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的主题和中国馆的硬件条件,我们计划将中国馆的展览从整体上做成一件观念作品。中国馆中展出的所有作品,构成整体观念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所构想的中国馆的展览,能够集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能够全面展示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创造力和对艺术的独特理解;能够极大地调动观众的参与性,扩展中国馆的辐射力。总之,我们构想的中国馆的展览,将让威尼斯弥漫中国味!
1.中国馆展览主题以及与总主题关联阐述
根据本届展览的总主题以及中国馆的软硬件设施,我们将本届中国馆展览的主题确立为“弥漫”(Pervasion)。
1.1 与总主题的关联
本届展览的总主题“启迪”与光照有关。基于光照的启迪,是基督教文化的基本观念。中国文化更侧重味或者气味。中国哲学主张宇宙万物是气的聚散,而不是上帝的创造。气充塞于天地之间,呈弥漫、迂回、渗透的状态,与光的直线照射不同。对于直线照射的光来说,最重要的是“源”,上帝就是“源”的象征;对于弥漫渗透的气味来说,最重要的是“流”,自然就是“流”的过程。一些比较美学家已经注意到,西方美学重视光,中国美学重视味。西方的光的照射和启迪,就是中国的味的渗透和弥漫。
1.2 与中国文化的关联
中国文化重视味,最有中国味的气味莫过于酒与药,这是鲁迅的《魏晋风度与文章及药与酒的关系》一文给我们的启示。魏晋风度与文章堪称中国味最浓的审美文化,鲁迅发现的它与药与酒的关系,给了我们将它感性化的契机。中药、白酒、清茶、熏香这些气味,与中国文化追求的品位紧密相关。“弥漫中国味”或者“味”这个观念,还与其他一些重要的中国观念相关。“味”及其相关观念一道,可以充分而集中地展示中国文化的内涵。
1.2.1 相关观念1:调和
与“味”紧密相关的一个观念,是“和”“中和”或者“调和”。中国文化向来反对“同”或者“匀质化”,强调“和”或者“多样统一”。用史伯的话来说,就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1.2.2 相关观念2:包容
“和”包含对多样性或者他者的包容。庄子就强调“众技众矣”,反对“世俗之人”“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的态度。庄子对多样性的包容,不是建立在对万物各自的独特性的取消上,而是建立在对独特性的彰显上,因此庄子推崇“独有之人”。由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与“独”在这里并不矛盾。这种文化中可以诞生像唐太宗那样胸怀博大的皇帝,他曾自豪地宣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1.2.3 相关观念3:创生
在中国文化中,上帝创世的观念并不明显。中国文化推崇的是“自然化生”或者“块然自生”。“自生”或者“化生”的条件,就是氤氲、多元混杂、和而不同。
1.2.4 相关观念4:柔软
中国文化强调通过熏陶、感化、渗透而发生影响,强调“柔弱胜刚强”,而不是简单的征服。与光的直接穿透相比,味的委曲弥漫要柔和得多。味的扩散形式,与中国文化的影响形式类似。
1.2.5 相关观念5:治疗
药与酒还隐喻艺术可以发挥治疗作用,治疗身体和灵魂的创伤,也包括对当代艺术自身的治疗。
1.3 与当代文化的关联
调和的观念与当代文化紧密相关。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变得频繁和深入,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新文化,一定是具有很高的调和能力的文化。德里达晚年对“宽恕”的阐述,对“无条件的好客”的呼唤,表明西方思想家已经意识到当代文化中调和和宽容的重要性,而这正是中国文化的特征。
1.4 与当代艺术的关联
当代艺术在不断突破自己的边界的过程中,走向视听融合,进而将走向全部感官的融合。中国馆对味的突出,在视听之上融合和突出嗅觉和味觉,体现了当代艺术向其他感觉领域进发的趋势。
1.5 与展馆的关系
中国馆的展览条件,适合展示开发各种感觉领域的装置作品。
1.5.1 中国馆的硬件条件
中国馆可供展示作品的是草坪和盛满油桶的仓库。油桶本来就是气味的载体,它们容易启发艺术家创作用嗅觉来感受的艺术作品。开放的草坪和封闭的仓库,有助于“味”的聚散,能够强化欣赏者对味的感受。
1.5.2 中国馆的展览历史
中国馆在历史上已经出现了不少绘画、雕塑和展示声光电的装置作品,尚未展出过以“味”为主题的作品,如果本次展览能够展示以“味”为主题的作品,将在中国馆的历史上掀开新的一页。
