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凭借文字材料的口语表达属原发型口语表达,也就是即兴口语表达,特点是“说什么”“怎么说”完全由说话人临时据情酌定。不凭借文字材料并不等于毫无准备,一般要有几分钟的构思时间,在短暂的时间内迅速打好腹稿,敏捷地组织话语,临场讲一段话,要做到语音标准、观点鲜明、内容完整、条理清晰、表达流畅、生动得体。
不凭借文字材料的表达,在形式主要包括交谈、描述、评述、讨论、论辩、即兴演讲、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命题说话等,本节主要训练:交谈、即兴演讲、论辩以及普通话测试中的命题说话。
一、交谈
交谈是两个人或几个人之间双向言语信息交流的活动,交谈以谈话为基本形式,进行面对面的学习讨论,沟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谈心聊天的言语活动。交谈是人际间最直接、最广泛、最简便的言语交往形式。交谈有利于互通信息、沟通思想、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增进友谊。随着人类社会的高度发展,交谈已成为政治、外交、科学、教育、商贸、公关等各个领域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活动。它以对话为基本形态,包括交谈主体、交谈客体、交谈内容三个方面。这三方面不仅具有固定性,而且具有互换性。
交谈,与闲聊不同,它是听、说双方面对面就共同关心的话题相互展开的对话。交谈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如学习讨论、交流经验、求职面试、思想沟通、访问调查等。
(一)交谈的特点
1.听说兼顾
交谈是一种双向性的言语信息交流活动,在交谈过程中要注意边听边说,不能自说自话。如果一个滔滔不绝,另一个沉默不语,或问而不答,或答非所问,交谈将无法正常进行,所以双方都是既听且说,说者要给听者发言的机会,听者要专心,不能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听说双方要紧密配合,随时转换。
2.口语化
交谈一般是现想现说,信息组成和传递非常迅速,说话人往往来不及对语言进行加工润色,经常选用双方都容易理解的通俗易懂的词语,句式多短句、省略句甚至倒装句,因此口语色彩较浓,语言平实自然。
3.话题灵活
交谈的内容比较随意,往往会因为受到对方的启发,或受环境影响,交谈双方都有可能随时转换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从一个谈话中心转到另一个谈话中心,所以,交谈的话题比较灵活,可自由转换。但是,无论怎样转换,要注意双方都要有兴趣,如果只有一方对话题感兴趣,另一方不配合,交谈也难以继续下去。
(二)成功交谈的基本要求
1.注意对交谈对象的了解
交谈是双向信息交流,总是有明确的对象,交谈不仅要话题提出者表达清楚,话语得当,而且要对方能够准确理解,乐于接受。要使交谈顺利达到目的,必须了解分析交谈对象。一般要了解交谈对象的思想境界、性格特点、知识水平、生活经历、职业特点,还要了解交谈对象目前的特定心境和处境。
2.注意交谈场合和交谈时机的把握
交谈的场合就是交谈时的具体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及具体地点。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也就是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场合影响交谈者的心理,它对交谈话题的选择、交谈内容改变、交谈对象的反应以及交谈结果都有直接关系,因此要注意交谈的场合。此外,客观环境所提供的时机是否有利于交谈,也应该做出正确判断。
3.注意交谈的体态、语调
体态指身体的姿态,它可以表达丰富的含义,传递一定的信息。交谈时要注意体态恰当得体,让对方感觉舒服,不要让对方感觉到傲慢轻率。语调主要指说话时的语气,交谈时要注意使用亲切委婉的语调,避免使用生硬、气愤、冷淡的语调,主要是要为交谈营造一个和谐氛围,使交谈能够愉快地进行。
(三)交谈的形式
1.访友待客
访友待客是人与人之间礼节性的交谈形式,它的作用是联络感情、拓宽社交范围。访友待客应该在友好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所以在交谈时要坚持礼貌原则,注意运用礼貌语言和热情诚恳的态度。交谈过程中要以对方为中心,注意倾听,答话要有分寸;发表自己的意见、见解要用委婉的方式,顺着的对方的某些话语自然转向自己的认识,争取对方认同。访友待客时的交谈应尽量避免争论,所以在选择话题时要注意对方是否乐于接受。
