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多媒体图示(1 / 1)

有人说由于科技的进步,印刷业的发达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已进入到了读图时代。尤其是新生代的“90后”,他们对文字感到厌倦,需要用图片不断刺激眼球,激发自己的求知欲和触动自己的神经。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利用图片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多媒体中插入的图片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人物图片。

“中国历史文选”课所讲篇章中涉及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对于这些人物,有的同学较为熟悉,有的则甚是陌生。我在讲课时凡遇到诸如司马迁、班固、司马光、老子、庄子及韩愈等作者,以及文献中涉及的诸如周文王、周武王、孔子、孟子、韩信、魏征等重要历史人物,都尽量插入图片,然后作简要介绍,这样同学既有兴趣,也更容易记住。

第二,器物图片。

“中国历史文选”课的许多篇目都涉及古代器物,对此同学相对陌生,有的甚至连名称都闻所未闻。对于此类器物,在解释的同时也尽量插入图示。如《孟子·许行》篇孟子问陈相:“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史记·六国年表序》:“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奉匜沃盥,既而挥之。”以上几篇文章中的釜、甑、符、匜等器物,均属古代文物,配合图片解释,同学们就很容易理解这些器物的形状及用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地理地图。

“中国历史文选”所选篇目跨度较大,时间从先秦直至明清,范围涉及经、史、子、集四部文献,许多篇目都涉及了国家位置、朝代疆域及大大小小的地名等众多地理方面的问题,用地图演示最为直接明晰。如《左传》《史记》《战国策》中的许多篇目都涉及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名称以及其国都、城邑等地名,利用《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等地图配合课文讲解,既可以轻而易举地将课文中涉及的国家或地名所在位置找到,也更容易了解其与周边国家或地名之间的空间关系。

第四,事件地图。

历史事件不仅涉及众多的历史人物,同时又涉及众多的地名,文字描述虽然详尽,但缺乏历史空间概念,阅读和理解都比较费劲,如果在语言释阐的同时,再配以简明的事件地图,效果就会好得多。比如《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及《城濮之战》两篇,第一篇以详尽的笔墨叙述了晋公子重耳流亡19年,历经狄、卫、齐、曹、宋、郑、楚、秦八个诸侯国,备尝艰辛,最后在秦国的帮助下终于回到晋国的史实,此是一有名的历史事件,在《地图教学网》及胡安顺的《左传纪事精选》(三秦出版社,1993)中都有《重耳流亡路线图》,后者更详尽一些。在讲解此篇的过程中,配合此图并用红色箭头动态移动,即可轻松了解重耳流亡时的路线及所经历各个诸侯国的地理位置。城濮之战是历史上一次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例,网络上有关的图片也不少,我搜集到了三幅城濮之战的作战示意图,在讲述作战经过时配合作战示意图,学生理解起来更为直观、轻松。

此外,《诗经·豳风·七月》篇涉及了众多的动物、植物,不仅文字生僻,许多名称同学们也闻所未闻,因此学习的难度较大。针对这个问题,我充分利用《诗经》的图文本及高明乾、佟玉华、刘坤的《诗经动物释诂》(图文本,中华书局,2005)及潘富俊著、吕胜由摄影的《诗经植物图鉴》(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中的图片,尽量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来讲解,为同学更直观、更便捷地理解《诗经》创造条件。

传统的历史文选课教学比较重视历史的逻辑性,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历史的形象性,教师习惯于用枯燥、呆板的语言去阐释文字,讲述历史。如今,发达的网络世界为教学提供了各种图片资源,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配图提供了便利条件,利用图片再现历史人物、古代器物、空间概念及事件过程,使学生如临其境,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