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历史文选教学应强化学生运用(1 / 1)

历史文献能力的必要性

在中国历史文选教学中强化学生运用历史文献典籍能力的培养,是保持该课程独立地位的需要。中国历史文选教学作为高等学校历史学科教学体系中的一门主干课程,有它自己的独立地位。但我们在教学实际中发现,由于这一课程是在刚刚进入大学历史专业的一年级学生中进行,在初步接触中国历史文选教材和教学后,学生往往认为,这同他们在中学学习文言文相比,虽然教材内容有很大不同,但以文言文的阅读、翻译和分析段落大意为基础的教学出发点和方法却基本相同,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学生们仍沿袭中学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文选课程。而教师在教学中也把百分之九十的时间用于阅读教学,主要关注学生古汉语水平的提高,测验考试的重点也是除了历史文献中文言文字、词、句、篇目的注释、翻译,以及繁体简体字的转换,外加一些史学名家、名著、体例的介绍,这些做法更加加深了学生的这一感受。把文选等同于古代汉语不能不说是文选教学中面临的一个尴尬问题,这实际上就削弱了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的独立性。

长期以来,我们不少教师以为只要学生有了“阅读”能力,自然就有了“运用”能力。然而,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运用”文献能力的形成固然是建立在一定的“阅读”能力基础之上的,但二者并不能完全等同。运用能力的形成尚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文选所提供的具体史料,从个别史例出发,追本溯源,旁征博引,多角度地分析史料价值意义,形成史论史识。只有特意地着力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才能引导学生养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思维方式,并培养学生以事实为依据开展历史研究的品质,这也正是历史文选教学价值和它的独立性所在。过去,由于对“运用”能力培养的力度不够,不少学生在完成本专业其他各门课业论文的过程中,往往不注重引用充分的史料证据,空发议论的现象十分严重,这一结果与文选教学忽视运用能力培养有着一定的关系。所以,要保持中国历史文选教学的独立地位,就必须强化学生运用历史文献典籍能力的培养。

从历史学科的专业属性来说,对运用历史文献能力的培养是比对阅读历史文献能力培养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中国历史文选是面向历史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如果只注重培养阅读能力,那它与古代汉语就没有了本质区别,完全可以用古代汉语课程来取代;只有注重运用历史文献能力培养才是历史学科的本质要求,才是它作为历史学科教学体系的构成和它存在的必要性所在。从本质上说,阅读历史文献能力是语言学范畴,任何阅读古典历史文献的读者都需要掌握;而运用历史文献的能力是史学的思维范畴,它是历史学者必须具有的专门素质,二者不容混淆,也不可偏废。

从历史学科教学体系的横向比较来看,中国历史文选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涉及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史学史、中国历史文献学、古代汉语学、古文字学等方面,为这些课程的知识和内容提供了部分具体实例和根据。但如果仅只于此,中国历史文选就会成为这些课程的附庸品,就会沦为四不像的地位,同样也会失去它的独立性。如果我们注重运用历史文献能力的培养,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以文选所提供的历史文献为出发点,以旁征博引历史文献为辅,对交叉课程的相应知识和论题进行回溯性甚或创新性论证,形成初步运用历史文献的能力,这是其他任何主干课程所不具备的优势,也是文选课程独立性的体现。

从教学效果来说,在文选教学中注重学生运用历史文献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学历史教学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成为具有独立操作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的创新人才,胜任历史研究、教学或与本专业有关的其他工作。就中国历史文选而言,作为历史系的一门基础课,由于其任务主要是通过学习各种体裁的历史文献,培养、训练学生阅读和运用文言史料的能力,所以阅读、背诵、记忆、掌握有关知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一来,尽管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可以使这一过程变得轻松和有效,但总难避免受体的被动性感受,学生们总感觉文选课程琐碎、枯燥、乏味,甚至于感觉和中学文言文学习区别不大。如果在文选教学过程中突出运用历史文献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运用历史文献、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入了解历史文献本身,释读相关史料中的字词、解读相关史料内容,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增强学习兴趣,形成研究思维和创新思维;另一方面也可以与提高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