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论及教改的针对性探讨(1 / 1)

通过以上对调查问卷的总结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学生学习历史文选的动机不强

究其原因,首先是专业认同感不强,对就读的历史学专业不太满意,思想波动。其次,多数学生的古文基础一般,当他们面对历史文选学习内容中大量的繁体字、晦涩难懂的甲骨文、《尚书》《诗经》等先秦文献时,具有较强的畏难情绪。再次,学生对历史文选的教学目的不太明确,虽然朦胧中觉得学习该课程肯定有用,但学习一段时间或学完后,收获却一般。

(二)学生学习历史文选的兴趣不太浓厚

主要原因是认为历史文选比较枯燥,课题气氛容易陷入沉闷。

(三)学生没有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尽合理

因为学习动机不强,所以学习历史文选比较被动,不能持之以恒地进行预习和复习。坚持课余时间阅读古文献,适当进行标点、句读、史料分析等训练,对促进教学目的的实现,关系甚重。但学生没有主动做到这一点。学习过程中只重教材,以应付考试为急务,虽然期末考试中成绩优良者居多,但阅读和运用古文献的能力尚待加强。对待疑难问题懒得刨根问底,乃至不闻不问的颇有人在。

(四)学生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历史文选课程学生难学,教师难教,且在大一开设,背负着大一新生对大学学习生活的憧憬和期望,因而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课后情感交流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调查中所暴露的教学问题,为有的放矢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此次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学习中国历史文选的心理状况,增强师生交流,促进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更好地服务学生。虽然笔者在历史文选教学过程中历尽所能,提升自身素养,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倾力传道解惑,颇受学生喜爱。但通过调查,还是了解了学生的一些真实想法,发现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通过反思,觉得要完善历史文选教学,尚需有针对性地在如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应当在教学管理上倾注精力。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除了教书还背负着育人的重任。历史文选在大一开设,而大一新生对大学的学习方式还不适应,故历史文选课程教学必须配合新生的入学教育,教师需要在稳定学生专业思想,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督导等方面倾注心血,让学生尽快适应历史文选的教学与学习,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

第二,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相对而言,历史文选的教学内容和中国古代史等课程相比略微枯燥。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必须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等,长期以来是历史文选教学改革所关注的焦点,很多学者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如把握历史文选教学中的周期性特点,设计“兴奋点”;充分利用影像资料、情境模拟教学、专题讲座、课外考察等。笔者在教学中吸纳了学术界的一些教研成果,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后尚需在此方面多下工夫。

第三,师资力量的提升。诚如调查所显示的,学生对教师的学识、人格魅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此,教师须全力提升自身素养。一是教师要加强师德建设,真正关心学生的利益。师德建设的关键,首先是教师要有责任心和事业心。只有心中时刻装着学生,才会用心琢磨教学改革,而不会因循守旧,得过且过。其次,要有爱心。教师面对的不是黑板,而是活生生的学生。要和学生打成一片,感情交融,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虽然大学老师不太可能像中学老师那样与学生水乳交融,但现代科技手段为教师课后与学生交流提供了条件,如通过E??mail等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难题和生活中的困惑等。二是教师要努力钻研业务,提高教学水平。中国历史文选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要求教师具备古汉语、文献学、文字、音韵、训诂、天文、地理、宗教、民族、占卜、术数、官制、典礼、民情风俗等方面的广博知识。为此必须经过不断的学习和交流及教学探索,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历史文选教学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