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图(1 / 1)

在传统的图书分类法中,地理类是划归史部的。古人又有“左图右书”的说法。这说明在古人看来,历史和地理、地理地图的关系应该是非常密切的。遗憾的是古人的这个真知灼见,在历史文选教材中并没有体现出来。我所见的十几种历史文选教材都是没有地图的。

为什么历史文选教材应该配备地图?这是和历史文选课的教学目的密切相关的。历史文选课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史料的能力。理解史料,最主要的当然是古汉语的知识。但是,读通文句,并不一定能够理解这句话的历史内涵。如果不能将一个历史事件还原到历史场景中,其内涵往往不能为学生所理解。所谓的历史场景之一,就是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理环境。这就需要我们查阅、考证这个事件的地理问题的各个方面。查看历史地图,无疑是最方便省事的方法。

比如,选自《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是历史文选教材经常选用的一段课文。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段话,经常被人误解。这段话是:“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鄢”这个地名自从杜预以来,就被认为是在今河南鄢陵县境内。看看历史地图就知道,这个注解是不对的。春秋郑国的国都在今河南新郑县。共叔段发动战争的基地“京”在今河南荥阳。鄢陵在新郑东南,京在新郑东北。如果明了这个地理关系,就知道“京叛大叔”之后,大叔段绝对不可能逃往鄢陵。以此可以知道,通常所认为的“鄢”在今河南鄢陵境内是错误的。当然这个问题清代学者就清楚了,他们也有很多推测。判断这些推测的依据,无他,只是看在历史地图上是否合理。

《史记·淮阴侯列传》也是各种历史文选教材经常选用的一篇课文。其中有一段话,“汉王遣张耳与信俱,引兵东,北击赵、代。后九月,破代兵,禽夏说阏与”。“阏与”历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地名;另一种是人名,阏氏侯冯解敢。这两种说法都有依据,不好判断。但是我们研究韩信的行军路线,看“代”的具体位置,就可以知道:阏与应该是地名。

《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水经注》《洛阳伽蓝记》中所选的课文,多多少少都存在与上面所举的两个例子同样的问题:没有地图难以理解,有了地图就会化难为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