2.劝说沟通
劝说沟通是通过交谈说服对方改变观点、转变态度立场的口语交际活动。要想使劝说成功,沟通顺利,不能使用污言秽语或强硬的态度,而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说要有耐心,不能急躁,一般不能开门见山,而是选择一个对方能够接受的角度作为突破口,逐步转移的要谈论的正题。当然还要结合具体情况,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事情做出不同的处理。
3.求职应聘
求职应聘是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主管人员之间的交谈形式,用人单位通过交谈考查求职者的专业水平、品质修养以及形象礼仪等。对求职者来说要想争取用人单位的认可,可以在交谈之前做一些准备,比如哪些问题可能是主试人员感兴趣的,通常主试者会关心你有没有能力担任这份工作、你对这份工作的态度以及你是否适合这份工作,所以,求职者可针对这几个方面做好回答的准备。
求职面试交谈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听清主试者的提出的问题,根据当时情况,准确快速捕捉重点,从容不迫地回答;二要态度诚恳,答语真诚客观;三要适当赞美对方,不与对方争论,创造良好的气氛,表达求职的诚意。
4.洽谈采访
洽谈是向对方提出要求,通过交谈期望得到协作或支持的口语交际形式。采访是就某些问题或某些方面向对方作了解,期望得到对方的解答或提供相关信息。洽谈采访的目的性、针对性都很强,洽谈采访时交谈需要在互相信任的友好气氛中进行,要以自己的坦诚和热情感染对方,洽谈或采访才能成功。
(四)家访中的交谈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相关。上门家访是学校教育和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家长分布在社会的各个阶层,性格迥异,层次不同,能否进行有效的家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家访时的交谈技巧。因此,家访中要注意交谈策略。
1.坦诚相待,寻求谈话契机
教师家访时跟家长的交谈,首先要了解、分析谈话对象,针对不同的对象寻求谈话的契机,选择谈话的话题,然后自然地转入正题。在谈话时,态度要诚恳,语言要热情,不可以把家长当成训斥的对象。同时要照顾家长的自尊心,要把对方放在平等的位置。谈到学生的过失时,语气要中肯,把责任归于自己;谈到学生的进步时,把功劳归于家长,使家长体会教师的一番苦心,从而配合教师的工作,使家访取得良好效果。例如:
一位学生在班里很霸道,经常欺负同学。班主任了解到该生的霸道与家长平时的做法有很大的关系,于是进行了家访。他对家长说:“您好!我今天到您家里来,是我在学校遇到了困难,想请您帮忙。您的孩子近几周已经跟同学打架四次了,很多同学都怕他,不敢再跟他玩儿了。我知道您不想让他在班上被同学欺负,希望他在学校有威信,但您也知道,威信不是靠霸道、欺负别人建立起来的。我担心这样下去,会被同学们孤立的。您的孩子说很崇拜您,因此,您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很大影响。希望在教育他的问题上能得到您的帮助。”
这里就把对家长的批评委婉地表达出来了,既达到教育家长的目的,同时也为教育好该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以称赞为主,创造和谐气氛
家访时的交谈以称赞学生为主,可以营造良好的谈话氛围。因为这样既维护了家长的自尊,又能够争取家长对工作的支持。但要注意称赞的度要把握好,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指明不足以及努力的方向,引导家长配合教师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
3.争取主动地位,控制谈话过程
教师的家访不是闲聊,是带有一定目的性的交谈。因此,在交谈过程中,教师应该争取主动位置,控制谈话的主题。如果发现家长偏离预定话题时,要善于捕捉合适时机,采用引导法或暗示法把话题引回预定话题。
4.态度不卑不亢,维护教师形象
与家长交谈,教师要谦逊、大方。首先要尊重家长,同时也要让对方尊重自己。
【例】一位教师如约来到一学生家,敲开门,孩子的父母正与朋友在家唱K,兴致正浓孩子领教师进了家门,父亲的眼光也没离开过荧屏,母亲也沉浸在歌声中,只瞟了一眼说声:“请随便坐”,然后眼睛又盯着荧屏了。父亲一曲终了,把话筒递过来给老师:“来,来唱一曲!”
