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教学、教育过程中除了使用书面语和口头语以外,还使用态势语。态势语也称体态语或形体语,是教师口语活动中的重要辅助手段。它通过体态、手势、表情、眼神、动作等非语言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恩曾经对态势语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做过研究并总结出这样的公式:“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这个比例足以说明态势语在口语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在课堂上,态势语能够微妙地起到沟通师生感情的作用,它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接受语言信息的同时,得到生动的感官形象。训练态势语的总体要求是得体、自然、适度。
一、表情与眼神
人的面部表情丰富而又细腻,它能够传达各种不同的信息,教师在教学教育过程中,经常通过不同的表情表达内心的感情。比如,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微笑表示赞许、鼓励和支持;学生破坏课堂正常秩序的时候,教师可以用皱眉头表示批评和制止。在人的面部表情中,最重要的是眼神。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是最富表现力的表情。从眼神中表现出来的信息,可以流露出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心情。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运用眼神,通过眼神向学生传送不同的思想感情,力求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育教学实践证明,一个教师注视喜欢的学生的时间比不喜欢的学生时间长。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容易受到教师的青睐,而一些差生则容易被教师忽略。所以,为了整体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以热情的眼光注视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觉得被教师认同和重视,这样就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里可以借用一下董远骞《教学的艺术》中的一个实例。
【例1】长春市语文特级教师牟丽芳在一次课上范读课文,她手捧着书,声情并茂,全班学生也都在她眼里了,有一位学生眼睛偷偷地离开了课本,去看桌子上的什么东西了,但手仍捧着书。牟老师敏锐地注意到了。她仍照旧读着,非常自然地、慢慢地朝他那里踱去,一点也不露声色,仿佛踱步是课文情节所需要的。别的同学都沉浸在老师朗读课文所创造的意境中,那个溜了神的同学却感觉到了气氛的细微变化:老师离他近了。他立即抬起头,看了老师一眼,恰好,牟老师也看了他一眼,这一短暂的对视,是一次无声的交流。那个同学悄悄地溜了神,现在又悄悄地集中了精力。一个小小的风波就这样平息了,课堂上不见一丝涟漪,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这一案例中,如果牟老师直接在课堂上说:“某某同学请不要开小差”,不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打乱了自己的思维,同时会使被点名批评的同学难堪,因此牟老师的眼神恰到好处地起到了阻止该生分神,使课堂秩序正常化的作用。
袁微子先生在《小学语文教学笔谈》中谈到,他经常使用态势语来辅助有声语言表达语义。这种方法对提高教学效果起着莫大的作用。请看一则学生听课后的日记。
【例2】(《在仙台》的授课)当问到鲁迅在仙台的食宿时我站起来说:“他们饮食不太好,每天都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袁爷爷这时讲:“芋梗汤啊,我没吃过,但我查了查,这是用酱和芋艿梗做的,鲁迅觉得很难吃。”说着,他皱皱眉头,咧咧嘴,好像刚刚尝过那难吃的味道似的。接着他又问:“课文上用什么词来形容它难吃呀?”大家齐说:“难以下咽。”
“皱皱眉头,咧咧嘴”,这样的表情使“难以下咽”的语义表达得更加形象生动,从而也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二、姿态与动作
姿态指说话时身体的姿势。端庄、稳重是教师在言语交流中姿态的基本要求。如果站着说话,身体要直,挺胸收腹,重心略向前倾,两腿自然分开与肩同宽,女教师可以略作“丁”字步。注意不要含胸驼背,两腿不能抖动。如果是坐着讲话,上身要挺直,一般只坐椅子的三分之二,不能靠背,两脚着地,重心略向前,注意不能跷二郎腿,也不能双脚离地晃来晃去。如果是站在讲台前讲话,不要长时间将双手撑在讲台上或上半身趴在讲台上。在课堂上,走动的频率不宜过高,幅度也不适宜太大,不能因此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要善于发挥身姿的形象功能和情意功能,配合有声语言更好地传授知识、表达情感,一位学生在回忆文章中写到年过花甲的高润华老师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
【例】当高老师讲到“父亲”爬上月台去买橘子一段时,她引导同学仔细理解“攀”“缩”“倾”等动词的用法,并体味其中所蕴含的父亲对儿子深厚的爱。说着,“只见她慢慢地转过身去,双手攀着活动黑板的上沿,一条腿慢慢地向上缩着,她那胖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很努力的样子……每一个人都屏住了呼吸。顿时,我仿佛看到了文章中那带着黑布小帽的慈父,在铁栅栏上艰难地攀着;我仿佛觉得眼前这就是高大的背影……这一瞬间父亲的背影消失了,但高老师的背影却永远也无法从我的脑海中消失。此时此刻我已经完全理解了这三个动词的深刻含义——高老师已用她的行动证明:这就是爱!”(《语文学习》1991年第1期)
由此可见,教学中使用适当的体态动作,在教学中有很高的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的动作主要指手势。手势能像面部表情一样辅助说话,表达情感。手势没有固定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运用手势,但是要注意朴素准确、繁简适度、大方潇洒,所运用的手势要以表达情感、有助于学生理解讲课内容为主要目的,不宜过多过杂,使学生摸不着头脑而分散注意力。同时,一些个人的不良手势也要克服,如抓耳挠腮、抠鼻子、摆弄衣角或发梢等动作都应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