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现在——读郝友的装置艺术有感(1 / 1)

郝友是近来涌现的少有的能驾驭大型装置的青年女艺术家。她对空间、材料、场景和主题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有时在我看来难以完成的任务,她做起来却能够举重若轻。这与她特殊的艺术学习经历有关。郝友从小热爱艺术,兴趣广泛,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都有涉猎。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接受正规的美术训练,1991年赴中国美院学习素描和色彩,1992年赴景德镇陶瓷学院学习陶艺。1993年考入北京服装学院美术系,学习绘画、雕塑和设计,1997年毕业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郝友进入环境艺术领域,参加过许多大型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2002年至2004年进入中央戏剧学院表导混合班,学习戏剧表演和导演。2004年赴意大利艺术学院佛罗伦萨分院学习,2008年毕业获得艺术硕士学位。这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求学经历,只是郝友艺术生涯中的冰山一角。有人戏言,郝友的艺术经历就像一部大片,充满了戏剧性和大尺度的时空跨度。

我第一次见郝友是在北京大学美学中心我的办公室,那时她刚从意大利学成回国,但她的身份不是职业艺术家,而是中央教育电视台的栏目编导。由于她的项目要跟美学中心的两位教授合作,她来办公室的次数较多,我们碰面的机会不少。记得她当时非常认真地跟我说,她是学艺术的,是艺术家,并且给我看她带在身边的作品图片。说实在的,我对电视台的栏目编导画画有些偏见,通常将他们打入闹着玩的行列。北大艺术学院有MFA项目,专业就是节目主持人和影视编导。不少大牌主持人都在画画写字,但我没有见过多么出色的。一方面因为他们的工作实在太忙,没有太多的时间用来钻研艺术,另一方面因为他们多半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本来的基本功就不够扎实,再加上心浮气躁,总想一蹴而就,水平不高在所难免。但是,郝友当时给我的印象很深。她画的是油画,基本功非常扎实,在色彩上还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后来才知道,她的本行是艺术家,电视编导只是一时兴趣,艺术才是她毕生的梦想。果然,郝友在电视台没有坚持多长时间,就决定辞职做艺术家了。郝友不仅熟悉电视领域的每个环节,而且对电影行业也非常熟悉,身边有不少著名的电影人,她表妹就是电影界的当红巨星。2010年郝友参与电影《菩提与蝴蝶》的策划,该片获得英国BBC大奖。

郝友游走于时尚、影视、公共艺术等领域,这些经历和训练让她具备驾驭大型艺术项目的能力。但是,她内心深处希望能够找到表达自己感受的独特语言,希望成为纯粹的艺术家。经过近年来的探索,郝友终于找到了属于她自己的艺术语言和主题:关于生命的当代表达。

也许由于性别关系,女性艺术家对于生命似乎更加敏感。郝友也不例外。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命的赞颂,对真善美的呼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郝友的艺术与当代艺术圈中盛行的批判性不同。如果说当代艺术在总体上是一种反面艺术的话,郝友的艺术是正面艺术。中国大多数女性艺术家都是如此,她们在默默地做建构的工作。更多的男性艺术家在做解构工作。就生命这个主题来说,用线、纤维或者织物作为艺术语言或者手段进行表达,在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中不算少见。棉、麻、丝、毛以及其他不太常见的纤维,在女性艺术家的创作中都得到了运用。郝友凭借她的直觉,在表达生命主题的时候也用到了线。对于现代人的理性思维来说,生命是一个奇迹,其中充满了混沌和神秘,无法用理性解释清楚。缠绕的线,可以恰到好处地表达生命的复杂性和混沌性。正因为如此,不少女性艺术家在生命与线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做出了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郝友也用线。但是,她用的不是各种天然纤维,而是作为现代工业标志的钢丝铁线。这种材料的介入,让郝友的作品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和复杂的意涵。与各种源自生命的动植物纤维不同,金属不是自然生长的结果,而是人工锻造的产物,是没有生命的甚还反生命的。钢丝铁线的尖锐性、冰冷性、不可塑性,与生命的柔软、温暖和可塑形成强烈的对照,这种对照会引发我们关于主题与手段、生命与环境之间的思考。经过这重转换,郝友的艺术比一般女性艺术家的作品要更加复杂而充满张力,在气质上更加接近当代艺术。

与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依赖独特的手艺和形式不同,当代艺术更加依赖观念和转换。转换层次越多、越巧妙,就越有魅力。当郝友成功地用金属材料以一种缠绕方式来诉说她对生命的缠绵关切的时候,她的作品作为当代艺术就成立了。在郝友的作品中,充满了相似与对立。金属的缠绵、生命的缠绵、情感的缠绵形成相似关系,金属的冷血、生命的脆弱、情感的柔软形成对立关系。一系列的既相似又对立,极大地丰富了郝友作品的意义密度和情感容量。金属材料和工艺的加入,让郝友的作品看上去是明显属于这个时代的作品,显得新鲜而时尚。

郝友的艺术思维并没有就此打住。在不同领域中的实践,让郝友具有突破艺术边界的能力和愿望。在这次题为“菩提与蝴蝶”的展览中,除了雕塑和装置之外,郝友还用到影像和行为,特别是真人表演和真蝴蝶的巧妙运用,增强了展览的互动性和新奇感。这种汇集装置、影像、真人秀和真蝴蝶秀的展览,完全突破了现有的艺术概念,我们很难把它归入某个特定的艺术门类之中。对艺术形式和门类的挑战,对全部感官和身体意识的唤醒,是郝友希望通过这次展览来释放的她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在这方面,不受现有艺术体制约束的郝友后来居上,她对艺术的理解已经远远走在同时代大多数艺术家的前面。

菩提与蝴蝶,是郝友参与的一部电影的名字。郝友借用它作为自己展览的名称,目的是为了唤起人们对生命的觉悟和珍惜。在佛教文化中,菩提意味着觉悟。从哲学上来讲,觉悟是一切意义之源,没有觉悟就无所谓意义,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只有人才有意义世界。人是一种有觉悟的存在,人可以理解周围世界的所有事物,但是唯独对于自身的生命不易理解。换句话说,人自身的生命成了觉悟的最后盲区,因为人的觉悟总是习惯地指向外部世界,而很难反观自身。如何在生命之中觉悟生命,是古往今来的大哲们期待解决的共同问题。菩提不是一般的觉悟,而是指向自身的觉悟,也可以称之为顿悟、大悟或者反悟。郝友用菩提作为展览的题目,目的是为了唤起人们对自我生命的觉悟。与菩提相应,蝴蝶是一个预示生命轮回的意象。在郝友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生命的不同阶段,从卵、幼虫、茧到蝴蝶,以及这些阶段的循环往复。生命是一种轮回,不同阶段意义不同。但是,郝友决定将最灿烂也最短暂的那个阶段展示给我们,这代表了她对生命的看法:生命短暂,最重要的是灿烂。灿烂的生命不在过去,也不在未来,就在现在,是在我们现在的觉解中呈现出来的现在,一种辉煌而灿烂的现在。一切受难和挣扎,都是让现在灿烂起来的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