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选是一门语言工具课,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仅凭课堂讲授和精读教材中的篇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辅以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实际上高校各文科专业都特别强调学生广泛阅读,有的学校甚至规定了阅读书目,但是由于学生缺乏兴趣,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在中学阶段主要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大多数同学没有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历史文选在第一学年开设,因此,历史文选课应主动承担起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课外阅读习惯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在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延伸阅读的方法,结合教材引导学生阅读,阅读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物传记。
中国历史文选中的篇目均选自古代重要的典籍文献,对这些文献如果仅作提要式的简介,学生兴趣不大,也容易与以后要学的《历史文献学》《目录学》等课程重复。基于这个原因,我主要通过作者传记让学生了解文献的作者。如讲《孟子》中的篇章时,我选取《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让学生阅读;讲《论语》时,我选取《史记·孔子世家》中的片段,讲解《汉书》的有关篇章时,又选取《后汉书·班固传》中的片段带领学生阅读。此外,所讲篇章中涉及的人物也可以采用此方法。如《论语·为政》篇里涉及了子游、子夏、子贡、子张等孔子的弟子,我选取《史记·仲尼弟子传》中相关人物的记载带领学生阅读。如此下来,无形中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篇章背景。
中国历史文选教材中的有些篇章是节选,前后割裂,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讲解之前必须介绍相关背景。介绍背景也如介绍文献作者一样,如果仅用语言表述,显得枯燥无味。针对这个问题,我也采取带领学生阅读原著的方法。例如讲《尚书·牧誓》篇时,引导学生阅读《史记》《殷本纪》《周本纪》中有关纣王暴虐、文王贤良及武王伐纣前的准备等记载;讲《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时,利用《史记·晋世家》,让学生了解重耳流亡之前晋国国内的政治斗争及重耳流亡的原因。如此一来,为学生很好地了解篇章背景及理解全文奠定了基础。
第三,内容解释。
中国历史文选所选篇章中有些内容的解释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往往需要引经据典,即使很容易就能解释清楚的问题,我也注意用文献来说明,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例如讲《礼记·大学》篇时,文中有“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和“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两句,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两句话的理解,笔者特意找出这两句话的出处让学生阅读。原文分别如下:
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赵简子鸣玉以相,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犹在乎?”对曰:“然。”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 曰:“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说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又有薮曰云连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龟、珠、角、齿、皮、革、羽、毛,所以备赋,以戒不虞者也。所以共币帛,以宾享于诸侯者也。若诸侯之好币具,而导之以训辞,有不虞之备,而皇神相之,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诸侯,而国民保焉。此楚国之宝也。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之焉?圉闻国之宝六而已。明王圣人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旱之灾,则宝之;龟足以宪臧否,则宝之;珠足以御火灾,则宝之;金足以御兵乱,则宝之;山林薮泽足以备财用,则宝之。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
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闻之,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以告舅犯,舅犯曰:“孺子其辞焉!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孺子其辞焉!”公子重耳对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父死之谓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义。”稽颡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子显以致命于穆公。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则爱父也。起而不私,则远利也。”
这样的延伸阅读比纯粹强调课外阅读及课后布置阅读内容作用都好,由于阅读内容与所学篇章关系密切,学生不易感到生疏,戒除了排斥心理,阅读的兴趣浓厚,积极性提高。这种基于所学内容的延伸阅读法,一方面可以深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扩大了阅读范围,事半功倍,一举两得。如此坚持下来,仅第一学期学生就阅读了《史记》中的《殷本纪》《周本纪》《齐太公世家》《晋世家》《郑世家》《鲁周公世家》《孔子世家》《仲尼弟子传》及《孟子荀卿列传》等内容。
总之,科学的教学方法必须结合教学实际以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对象的特征和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的变化来选择和确定。近年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和运用,在加强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可以挤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利用网络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多年的中国历史文选教学过程中,我逐渐摸索和尝试了以上几种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方法的恰当运用,可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突破中国历史文选长期以来以注入式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摸索和实践,其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改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