面对这种局面,你认为下列哪种方式最适合开始与家长展开交谈。
①教师尴尬,也有点不快,说了声:“你们玩吧,我下次再来。”
②教师见家长已经把话筒递上来了,就顺水推舟地说:“好,那我就不客气了,我就献丑了。”说完就开始唱起来。
③教师见家长玩得正欢,不好扫他们的兴,只好在每一曲终了时见缝插针地说说学生的情况。
④教师见家长没有停止玩的念头,站起来笑笑说:“既然大家正在玩,那么我就长话短说。自古说‘教不严,师之惰;子不教,父之过’。作为老师,我会尽力而为的,对我的工作有什么意见,请随时联系。至于父母应该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我管不着。我今天约你们家访的时间是一个小时,现在,还有四十分钟,我可以等。”
二、即兴演讲
即兴演讲是在特定场景和主题的诱发下,或者是自发或者是别人要求,立即进行的演讲。即兴演讲的“兴”是兴致、兴趣的意思,在某些场合,演讲者受眼前情景的触发,产生一吐为快的欲望而演说。内容要少而精,形式要小而活。
即兴演讲的特点:即兴发挥、篇幅短小、使用面广。
(一)即兴演讲的要求
1.构思敏捷,快拟腹稿,表达简洁
当准备即兴演讲时,要抓住可以借题发挥的某一点,迅速组织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推理等,整个演说的内容布局心中要有数,不能想一句讲一句,思维混乱,表达不清。表达简洁指语言要干脆利落,不要重复拖沓,句子不宜过长。
2.口齿清楚,声音清亮圆润,使用适当的态势语
(二)即兴演讲的技巧
1.开门见山、目的明确
即兴演讲一般是一事一议,直接说明或回答问题。免去不必要的客套话,一开始就应用典型生动的例证画龙点睛,道出主题,以引起听众的兴趣。
2.举例贴切、言语生动
即兴演讲,需要用事实说话。举例要做到信手拈来,贴近得当。演讲者要把自己的论点,形象简洁地传达给听众,举例必须生动、典型。
3.结尾简洁、态度明确
即兴演讲的结尾,必须告诉听众“怎么办”。不能只提出问题,不讲解决问题的办法。结尾一句要在演讲开始时想好,也可以在演讲过程中拟定,这样才能保证即兴演讲不至于“虎头蛇尾”。
三、论辩
论辩是指观点对立的双方围绕某一个问题而展开的面对面的语言交锋。是“确证某一思想、观点是否正确”的过程。辩论可以辩驳谬误,发现真理,还可以磨砺思想、锤炼口才。论辩练习,有助于人们开阔视野,活跃思想、增长见识,培养应变能力。论辩具有对立性、逻辑性、应变性等特点。
掌握论辩技巧,有利于在教学、教育工作中,阐发原理、讲清道理、分析错误、批驳谬误,使所讲的道理更有逻辑性和说服力。
(一)论辩的语言要求
1.语速快而有当
辩论赛规则中有时间的限制,因此加快语速,用有限的时间传递最多的信息量是论辩的一种策略。在咬文吐字清晰的前提下,语速要快于其他场合。
2.语调丰富自然
辩论的语调要抑扬顿挫,富于变化。陈词说理要慷慨激昂,反击进攻要坚决有力,调侃幽默要起落有致,暂避锋芒要干脆利落、若无其事。整场比赛都要不温不火。
3.用词造句准确、生动、得体
辩论的措辞要得体,不用带攻击性的语言。在论辩中,引用成语、诗词、格言警句等要恰当。语言要严密,不给对手留下漏洞。
4.语言要有幽默感
幽默是论辩中使用较多的一种最生动的表现手法,得体的幽默可以左右论辩气氛,控制论辩的进程,给对方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比如,第二届亚洲大专辩论赛关于“儒家思想可以抑制西方歪风”的辩论中,反方复旦大学队有这么一段辩词“在孔子时代也有歪风,正所谓歪风代代都有,只是变化不同。孔子做鲁国司寇时,齐国送来了一队舞女,鲁国的李桓子马上‘三日不朝’。而对这股纵欲主义的歪风,孔子抵御了没有呢?没有,他带着他的学生人才外流去了”。
再如:为了驳斥剑桥队的“温饱决定论”,复旦队对裴多菲的诗稍作修改“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温饱故,两者皆可抛”。幽默的言语切时切境。
(二)论辩的技巧
1.陈述要具体
对于辩题,要做出巧妙的诠释,陈述时要避免使用抽象词语,力求口语化,同时要切合实际,不要大发空洞议论。正所谓“事实胜于雄辩”,要用一些典型的实力为辩论的主题服务,增强雄辩力量。
如在一次大学生辩论会上,辩论双方就“中学生异**往利大于弊”的辩题展开论辩。这个论题显然不利于反方。面对被动,反方在陈述观点时对辩题作了巧妙的限制,把原来的辩题改成“中学生异**往任其发展必定弊大于利”。这样大大加固了反方的论辩基石,拓展了论辩的领域。
2.论辩中要善用“暂停”技巧
论辩中,如果情况不佳,或回答不了对方的问题,或对方情绪激动,可以采用“暂停”的技巧,甚至可以采用停顿技巧,也就是词语和语句之间声音上的间歇,为自己争取一些时间,调整战略部署。如有一次,周恩来与谈判对手论辩。在我方义正辞严的雄辩面前,对方理屈词穷,进而恼羞成怒,气急败坏地叫嚷说同我方讲理是“对牛弹琴”。周恩来听后灵机一动,随口接着说:“对!牛弹琴!”
