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师口语训练的重要意义(1 / 1)

教师口语是教师日常的工作语言,包括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使用的教育口语、教学用语和交际用语。教师口语是用现代汉语普通话作为语言形式,传递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专业思想。1991年国家教委发文,规定各级各类师范院校都要开设普通话课程。次年,在国务院批准的《国家语委关于语言文字工作请示的通知》把这门课程定为教师口语课。1993年5月22日,国家教委颁布实施了《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试行)》,关于这个标准,孟吉平先生在《语言文字应用》上发表《关于“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的说明》一文,阐明该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明确指出:“教师口语是研究教师口语运用规律的一门应用语言学科,是在理论指导下培养学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口语能力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是培养师范类各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必修课。”教师口语课是培养教师良好语言素质的需要。口语表达与一个人的人文素养、道德修养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未来的教师,师范生要想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就应该加强口语训练。本课程以普通话为基础,口语训练遵循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原则,设计了从朗读等一般的口语训练,再到教师口语表达训练的过程,旨在达到逐步提高的目的。

口语表达的训练,普通话是基础,因此首先要把普通话练好。练好普通话必须兼顾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如果语音比较正确,但用了方言中特殊的语法、特殊的词语,那么别人仍然不能理解。语法和词汇的学习可以通过书面进行,而语音的学习必须通过口、耳训练来提高。

汉语方言的分歧突出表现在语音方面,不但各大方言区的语音系统差别很大,就是同一地区、同一方言内部也常在语音方面有明显差异。这些差异是造成交际困难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大力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的标准音。

学习普通话语音包括发音和正音两个部分。

发音是一种口耳技能的训练。要求掌握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即掌握普通话的声母、韵母、声调、音节以及轻声、儿化、变调等的正确发音。学好普通话语音应该充分利用汉语拼音这个有效的正音工具。

发音准确是语音学习的最基本要求。如果发音错误,又没有及时发现并纠正,反复练习这些错误的发音对普通话学习是没有裨益的。我们要通过有效的语音训练方法,使语音达到相当标准的程度。首先,要掌握普通话的正确发音方法,懂得听辨别人发音的正误。在发音准确的基础上,反复练习,达到完全熟练的程度,这都是发音训练的重要环节。发音准确是最大要求,较高要求是:通过反复的训练养成普通话的发音习惯,达到熟练的程度,即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又完全符合普通话的语言标准。

正音是掌握汉字、普通话词语的标准读音,纠正受方言影响产生的偏离普通话的语音习惯。因此,要了解自己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对应关系和对应的规律,求同辨异。了解了这些规律就可以一批一批地记忆,而不必一个字音一个字音去记忆。正音训练不仅体现在字和词语上面,还要通过朗读、会话的训练,逐步运用到实际口头语言中。未事先准备的即席发言可以真实地检测普通话语音水平的高低。

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要注意多听多说。普通话是口耳之学,只有加强耳听口说的实践,才能学有所成。要在掌握正确发音的基础上,利用广播影视等传播媒介多听普通话,并且用心地听,然后再模仿,还要争取机会多说普通话,多用普通话交流,使普通话的表达与思维同步。

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要注意正确处理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关系。学习和推广普通话,不是为了消灭方言,而是为了使不同地区的人们更好地进行交际、社会信息的交换以及信息处理等新技术的应用,从而普及教育、发展文化、繁荣经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说好普通话的基础上,注意加强一般口语与课堂用语的训练。教师可以适当发挥示范作用,安排学生课堂训练并点评,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动性,以学生练习为主。但是仅靠课堂的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也要注意课堂练习与课外练习相结合,才能使口语交际能力逐步提高。