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历史文献能力的可能性
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就提高古代汉语水平来说,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积累过程。按目前日益缩减的教学时数而言,把这方面的标准定得太高,显然不太现实。包罗广泛的古代汉语知识,不是数十节、最多百十节课堂教学所能系统传授的。不过,换一个角度看,也不要把目前历史学科大学生的古代汉语水平估计过低,因为目前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所占比例是不低的。与数十年前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作比较,《古代汉语》要求大学生注意掌握的一千多个常用词,绝大多数已经出现在中学课本中。对于当今的大学生而言,只是要对这些并不陌生的词语更为了解、灵活运用而已。要更上一层楼,则需靠课后及日后努力。至于重视历史要籍的介绍,选文尽量考虑各类体裁,本是情理中事。值得注意的是,各高校现在普遍开设有‘中国史学史’课程,内容主要就是讲述史书编纂及其史学思想,对若干重要史书的介绍篇幅已经相当大。如果中国历史文选过多地涉及这些内容,必然造成课程间内容的重复现象,而且似乎是为中国史学史列举范例一般。这样,中国历史文选就难以说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了”[1]。所以,要实现中国历史文选课程自己独特的教学任务和目的,突出运用历史文献能力的培养已是大势所趋。这就要求文选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接触一定量的历史文献原始资料,增强对历史文献的感性认识,了解古代历史的丰富多彩和传统文化的精致深邃;另一方面就是要精选一些历史文选涉及的课题,让学生进行论证,增强学生对历史文献及其所载述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
那么,在历史文选教学中达到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文献能力这一教学目的的可能性是否存在?回答是肯定的。
其一,如前引所述,中学文言文教学状况使步入大学历史专业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阅读古代文献的一般能力,只是在对象上对系统的历史文献还缺乏广度和深度的涉及,在历史文选课程的后继性学习中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高,这为通过文献课程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文献奠定了阅读基础。
其二,中学历史教学和大学通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相当的历史知识,这些知识既是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文献能力的基础,又是进行能力培养的素材。如“焚书坑儒”事件作为历史知识在中学、大学的教材教学中都有涉及,在历史文选《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也会出现这一事件的基本史料,让学生根据这一基本史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再征集其他历史文献的旁证材料,论证这一事件的原委过程,学生就会有新的发现,坑儒原本是由术士引起的,坑儒只是涉及儒生。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让学生论证为什么会涉及儒生,最终使学生对秦王朝的文化专制政策的本质得到深刻的理性认识。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拓展视野,还有助于帮助学生打开研究之门,形成以事实为根据的理性认识,提升学生的史学史素养。
其三,中学历史教学已经十分重视“史料分析”,从方式方法上奠定了文选课程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文献能力的理论基础。中学历史教学的“史料分析”让学生通过提供给他们的既定史料进行分析,直接说明其史料意义和思想观点,这只是历史文献的简单运用。历史文选课程对学生运用历史文献能力的培养正是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是系统化、专业化的培养。
[1] 韦勇强:《〈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教材改革探索》,载《广西高教研究》,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