同样一句“对牛弹琴”,停顿地方不同则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巧妙地把敌方的恶意攻击化作了对他们的嘲讽。
3.论辩中要善用反问和引用
如果不知道答案或不想正面回答对方提问,可以采用反问,化被动为主动,从而强化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借机套出对方的意思。而引用则是用对方说过的话作为引子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容易使对方进入答“是”的状态,巧妙诱导对方自我否定而肯定自己的观点。
在论辩过程中,还有很多技巧值得借鉴,如:巧用激将法激起对方情感冲动、模糊应对法、灵巧仿造反弹敌手等方法。这都需要我们多学习多实践,提升自身的口才。
4.掌握反驳技巧
论辩中对方的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及论证方式都是反驳的对象。反驳论点就是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在辩论中,反驳论点最能够直截了当地达到反驳的目的;反驳论据,就是证明对方的论据是虚假的,论据是支持论点的,用以支持论点的论据被驳倒,就意味着论点也被驳倒了;反驳论证过程和论证方式就是指出对方的论据和论点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或者论据推不出论点,反驳论证过程及论证方式最好与反驳论点、反驳论据结合起来才会更有力量。
在反驳中,要善于使用归谬反驳和类比反驳两种技巧。归谬反驳扩大了对方的荒谬错误,在论辩中很有杀伤力。但要注意在进行类比推论时,要把握好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其联系程度越紧密越好,这样才能使论辩中的观点富有论证性和增强说服力。在这一辩术的使用中,要选择好进攻点,寻找出对方最荒唐的论点作为突破口进行反驳。例如,一位加拿大外交官竞选省议员,遭到反对派的攻击,理由是他出生在中国(其父母为中国传教士),吃过中国的奶粉,因此身上有“中国的血统”。对此,那位外交官反驳道:“诸位是喝牛奶长大的,我不得不遗憾地指出,你们都有牛的血统!”他的朋友补充道:“各位有的喝牛奶,有的吃猪排、啃鸡脯,这样你们的血统实在是很难断定了!”这种归谬法放大了对方的谬误,使对方不能自圆其说。
而类比反驳则可令对手错漏百出,不攻自破。如有人问刘绍堂:“中国共产党那么伟大,为什么一点点自由化的东西都不能容纳呢?”刘绍堂反驳道:“例如,各位看看我的身体怎么样?尽管我体壮如牛,但是如果要我吞食苍蝇,我绝不同意!”机智巧妙的类比反驳,具有很好的反驳效果。
四、命题说话
命题说话是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根据规定的主题,把思维的内部语言转化为自然、准确、流畅的外部语言的言语表达过程。学习和训练普通话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运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口语表达,从而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命题说话”是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最后一项,也是整个测试中最难最能反映测试人普通话实力的一个测试题项,重点测查应试者语音标准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以及自然流畅程度。目前普通话水平测试采用了计算机辅助测试的模式,从应试者对着测试员单向说话改为独自对着计算机说话,因此“说话”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命题说话共有30个题目(见附录十)。
(一)命题说话的评分及要求
命题说话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共占40分,测试员一般从语音标准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自然流畅程度、说话时间、内容雷同程度、是否离题、有无无效话语等几个方面评定分数(见附录十一)。根据以上评分标准,命题说话要做到以下几点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1.语音要标准
