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奇谲——读陈流的新作(1 / 1)

在当代艺术界,陈流以独特语言、奇幻想象、黑色幽默、怪异造型而引人瞩目。有批评家曾经将陈流归入前些年盛极一时的卡通一代。从表面的风格上来看,这种归类不无道理。但是,如今卡通热潮已黯然消退,陈流却仍然昂然卓立,这个事实证明二者在根本上所有不同。除了陈流有别具一格的语言和独步天下的技法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绘画在表面的光鲜亮丽背后,隐藏着丰厚的文化矿藏。

看陈流的绘画,总会让人想起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奇书,比如《庄子》《山海经》《西游记》《聊斋志异》,以及众多的志怪小说。在这些奇书中,有不少奇谲人物却具有至高的德行,成为审美欣赏的对象。庄子有一种说法,“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从道的角度来看,美丑之间没有差别。丑的审美价值,在中国文化中很早就得到重视。不仅如此,丑的审美价值甚至比美还要高。庄子有一种概括性的说法:德有所长,形有所忘。这里的德指的是精神修养,形指的是外表修饰。正因为如此,外表的美在中国传统绘画中长期不受重视。绘画如此,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莫不如此。对于这种审美对象,历史上有人称之为丑,有人称之为怪。鉴于在现代汉语中,丑怪一词承载了太多的负面价值,我姑且用奇谲一词来称呼它。奇谲在这里指一种具有正面价值的风格。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中,充满了奇谲形象。除了各种志怪小说之外,绘画和雕塑中不乏经典的奇谲造型,尤其是佛教传入后出现的各种罗汉形象,将奇谲造型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奇谲形象,在哲学上意味着高超的境界,在美学上意味着老辣的趣味,在宗教上意味着深厚的修为,在民俗中还能起辟邪祈福的作用。

对于奇谲形象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人类学和心理学等方面做深入的发掘。从人类学和心理学角度来看,中国文学艺术中出现大量奇谲形象与中国文化的集体无意识有关。陈流的绘画与一般卡通的重要的不同点,就在于它们背后所潜伏的文化内涵,在于它们对文化集体无意识有所触及。今天的中国文化在许多方面都已经现代化了,但是文化集体无意识仍然扎根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成为人们挥之不去的文化情结。陈流的作品,由于扎根在中国文化的集体无意识之中,它们所具有的力量就超越了艺术家的个体创造,而融入了群体的认同之中。我们从陈流创造出来的形象中,既可以看到罗汉形象的痕迹,比如“寺魂系列”中就有罗汉形象的痕迹;也可以看到民间传说的影响,比如画面中的鱼、鸟、稻草等元素,就源于民间传说。正因为有这些图像记忆和语言记忆,我们在观看陈流作品时就会有发自心灵深处的共鸣。陈流创造的奇谲形象,也许会给观众造成一种不适的感觉,但是这种不适的感觉只是表面的,在表面的不适背后有来自更深层次的认同。

当然,陈流创造的奇谲形象,并不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形象的翻版,或者说对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形象做出了创造性的转换,从而给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陌生感来源于陈流与众不同的想象力和幽默感,来源于属于这个时代的动漫文化。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陈流创造出来的奇谲形象,是当代的奇谲形象。通过陈流创造的当代形象,我们发现了内心深处本来就有的情结。观看陈流的绘画,我们无意识中的情结,上升成为意识中的觉悟。于是,我们对于奇谲形象,有了两种不同的遭遇:在心底的遭遇和在眼前的遭遇。陈流的绘画,唤起的不仅是我们的记忆,而且还有我们当下的感受,让悠远的文化记忆能够落实到个体的生命经验之中,同时又能让个体的经验与悠远的文化记忆发生关联,在文化史的洪流中参与经验分享。

陈流自中央工艺美院(现今的清华美院),毕业后回到老家云南艺术学院从事绘画的教学和研究,在当代艺术界崭露头角后,他的艺术形成了自己的发展轨迹,从早期对华丽技术、奇幻效果的推崇,逐渐发展到对文化内涵和民间宗教经验的开掘。他作品中的人物开始从有限的人造环境走向更大的自然环境,作品中出现了大地、森林、高山、河流和云霞。自然环境不仅给陈流的人物提供了更大的舞台,而且更容易与历史文化形成对接,引起更大范围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