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对常用的字词只是见到就查,或者直接告之学生,尽管可以实现高效的教学目的,但是对于培养学生古文献阅读能力而言,却收效有限。“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所以调动学生的自觉求知欲,培养学生对学习历史文选的兴趣,显得非常重要。作为古文字,不外乎形、音、义,而研究它们的学问就是传统学术所言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只要学生掌握了“三学”的实用部分,“就可对每个汉字有非常深刻的理解,从而不但可准确把握每个字的各种含义,而且还可举一反三,即在离开老师之后仍能运用这些知识不断提高古汉语水平”[1]。汝企和教授不仅在其主编的《中国历史文选》中,而且在实际的历史文选教学过程中,都很好地贯彻这样的原则,即引入“小学”知识,以此作为解决“文选”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从而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如我们讲解《诗经·七月》:“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其中的“执”字在古汉语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如果考察一下“执”字的意涵演变过程,揭示出其本义、引申义、假借义,这对于加深学生解读与“执”字相关的章句就会很有帮助。就“执”而言,本来是会意字。“执”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在形体上都类似一个带着手铐并半跪的犯人。小篆“执”字,尽管作了一些简化,但依旧可以从字形看出,它表示犯人戴着手铐。“执”字本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执,捕罪人也。”即拘捕、捉拿之义,这与字形表征一致。“执”字的本义在古文献中多次出现,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卫君欲执孔子,孔子走,弟子皆逃。”《左传·僖公五年》:“遂袭虞,灭之,执虞公。”《新唐书·逆臣传下·黄巢》:“是时柳彦璋又取江州,执刺史陶祥。”这三处“执”字,都表示“捉拿”、“捕捉”之义。“执”字本义通过引申,可以表示“握着”之义。如《诗·邶风·简兮》:“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荀子·哀公》:“上车执辔。”这两处“执”都表示“握着”之义,为“执”字本义的引申。另外,由“执”字引申义“握着”还可以继续引申出“主持”、“主管”等义,所谓“执牢狱者”,即表示主管牢狱的官吏。“执政”就是指主管政权的人。此外还有别的引申义,如“控制”、“统御”、“从事”、“执行”、“坚持”等义项。而《诗经·七月》中的“上入执宫功”的“执”字,便是“执”字本义的引申义,表示“从事”、“服役”之义。“执”字的各个引申义虽然彼此不同,但是都与“执”字的本义“拘捕”、“捉拿”有着很强的内在关联性。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借助工具书去查找字词的本义及其引申义,相信学生对“执”以及与“执”相关的章句就可以得到深刻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实现了教学上举一反三的效果。
又如《史记·吴太伯世家》:“ 越王勾践率其众以朝吴。”其中“率”字是个常用字。这个字为象形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字形可以看出“率”字中间为“网”形,两侧的四点表示向下的水滴,可见“率”的字形为“渔网”[2]。对于字义,许慎《说文》解释为:“率,捕鸟毕也。象丝网,上下其竿柄也。”“毕”是古代田猎用的长柄网,许慎认为“率”为“鸟网”。无论是“渔网”还是“鸟网”,都表示捕捉用的网,此即“率”之本义。由“率”的本义可以引申为“网罗”,如《孔丛子·居卫》:“率得此人,则无敌于天下矣。”意思是说:“只要网罗到这个人才,国君您就可以天下无敌了。”另外,又据此可以继续引申为“聚敛”,“征收”,如《旧唐书·德宗纪上》:“自艰难以来,征赋名目颇多,今后除两税外,辄率一钱,以枉法论。”《新五代史·杂传·杜重威》:“ 契丹据京师,率城中钱帛以赏军。”此两处都表示“聚敛”、“征收”之义。此外,继续可以引申为“率领”、“带领”,如《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三《与祠部陆员外书》:“喜率兄弟操耒耜而耕于野。”《说岳全传》第二十二回:“即着来京受职,率兵讨贼。”此两处都表示“率领”、“带领”之义。而《史记·吴太伯世家》中的“率其众”的“率”意涵便是本义的引申义。这些“率”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不同。但都与“率”字本义有内在的关联性,只要我们掌握了“率”字的本义,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和掌握这么多的引申意义。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我们在教学中通过重视小学,考察字词意义的演变,尤其是借助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形,形象地向学生展现出字词的本义、近引申义、远引申义,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历史文选中古代字词的理解与记忆。而学生通过了解字形演变,举一反三,从而加深了对字义的理解,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毕竟文字的产生,从原始图画文字开始,历经了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楷书等主要演化过程,它们在内涵上是一个连续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所以我们借助这个规律,将之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既丰富了课堂内容,也增强了学生学习古文献的兴趣。不仅如此,在实际的教学组织过程中我们可以以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利用《说文解字》《古文字类编》《说文通训定声》《经籍籑诂》《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古文字诂林》等工具书,查询所学“历史文选”篇章中的常用字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明了古文献中的字词本义、引申义之间的演变关系,让知识传授变成一种主动的求知探索。通过让学生参与到老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最终将极大地提升“历史文选”课程的实际效果与存在价值。
[1] 汝企和:《中国历史文选》,前言,1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左民安:《细说汉字》,105页,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