语音标准指的是一要做到声母、韵母、声调符合普通话的规范,不带方音、不出现错读、缺陷等;二要做到轻声、儿化、上声和“一”“不”的变调以及“啊”等的变读等要符合普通话的规范。
2.语法词汇要规范
语法词汇规范指的是一要做到话语无病句,按照普通话的规范遣词造句;二要避免使用典型的方言词汇、典型的方言句式。
3.自然流畅
自然流畅指的是一要按照普通话的口语习惯说话,不带朗读和背诵的腔调,尽量不用或少用书面化的词语句式;二要语速恰当,避免因语速太快导致话语不清晰,或者断断续续、结结巴巴导致不流畅。
4.围绕话题
说话的时候,一定要围绕所选话题来说,不要中途转换话题,不能硬套、嫁接命题,更不要东拉西扯,或者多次重复相同的话语,或者说一些与话题无关的话语,比如胡言乱语、背诵诗歌、请求考官高抬贵手、数数、读秒等。
(二)“命题说话”的训练策略
“命题说话”测试能更真实体现应试者的普通话口语的运用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我们在训练时要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进行科学的训练。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训练。
第一,平时多说话,克服测试时的紧张心理。
“命题说话”不仅仅考查应试者的普通话口语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应试者心理素质的考验。很多应试者在即兴说话时,因为紧张出现语句错乱,表达不当。在测试中还会出现声音发颤、重复单个词语、不停咳嗽、呼吸急促等现象,这些都是由于压力导致的。心理素质不好,往往是因为平时很少有锻炼的机会,没有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要想改善这种状况没有别的捷径,只能是通过平时多说、多练。要抓住一切当众表达的机会,尤其要充分利用课堂上老师提供的发言机会,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见解。
第二,注意平时的积累。
命题说话时,应试者往往无话可说,这跟平时没有相关知识的积累有关。如果没有知识的积累,想要表达的意思或想要描述的场景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恰当的句式,说话的能力肯定会受到影响。积累与能力相比,积累是基础。如果平时读的书多,积累的知识多,再加上每天坚持说,熟能生巧,这样开口就会有话可说。命题说话考查应试者综合运用普通话的能力,普通话水平包括标准的语音、规范的词汇语法、自然的语调等。要具备较高的普通话表达能力需要经过长时期的培养,因此不能只在考前一两个月甚至一两周才着手准备,平时必须加强练习,要给自己营造一个说普通话的环境,不要怕说错,不能怕别人笑话,要大声地朗读,要把字音读准,而且要养成用普通话读文章的习惯,平时要注意积累,要注意把自己方言中词汇、语法与普通话的词汇语法进行对比,找出差异,弄不明白的随时请教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同时,要在平时生活中要多听、多看广播电台、电视台节目,如通过新闻联播中播音员的标准语音对自己不标准的语音进行纠正,多留意听身边普通话说得好的人的发音,还可以通过长期坚持写作,积累大量词汇,达到心中有话可说的效果,这样在考试的时候就不会盲目,应试者可以做到应对自如。
第三,注意说话内容,加强口语意识。
普通话语音标准的考生在命题说话这一项未必取得好成绩,原因有可能是说话内容比较空洞,或者偏离主题,所以在说话时一定要把握住说话的主旨,并在说话过程中组织好语言,丰富其内容。在平时的训练中可以将要测试的30个话题分类准备,准备说话内容时,注意选择通俗的、口语化的词语及句子,多选短句,因为平时说话中不会出现一些专业术语或者华丽的辞藻以及复杂长句,用此类句子会给人留下背书的印象。训练说话要注意自然流畅,按照日常口语的语音来说,避免夸张的文绉绉的腔调或者朗读与背诵的腔调。
(三)命题说话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方法
