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徐青峰先生的巨幅油画《空》。《空》画的是空旷的沙滩上躺着一位**的少女,少女闭着双眼,身上覆盖着一些沙子,头朝上方呈十字形仰卧,周围有些脚印,其中下方两侧各有一处的脚印更为明显,画面顶端是一抹海水。穿着泳装的男男女女躺在沙滩上休息,这是人们在夏天的青岛海滨常见的景象,生活在青岛的画家徐青峰对此并不陌生。但是,如果将《空》读作海滨风景画,就会错失它的深邃内涵。我受过的哲学训练告诉我,画家通过《空》在向我讲述一些哲学道理。我相信,在了解这些哲学道理之后,我们从《空》中获得的精神享受会更加深刻,获得的审美快感会更加强烈。
让我从徐先生另一幅类似的作品谈起。那是徐先生1999年完成的一幅作品,取名为《天空》。与眼前这幅《空》相比,《天空》有两个明显的不同。首先,《天空》的尺幅较小,长略大于宽(154cm×145cm),《空》的尺幅要大许多,而且宽远大于长(174cm×450cm)。其次,《天空》是彩色的,大面积的赭黄沙滩和一抹蔚蓝的海水,给人一种典型的海滨风景画的感觉。《空》是黑白的。画家为什么要牺牲那迷人的夏日海滩色彩?为什么要将画面放宽平铺在我们面前?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让我渐渐进入《空》所阐发的观念世界。
黑白让画面顿时宁静下来,这种宁静随着画幅的放宽而变得更加舒缓而平稳。尽管画家仍然是一丝不苟地描绘沙滩景色,但他显然不是在制作一幅精美的海滩风景图像来愉悦我们的视觉,而是要传达一种宁静、平静的观念,一种类似于禅宗的“空”的观念。“空”不仅是指空间上的“空旷”,色彩上的“空无”,而且是指精神状态上的“空寂”,一种类似于禅宗讲的“入定”的精神状态,一种“刹那永恒”的心灵感受。所谓“刹那永恒”,并不是指时间不动,而是指时间的运动对于宁静的心灵毫无意义。空间的空旷和色彩的空无,能够帮助我们抑制对“过去”“未来”和“那里”的欲望,让我们的精神集中于“现在”“这里”,满足于“现在”“这里”。
当我用这种宁静、空寂的心态接触到画面的中心人物时,即刻在她那里形成了精神上的共鸣。合拢的双脚脚底朝向我们,这是一种拒斥,对欲望的拒斥。这种拒斥一直往上延伸,直到消解在张开的双臂和从指间延伸出去的“空”中。伸展的双臂是一种呼唤,一种精神的呼唤,因为那无力地下沉的双臂是一种向后向内的吁请,而不是向前向外的拥抱。这种吁请净化了拥抱的肉身性而呈现出纯粹的精神性。身上堆放着沙子,这既是对欲望的遮盖,也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象征。闭着的双眼显示了她的宁静,毫不设防的身姿显示了她对大地的信赖。整个人体放松而不松弛,收紧而不紧张。没有比这再好的对精神上的“空”的表现了。“空”不是执着,也不是涣散,既需要精神上的集中和提升,又需要心情上的优游和随顺。只有不涣散才能体现精神的高贵性,只有不执着才能体现心灵的平常性。拿得起放得下,是“空”的境界。
我的目光随着人物由下往上攀升,由肉体向精神升华,最终遭遇到了画面顶端的那一抹海水。海,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的绝对底线,所有事物的最终归宿,却被画家安置在画面的顶端,在人物的头顶,在精神的顶峰。这与我们的日常经验刚好相悖。日常经验告诉我们,轻灵的精神总是往高处升腾,挣脱不了地心引力的是沉重的肉身。画面的这种颠倒日常经验的处理方式,产生了两种奇特的效果:一方面让我们感觉到身体不再沉重;另一方面让我们感觉到精神超越的限度。人作为万物之灵,总以为自己能够挣脱大地的怀抱,进入无限的天空,但事实上这只是人的佞妄。作为地球上的物种之一,有死的人的存在总是有限的,有限人生的超越总会遇到自身的边界,而最为吊诡的是,人的超越所及之地,正是超越所自之地。终点又回到了起点,这是人无法摆脱的命运。因此,人的幸福必须建立在对自身的有限性的意识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在对作为起点的自然的尊重的基础上。自然是人类的母体,但这并不等于我们已经了解了自然。古往今来的学问只是在逼近自然,而自然的真身总在无穷地后退。自然是我们的生存的底线,是刨根问底的人类思想永远无法达到的底线。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知识对象,而且是我们的信仰对象。我们不知道自然究竟是什么,但我们相信我们的一切都是自然所赐。尊重自然,是世界各大古老文明的共同智慧。画家将那一抹海水置于画面顶端,让我想起了老子从水中悟到的智慧。“上善若水”,水由于与世无争,故能无往不胜。
我们对自然的追思,受到了画面的抑制。画家只截取了一抹海水,我们甚至无法通过这一抹海水来推断是涨潮还是落潮,是风平浪静还是狂涛汹涌。然而,无论是涨潮还是落潮,无论是风平浪静还是狂涛汹涌,凡是被海水浸没过的沙滩都将复归于无。这就是作为底线的自然的力量。
由于画面顶端的抑制,我们关于自然的玄想重新折回到画面中心的人物和人物四周的痕迹上来。人物的十字造型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因为它让我自然地联想到基督为人类赎罪而受难。基督的受难向人类展示了一种最崇高的爱和最伟大的谦卑。神以自我牺牲的形式替人赎罪,这是神的谦卑,一种让人满怀崇敬的谦卑。任何宗教都在传达这种崇敬和谦卑,因为对于无限的宇宙来说,有限的人生的确太渺小了。一旦认识到宇宙的无限和自身的渺小,就没有什么比崇敬和谦卑更恰当的情感反应了。
当我用这种宗教情怀来打量人物周围的脚印时,我获得了对人生的一种新的感悟。人生的超越最终都将因生命的死亡而终结,就像沙滩上的印记最终都将因海水冲刷而敉平一样。但人并不因此而停止超越,人生的超越也并不因为最终的虚无而失去意义,因为这不仅是人的需要,更是自然的需要,自然需要借助人的活动来显示自身。人在大地上留下的痕迹,不仅是人的符号,也是自然的语言,自然在对人的活动的顺应和抵抗中显露自身,这是自然向我们诉说,是自然显示自身的唯一方式。然而,在这个众声喧哗的世界,有谁还能够听到自然的诉说呢?也许我们真的应该像《无题》所揭示的那样,静下心来认真地想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