1.5.3 与周围场馆的关系
考虑到本次展览的总主题为“启迪”,估计不少国家馆都会展出刺激视觉的光电作品,如果中国馆展示以味觉和嗅觉为中心的作品,将会因为独特性而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味觉和嗅觉具有发散性和渗透力,中国馆的影响力可以借此蔓延到其他场馆。
2.实施
本次拟邀请五位有代表性的艺术家根据场馆和主题进行创作,邀请相关策展人和批评家参与创作,所有作品都是针对场馆和主题创作的新作品,它们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
2.1 步骤
展览方案确定后一周之内跟相关艺术家接触;一个月之内确定艺术家和创作方案,同时确定整个展览的预算;三个月内完成作品的创作;随后进行小范围内的展示和修改。
2.2 协作
本次展览是有针对性的主题创作,在充分发挥参展艺术家的创造力的同时,寻求策展人、批评家与艺术家的广泛合作,将整个展览做成中国当代艺术的一次事件。
3.效果
本次展览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性、中国当代艺术的创造性、国际观众的参与性,力求获得国家馆奖。
3.1 感觉的中国文化
本次展览借助嗅觉和味觉,突出“感觉的中国文化”,突出中国文化的柔软性和渗透力。
3.2 创造的中国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在视觉和视听结合方面已经极尽能事,以至于因为所有可能性都被穷尽而有“艺术终结”之说。中国艺术家将通过其他感觉领域的开发,展示艺术介入社会的新方式,体现中国艺术家对当代艺术的独特理解。
3.3 积极参与的国际观众
本次展览通过被动的呼吸和主动的品尝,充分调动观众的参与性,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感受中国味。
3.4 确定中的不确定性
本次展览的每件作品的效果是可以确定的,但是这些作品组合在一起以及与观众互动造成的整体效果和氛围是不能确定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每天都有新“作品”在自动生成。
4.经费
经初步沟通,已有企业愿意赞助本次展览所需的全部费用。
5.参展作品及参展艺术家初步构想
参展作品及艺术家是根据整体效果做出的初步构想,在满足中国馆总体要求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参展艺术家个人的创造力。
5.1 作品1
位置:仓库过道短面(入口对面)
要求:(1)突出中国馆的主题;(2)制造熏香气味。
参考方案:用特制的材料做成展览主题的英文文字,放在透气的玻璃罩子里,像灯箱招牌,开幕时点燃,闭幕时燃完,产生熏香气味。
推荐艺术家:蔡国强
推荐理由:蔡国强有用火药做作品的经验。
5.2 作品2
位置:仓库过道短面(入口)
要求:(1)体现中国茶文化在未来社会或者“后人类”(post-human)时代的处境;(2)制造茶香效果;(3)满足观众互动体验。
参考方案:制作一个外太空飞行器,将传统的茶文化置入其中,由茶师现场煮茶,观众可进入飞行器免费品尝和体验。
推荐艺术家:潘公凯
推荐理由:潘公凯做过一件名叫“宇宙”的装置。
5.3 作品3
位置:仓库过道长面
要求:(1)体现中国药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处境;(2)制造药味效果;(3)满足观众互动体验。
参考方案:将同仁堂的中药药柜靠油桶立放,由中医师给人现场诊断,中药师现场配药、煎药,或者自动烹制十全大补汤,供观众品尝。
推荐艺术家:待定
5.4 作品4
位置:仓库过道长面
要求:(1)体现中国酒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处境;(2)制造酒香效果;(3)满足观众互动体验。
参考方案:选取与展览天数相等的170瓶各地生产的白酒,制作一个类似中国地图的酒架,将不同省份的酒放在该省在地图上的位置上,每瓶每天自动取1/170,自动混合成1瓶新酒,观众可以品尝。
推荐艺术家:待定
5.5 作品5
位置:草坪
要求:(1)与仓库里的作品制造的气味相呼应;(2)与中国文化有关;(3)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4)满足观众互动体验。
参考方案:做170只可伸缩的灯笼,用鱼线低挂在草坪上,组成中国馆的英文字样,每天由一名观众在12点从仓库里取一罐气体将灯笼充满,灯笼由收缩状态打开。
推荐艺术家:谷文达
推荐理由:谷文达用灯笼做过名叫“天堂红灯”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