1.语音错误
命题说话中语音标准程度占25分,测试中常常会暴露大量的语音错误,特别是平翘舌音相混、鼻音和边音相混、前后鼻音相混等,前面几项都是看字读音,而命题说话无文字依据,最容易露出平时发音的本来面目,语音是硬功夫,所以一定要靠平时大量反复的训练。当然作为考生在考前准备的时候,尽量避免自己的弱项出现,现代汉语极为丰富,同样一件事情可以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和方法,要力求做到扬长避短。比如存在“n、l”不分语音问题的,在组织语句的时候,尽量不要选择带有n、l声母的词语。当然这只是应急的办法,最好还是练习到位,争取说话的时候语音面貌不出现系统性错误。另外,还要注意读准一些常用的字词,在测试中,有一些常用的词应试者常常会读错,如因为(wèi读成wéi)、比较(jiào读成jiǎo)、尽(jǐn读成jìn)管、处(chǔ读成chù)理、结(jié读成jiē)果、地方(fang读成fāng)等。这些高频词反复读错,将会导致大量失分,提醒应试者要多加注意。
2.说话不满规定时间
命题说话要求说满三分钟,有些应试者往往说不到三分钟就无话可说了,原因大致有两种:一是准备不充分,对于抽到的命题不熟悉就会无话可说;二是应试者心理紧张,把准备要说的话忘得一干二净。
对第一种情况建议参加测试的人应试前要准备充分,命题说话的题目总共30个,应试者可以事先做好备考准备。首先,将话题合并归类。《普通话水平测试用话题》中所提供的30个话题可以归纳成3大类型:①叙述类,如“我的学习生活”“童年的记忆”“难忘的旅行”等;②说明类,如“我喜爱的职业”“我知道的风俗”“我喜爱的文学艺术形式”等;③议论类,如“谈谈社会公德”“谈谈你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等。将话题合并归类后,针对每一类话题准备一些说话的题材。其次,转换表达方式,以叙述为主。30个话题中以叙述类居多,而叙述类话题比较有利于应试者发挥。针对说明类、议论类话题,应试者可以设法将这类转换成叙述。如“谈谈社会公德”这一话题,应试者可以发表几句议论,然后转换成叙述,可以列举社会生活中真实的事例进行叙述。
对第二种情况,参加应试者考前应该注意克服紧张心理,可以把准备的话题内容背熟练,进行“说话”练习时让别人帮助听听,逐渐适应说话的客观环境。应试过程中,尽量忘掉客观环境,精力集中到话题上。如果实在紧张,可以先说些别的,等自己镇静下来再进入正题。
为了顺利说满3分钟,又减少不必要的错误,应试者还应该控制语速。语速适中,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有些考生语速过快,像跟别人抢着说一样,结果把准备的内容说完了还不满3分钟,后面无话可说,造成缺时扣分。当然,应试者说话的语速也不能过慢,因为语速过慢会影响语句的完整,使人听起来感觉别扭,不像是日常说话,因为表达不流畅而扣分。
3.说话内容贫乏
有些应试者,拿到话题后,不知从哪儿说起,说话没有中心、没有层次,说话内容不连贯,想到哪儿说哪儿,甚至同样的说话内容重复多次。主要原因是说话者,思维不清晰,思路打不开,不能主动应对说话题目,无法摆脱已经准备好的材料。
针对这种情况,应试者要努力打开思路,不要把注意力只集中在一点上,平时要多做发散思维的练习。应试时注意灵活运用一些说话技巧:如可以“移花接木”,应试时,命题说话的话题如果与应试者事先准备的不一致,只要话题相差不太大,可以使用嫁接法处理。比如,应试者准备的话题是“我的学习生活”,而应试命题话题是“我的假日生活”,应试者可以说“我的假日生活丰富多彩,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学习。在假日里我喜欢读一些我喜欢的书籍……”另外,可以拓宽话题。有些话题没有更多的限定,应试者不要过于局限。如“我喜欢的节日”这一话题,有些应试者误以为是“我最喜爱的节日”,这样会由于题目的自我限定导致无话可说。应试者不要只限定于某个节日,甚至可以从正月初一说到大年三十。在应试时,如果准备的内容说完而规定时间还没有到,可以联系相关的内容继续往下说。如“我喜爱的动物”这个话题,应试者说:“我喜爱的动物是狗。从前我家里就养了一只狗……”说完“狗”后,如果时间还没到,应试者可以接着说:“除了狗之外,我还喜爱猫。我家以前也养过一只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