制因素,如传播的成本、法规的限制以及信息与人们生活的关联度、人们对信息的偏好等要素,并不可能也没必要让受众知道周围世界发生的所有的“情”。那么,知情权的问题就在这里其实转换成了新闻选择的问题,即选择将什么样的“情”传播给“什么人”的问题。既为选择,就有标准,这又涉及新闻选择的标准问题。而新闻选择的标准又会涉及新闻价值和新闻的社会意义等根本问题。故而,媒介批评理论就应该探讨新闻选择和新闻价值,以保障知情权的有效实现。
(四)公共性
新闻媒介的信息选择标准,即新闻价值,其根本立足点在于社会公众。新闻媒介的公共性原则,一方面,指的是新闻媒介属于社会公共权力,因此,任何社会集团都没有权力将新闻媒介的公权力据为己有,公权力的特征决定了新闻媒介的公正和真实性的专业主义要求。另一方面,指的是新闻媒介必须以社会公共事务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为诉求,选择那些关乎社会整体利益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信息和立场。
为了保证新闻媒介的公共性特征,特别是对新闻媒介的政治报道,尤其是竞选报道的不满与批评,美国新闻批评学者提出了“公共新闻学”的概念。公共新闻学是20世纪90年代初在美国新闻界兴起的一场社会运动,是新闻界面对社会的批评和信任危机而提出的解决方案。它强调由公众而非新闻工作者来设置新闻报道的议程,对传统新闻规范形成了强烈挑战。[4]在公民新闻理念的背后,体现的是美国社会对于政治议题占据新闻议程的批评,由此对新闻媒介的公共性特质的坚持。
三、新闻批评的范围
新闻批评究竟从哪些方面展开呢?即新闻批评的范围是什么?有研究者认为,结合中外已有的媒介批评实践来看,媒介批评至少可以分为五个层面,包括文本层面的媒介批评,针对新闻与广告等媒介产品展开的批评;行为层面的媒介批评,针对媒介活动中从业人员的传播行为展开的批评;现象层面的媒介批评,针对某种带有普遍性的媒介现象展开的批评;体制层面的媒介批评,针对媒介体制问题展开的批评;文化层面的媒介批评,针对媒介文化展开的批评。[5]这里当然指的是宽泛的媒介批评的范围,就一般意义的媒介批评而言,在本书中已对媒介批评的范围有所界定。但其实研究者所概括总结的这五个层面,基本上指的是新闻批评的范围。具体来看,新闻批评的范围包括对新闻体制和机制、新闻文本、新闻从业者、新闻现象、新闻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展开批评问题。
近年来,有学者通过文本内容分析的方法,总结了中国媒介批评所涉及的议题,从这些研究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新闻批评所关注的范围和重点问题,如新闻的真实性问题、新闻的价值立场问题、新闻人文关怀问题以及新闻的娱乐化问题等。例如,有研究者对新闻批评的文章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认为新闻批评议题比较集中地探讨了“新闻真实性”和“人文关怀”的议题,这也是当前中国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两个重要话题。此外,除了各类业务探索的媒介批评文章外,还包括商业化的负面影响、价值观与舆论导向、媒介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媒介的低俗化、媒介文化、舆论监督、广告与新闻来源问题等议题,内容涉及面广、重点亦很突出。[6]也有研究者通过对《新闻记者》《新闻界》《今传媒》等期刊所刊发的“媒介批评”专栏的文章进行文本分析,发现“主要议题”包括七个方面,分别是新闻技巧业务探索、虚假新闻、职业道德、低俗化、价值观与舆论导向、社会责任、人文关怀等。“次要议题”主要包括广告、媒体炒作、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媒介权力、新闻来源等问题五个方面。[7]此外,也有研究者通过文本分析,发现媒介批评的重点议题集中在改进新闻教育、新闻娱乐化现象批判、承担传媒责任、维护新闻真实、新闻事件(包括犯罪、自杀、死亡、灾难和诉讼等)报道中的业务和道德问题、强调人文关怀、广告批判及其道德探讨等。关于新闻事件报道中的专业水准和道德问题两方面的引用最多,其后依次是新闻真实问题和新闻娱乐化现象批判等。[8]
综合不同的研究,不难看出,目前新闻批评的重点集中于下述方面:第一,新闻的基本价值的确认,如新闻真实性、新闻道德、新闻娱乐化等,重点探究新闻本质的问题,具有形而上的理论批评的特征。第二,新闻专业水准的提高,如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如何提高业务水平,以体现新闻本身的社会价值和功能。第三,新闻媒介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如探讨新闻媒介的人文关怀、舆论监督、新闻与广告的关系、新闻对社会事实的呈现等基本方面的问题,重点探究的是新闻的社会功能的实现。第四,新闻事件呈现的社会规范,如对新闻报道中的特殊事件的研究,探究如何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遵循社会的法律、道德和习俗等社会规范。这些不同的方面构成了新闻批评的基本范围。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新闻批评的范围也会相应地产生变化,媒介批评理论就应该不断探索现实和理论的发展,从而建构完整的新闻批评理论。
[1] 刘建明:《新闻批评的学问》,载《新闻界》,2000(4)。
[2] 谢静:《媒介批评:专业权威的建构策略——从新闻专业主义解读美国的新闻媒介批评》,载《新闻大学》,2004(秋)。
[3] 谢静:《媒介批评:专业权威的建构策略——从新闻专业主义解读美国的新闻媒介批评》,载《新闻大学》,2004(秋)。
[4] 谢静:《协商规范:美国媒介批评与新闻专业规范之建构和解构》,载《新闻大学》,2003(秋)。
[5] 董天策、刘薇:《当前媒介批评实践的议题分析——以新闻专业期刊“媒介批评”专栏文章为样本》,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5)。
[6] 谢静:《媒介批评在实践中发展——以〈新闻记者〉的媒介批评实践为例》,载《新闻大学》,2005(秋)。
[7] 董天策、刘薇:《当前媒介批评实践的议题分析——以新闻专业期刊“媒介批评”专栏文章为样本》,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5)。
[8] 李滨、钟沈军:《媒介批评实践中的西方新闻学和传播学影像——基于对上海〈新闻记者〉杂志2006年—2008年“媒介批评”专栏的考察》,载《今传媒》,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